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ber综合征和Claude综合征均属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多见,二者合并存在的情况更为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Weber综合征合并Claude综合征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低血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缺乏特征性,尤其是引起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更为少见,该文报道1例低血糖引起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例,旨在警惕低血糖后不可逆性脑损害的发生,避免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3.
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 ,5 6岁。既往身体健康。主因嗜睡半天 ,抽搐 1次于 2 0 0 0年 11月 17日入院。半天前午睡时 ,家人发现患者突然出现双眼向右凝视 ,口角抽动 ,呼之不应 ,约 2 0min后缓解 ,即之出现头痛嗜睡。入院后查体 :血压 12 0 / 80mmHg ,双肺呼吸音清晰 ,HR90次 /min ,律整齐 ,肝脾肋下未触及。嗜睡状态 ,构音不清 ,右侧瞳孔小于左侧 ,光反应迟钝 ,左眼上视差 ,右眼外展差 ,双眼有时向左凝视 ,有时分离状。左侧鼻唇沟浅 ,伸舌左偏 ,左上下肢肋力 4级 ,病理征可疑。起病 2 4h头颅CT无明显异常 ,病后第 4d头颅M…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中不同程度意识障碍9例占81.8%;同时伴有经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9例。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改善3例、恶化后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头颅CT或头MRI确诊3处病灶以上的有8例占72.7%。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是本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病情呈进展性,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应尽早诊断,积极有效的处理脑梗死可改善TOBS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是 1980年由Caplan首先报道。该病是以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国外报道TOBS发病率占脑梗死的 7% [1] 。随着影像学的广泛应用 ,TOBS确诊率不断增加。现将我院收治的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4年 8月至 2 0 0 2年 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TOBS 14例 ,并排除脑出血、脑炎、脑瘤等疾病 ,其中男 9例 ,女 5例。年龄 48~ 72岁 ,其中 48~ 5 9岁 4例 ,60~ 72岁 10例。发病距入院时间 4h~ 3d ,活动状态下发病 8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方法对28例TOB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电图、TCD、影像学资料、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常为头晕、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及皮质盲、记忆力障碍,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影像学表现位于幕上(丘脑、颞枕叶)及幕下(小脑、脑干)改变,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早期CT诊断阳性率为21.4%,而MRI为82.1%,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TCD作为筛选手段,诊断阳性率为91.3%(21/23),并发现皆有不同程度的后循环血管流速改变,结合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TOB综合征早期诊断,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TOB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后循环缺血的一种特殊类型,由Caplan在1980年首先报道并命名[1]。由于基底动脉尖区血液供应的特殊性,该区血循环障碍常导致多个梗死灶,累及后循环的不同功能区域,因此,临床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临床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中脑及丘脑病变为多见,并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如小脑、枕叶、颞叶等,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方法对28例TOB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电图、TCD、影像学资料、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常为头晕、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及皮质盲、记忆力障碍,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影像学表现位于幕上(丘脑、颞枕叶)及幕下(小脑、脑干)改变,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早期CT诊断阳性率为21.4%,而MRI为82.1%,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TCD作为筛选手段,诊断阳性率为91.3%(21/23),并发现皆有不同程度的后循环血管流速改变,结合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TOB综合征早期诊断,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TOB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中不同程度意识障碍9例占81.8%,同时件有经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9例.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改善3例、恶化后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头烦CT或头MRI确诊3处病灶以上的有8例占72.7%.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是本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病情呈进展性,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应尽早诊断,积极有效的处理脑梗死可改善TOG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45例临床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并对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等进行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病半数以上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脑疝及合并症为主要死亡及高残障的主要原因。变部位、病变个数、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影响TOBS预后的因素有: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31分、头CT或MRI示病灶个数≥4个、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合并感染、合并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7.
18.
例1。女,83岁,“突发意识障碍呼之不应3^+小时”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房颤”史,曾安有“以及启搏器”,长期服“阿斯匹林”、“倍他乐克”、“地高辛”,否认“糖尿病”,“高脂血症”,入院查体:中度昏迷,双侧眼球固定中间位,双瞳不等大,直径右4.5mm,左2.0mm,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玩偶头试验(-),睫脊试验(-),脑膜刺激征(+),左巴氏征(+),四肢无自主活动,心律不齐,心电图示:房颤,启搏心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MRI)联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某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MRI显示的病变部位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部位主要有中脑、丘脑、枕叶、脑桥、颞叶内侧面、胼胝体压部、基底节、侧脑室旁等。其中23例出现3处及以上病灶(23/30,76.7%),7例出现2处病灶(7/30,23.3%);20例出现双侧病灶(20/30,66.7%),10例为单侧病灶(10/30,33.3%)。DSA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多表现为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SCA)的狭窄或未显影。结论:MRI联合DSA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能够作为TOBS筛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MRI特点。方法 对12例经临床证实的TOBS患者进行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为多发病灶,累及多个脑区。除2例超急性期患者T1WI、T2WI及FLAIR未见病变显示外,其余病灶的MRI平扫显示T1WI呈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略高信号、DWI呈高信号。12例患者的MRA均显示基底动脉尖部血管形态、信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主要特点是供血区域多发病变、双侧脑区对称受累,MRI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可为TOBS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