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发病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钦塘 《癌症》2009,28(8):791-804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在中国南方、台湾、新加坡及特定地域的其它国家或地区很常见的肿瘤,其发病因素尚不明确。目前,还未发现与NPC发生过程的遗传因素有关的主要基因;而一些环境因素可能与诱发NPC有关。如食用腌鱼和长期暴露于硫酸蒸汽,研究指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NPC发病机理密切相关。为了探索NPC与EBV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10个NPC细胞株。经过广泛研究,我们认为EBV通过IgA受体(分泌组分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可能仅感染鼻咽肿瘤细胞,而不感染化生上皮细胞。我们发现EBV对于促进NPC进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并不参与启动及促进NPC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He YW  Zeng J  Ou XL  Zhang G  Du J 《癌症》2008,27(5):455-459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在不同组织类型鼻咽癌细胞内的增殖周期特征决定了基因治疗所采取的策略。本研究探讨EBV感染鼻咽癌细胞后的增殖周期特征。方法:利用EBV阳性的B95-8细胞标准株与鼻咽癌细胞CNE2接触培养,通过补体激活的细胞毒性试验去除共培养体系中的B95-8细胞,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Sou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分析鼻咽癌细胞中病毒的初始感染状态。结果:B95-8细胞与CNE2细胞接触共培养的方法使EBV成功感染CNE2细胞,EBV裂解期标志性基因BZLF1转录时间平均为12d,病毒感染标志性基因EBER转录时间平均为22d。结论:EBV侵入CNE2细胞后可能多数病毒开始处于裂解期增殖,之后EBV从裂解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潜伏期,并随着细胞的传代培养病毒逐渐丢失。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组织学类型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组织学类型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4种主要组织学类型的鼻咽癌288例,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癌巢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EB病毒编码小RNAs(EBERs)的表达,其中EBERs阳性的31例非角化性癌和19例角化性鳞状细胞癌,进一步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溶解期产物EA-D(early antigen-diffuse,EA-D)mRNA的表达.[结果]接近100%的鼻咽非角化性癌(99.32%,145/146)显示出EBERs阳性信号,鼻咽腺癌EBERs阳性率明显小于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分别是35.90%(14/39)、84.38%(81/96).双向分化的腺鳞癌的EBERs阳性率(71.43%,5/7)处于非角化性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93.39%,226/242)与腺癌(35.90%,14/39)之间.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腺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分别有23例(23/146,15.75%)、16例(41.03%,16/39)、31例(31/96,32.29%)可见表达EBERs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的EA-D mRNA表达率高于非角化性癌,分别是78.95%(15/19)、16.13%(5/31).[结论]4种不同组织学类型鼻咽癌的EB病毒感染率与感染状态不完全一致.鼻咽非角化性癌总是与EB病毒的潜伏感染密切相关,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分化不良成分也与EB病毒潜伏感染关系密切,其中分化良好的癌细胞经常可以检测到EB病毒的溶解性感染产物表达.鼻咽腺癌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4.
5.
EB病毒与鼻咽癌相关的前瞻性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14  
闵华庆  黄腾波 《癌症》1991,10(5):367-370
1986—1990年我们对广东省鼻咽癌高、中、低发区的四会、中山、广州、湛江、汕头共123087名健康人群进行了包括EB病毒血清学、鼻咽脱落细胞学、间接鼻咽镜及鼻咽光纤镜、鼻咽活检在内的前瞻性观察。在这队列中共发现鼻咽癌126例。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一)、EB病毒IgA/VCA阳性人群中鼻咽癌检出率是阴性人群的40.7倍;但阴性不能完全排除鼻咽癌可能性(二),IgA/VCA抗体的出现可先于鼻咽癌确诊4—46个月。(三)、有下列指标之一者应被视为鼻咽癌的高危人群;①IgA/VCA≥1:80。②IgA/VCA、IgA/EA、DNase三项中任何两项阳性。③上述三项中任何一项滴度持续上升。对列入高然对象者应争取作鼻咽光导纤维镜检查,并在好发部位取活检以发现更多临床T_0或T_1患者。  相似文献   

6.
李锦添  黄宝珍 《癌症》1993,12(1):36-38,T000
本文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鼻咽活检组织不同病理改变时EBV—DNA的表现,以探讨EB病毒在鼻咽癌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1)本实验所有鼻咽低分化癌癌组织均出现EBV—DNA片段,且绝大部分病例的阳性细胞数及细胞阳性强度均在中等以上;(2)无论是鼻咽癌或慢性鼻咽炎病例,所见到的中-重度异型改变上皮或淋巴组织,均有数量不等的细胞存在阳性强度不同的EBV-DNA片段,粘膜下小涎腺内亦常见到一定数量的EBV-DNA片段。结果提示:(1)EB病毒与鼻咽低分化癌关系密切。EBV作为致鼻咽癌病因多因素中的一员是有可能的;(2)患者血清中EB病毒相关抗体,尤其是IgA抗体阳性率和滴度的升高,可能与鼻咽局部EBV感染及/或EBV激活有关;(3)在异型改变上皮中有中等或以上阳性强度EBV-DNA片段的检出,将有可能作为推测鼻咽癌癌前病变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追踪调查鼻咽癌(NPC)高发家系成员中新病例的发生情况,监测家系成员的EB病毒感染指标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发病危险性之联系,以提高NPC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几率.方法:对16个鼻咽癌高发家系(其三代成员中至少出现过2例鼻咽癌病例)成员共416人进行连续36个月的追踪随访,并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EBV-VCA-IgA、EBV-EA-IgA.结果:高发家系成员EBV-VCA_IgA阳性率(滴度≥1:10为阳性)为26.44%(109/416),EBV-EA阳性率(滴度≥1:5为阳性)3.67%(15/416),均高于当地体检人群的相应数据,差异有显著性.在追踪调查的36个月中,共出现NPC新病例9例(Ⅰ期5例,Ⅱ期4例).结论:NPC高发家系成员中发生新病例的频率非常高;其发病危险性与其EBV-VCA-IgA和EBV-EA-IgA抗体的高阳性表达有密切关系;对NPC高发家系进行定期追踪监控,可提高三早率,最终可能提高NPC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追踪调查鼻咽癌(NPC)高发家系成员中新病例的发生情况,监测家系成员的EB病毒感染指标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发病危险性之联系,以提高NPC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几率。方法:对16个鼻咽癌高发家系(其三代成员中至少出现过2例鼻咽癌病例)成员共416人进行连续36个月的追踪随访,并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EBV-VCA-IgA、EBV-EA-IgA。结果:高发家系成员EBV-VCA_IgA阳性率(滴度≥1∶10为阳性)为26.44%(109/416),EBV-EA阳性率(滴度≥1∶5为阳性)3.67%(15/416),均高于当地体检人群的相应数据,差异有显著性。在追踪调查的36个月中,共出现NPC新病例9例(Ⅰ期5例,Ⅱ期4例)。结论:NPC高发家系成员中发生新病例的频率非常高;其发病危险性与其EBV-VCA-IgA和EBV-EA-IgA抗体的高阳性表达有密切关系;对NPC高发家系进行定期追踪监控,可提高三早率,最终可能提高NPC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早期发现和筛选鼻咽癌的EB病毒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Ng MH  Chan KH  Ng SP  Zong YS 《癌症》2006,25(2):250-256
鼻咽癌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南方人的一种常见癌症;世界上除其他少数族群具有中等程度的发病率以外,它是一种罕见的癌症。鼻咽癌多见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3∶1,且好发于中年人。现今已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EB病毒(国际癌症研究协会归属为第一类人体肿瘤病毒)是鼻咽癌的致病因子,肯定参与鼻咽癌的多阶段、多因素发生过程。本文简要地复阅了EB病毒在鼻咽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重点地介绍了EB病毒抗体和EB病毒DNA作为鼻咽癌标志的主要应用;根据由鼻咽癌导致的EB病毒抗体反应的现代知识,并考虑到目前可采用的检测技术,提出了促进有效地早期发现鼻咽癌的血清学筛选策略。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患者的EB病毒IgM/VCA抗体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满枝  简少文 《癌症》1991,10(4):312-315
本文应用免疫酶法检测了162例鼻咽癌、34例鼻咽癌粘膜病变、41例其他肿瘤和80例正常人(其中35例已知IgA/VCA抗体阳性)血清中IgM/VCA抗体,并与IgA/VCA和IgA/EA抗体进行比较。发现鼻咽癌患者血清中不仅含有高滴度的IgA/VCA抗体,而且含有高滴度的IgM/VCA抗体,阳性率(≥1:10)分别为97.53%和93.20%,GMT为157.60和95.75。两种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有临床分期的62例鼻咽癌患者的IgM抗体水平,有随病程进展而略有升高的趋势。提示鼻咽癌患者体内的EB病毒慢性持续感染和活跃的复制。 鼻咽癌患者与IgA/VCA阳性的正常人血清中IgA/VCA和IgM/VCA抗体双阳性率分别为92.0%和31.43%;IgA/VCA和IgA/EA抗体双阳性率为48.76%和14.29%。鼻咽癌患者血清中,前者双阳性率高于后者双阳性率,且与正常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IgA/VCA和IgM/VCA抗体一起作为早期发现鼻咽癌的血清学指标,可能优于沿用的IgA/VCA和IgA/EA指标,操作和成本亦较方便和便宜。  相似文献   

11.
12.
13.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采用PCR方法对鼻咽癌患者不同阶段的血浆EB病毒DNA (EBV DNA)进行定量检测可有效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预测复发、转移的风险,治疗前的EBV DNA基线浓度与肿瘤负荷密切相关,而治疗后的EBV DNA含量与肿瘤复发转移关系更密切.EBV DNA定量检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预后指标.本文就鼻咽癌患者不同时期的EBV DNA水平在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THEINTRACELLULARFORMOFEPSTEINBARRVIRUSGENOMEINNASOPHARYNGEALCARCINOMAWangHuimin1汪慧民ChenJun1陈军ZengMusheng1曾木圣LiManzhi1李满枝Jia...  相似文献   

15.
联合检测EBNA1-IgA和EA-IgG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EBNA1 IgA和EA IgG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5 6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和 5 8例健康成年人血清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EBNA1 IgA和EA IgG ,比较其单独或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正确率和优势比。结果 EBNA1 IgA的灵敏度 (91.0 7% )高于EA IgG(87.5 0 % ) ,EA IgG的特异度 (87.93% )高于EBNA1 IgA (84 .4 8% )。二者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为 94 .83% ,阳性预测值为 0 .9375 ,阳性似然比为 15 .5 4 35 ,优势比为 75 .0 0 0 0。4 5例EBNA1 IgA阳性的鼻咽癌患者与EA IgG阳性结果相吻合 ;5例EBNA1 IgA阴性的鼻咽癌患者中 ,有 4例EA IgG阳性 ;7例EA IgG阴性的鼻咽癌患者中 ,有 6例EBNA1 IgA阳性。结论 EBNA1 IgA和EA IgG在血清学检测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二者联合检测有互补作用 ,可提高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可靠性。大多数鼻咽癌患者为EBNA1 IgA和EA IgG双阳性  相似文献   

16.
Epstein-Barr virus-targeted immunotherapy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pstein-Barr virus (EBV) is constantly present in undifferentiated and poorly-differentiated nasopharyngeal cancer. Thus, tumour-associated viral antigens are potential targets for immunotherapy. Recently, both preclinical and early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arious strategies can enhance EBV-specific immunity. Moreover, significant anti-tumour effect has been observed, and was generally correlated with biological response. The present review discusses the rational for EBV-targeted immunotherapy and summaris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7.
定量和定位检测EB病毒在鼻咽癌组织中的感染状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Jiang WH  Zhao SP  Yin ZH  Li F  Chen ZH  Xiao JY 《癌症》2005,24(7):796-800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与鼻咽癌密切相关,但EBV是鼻咽癌的致瘤因素还是仅仅是伴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EBV在鼻咽癌发生过程中的潜伏状态也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检测EBV在不同鼻咽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阐明EBV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提供线索。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技术定量检测47例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癌、癌旁及相对正常鼻咽粘膜组织中的平均EBV拷贝数;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地高辛标记的EBER-1探针)对鼻咽癌、癌旁、对侧正常鼻咽粘膜中的EBV进行定位检测。以10例正常人鼻咽粘膜组织作对照。结果正常人鼻咽粘膜EBV检出率为80%(8/10),平均拷贝数为6.7×102/滋gDNA;100%(47/47)鼻咽癌和癌旁组织以及72.3%(34/47)的对侧正常鼻咽粘膜组织检出EBV,平均拷贝数分别为6.9×105/滋gDNA、1.5×105/滋gDNA、9.8×103/滋gDNA。正常人鼻咽粘膜、鼻咽癌患者对侧正常鼻咽粘膜之间感染EBV的几率、潜伏感染EBV的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咽癌及其癌旁、对侧正常粘膜组织三者之间,鼻咽癌与癌旁组织之间,癌旁和对侧正常粘膜组织之间EBV拷贝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EBER-1原位分子杂交发现,对侧正常粘膜上皮细胞未检测到EBER-1的表达信号,癌旁靠近癌一侧的部分不典型增生细胞检测到EBER-1弱阳性信号,而在癌组织中的所有癌细胞均有EBER-1强阳性信号。结论无论是鼻咽癌患者还是健康人,EBV在鼻咽组织中的潜伏感染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从鼻咽癌患者对侧正常鼻咽粘膜到癌旁再到癌组织EBV感染的量发生了改变,说明鼻咽上皮细胞中EBV感染量和表达信号的改变很可能是EBV致鼻咽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