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设备与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在日本和我国均为高发病,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可采用内镜治疗,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已开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切除早期胃癌[1],对大小在2cm以内的早期癌取得了与外科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恶性肿瘤“早查早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早期阶段即被发现。据报道,日本的早期胃癌发现率已达40%~50%。在日本,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前几年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施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双腔内镜圈套法、透明帽吸引法等。近年来,随着新型内镜治疗用具的开发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使得更多的早期胃癌病灶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切除。目前在日本,绝大多数条件具备的医院已普遍开展ESD,其他术式已较少采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2—2016-12我院收治的1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ESD组和EMR组,ESD组采用ESD进行治疗,EMR组采用EMR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并对2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中有5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发生穿孔;EMR组中有17例发生术中出血,9例发生穿孔。2组患者术中出血、穿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4.422,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复发率低于EMR组(χ2=10.225、11.976、10.123,P<0.05),但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χ2=22.763、27.991,P<0.05),说明采用ESD治疗早期胃癌更彻底,2组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ESD能有效降低早期胃癌患者术中出血及穿孔的发生情况,病灶切除彻底,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胃镜活组织检查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胃镜的广泛开展和普及,及近年来新技术[如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介入,有必要规范该领域的病理学检查。本文就胃镜活组织检查(活检)和EMR、ESD标本的病理检查规范作一介绍,并阐述胃镜下无明显病灶的早期胃癌病理诊断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日本胃肠内镜学会(The Japan Gastroenterological Endoscopy Society, JGES))最近发布了2020年版《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指南》,根据近年来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对2014年发布的《早期胃癌ESD及EMR指南》进行更新和充实。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8月我院发现的2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均行普通胃镜下扫查、病灶区NBI染色、美兰染色,直视下活检确诊,以超声胃镜判断病灶浸润深度,选择EMR和ESD进行内镜下治疗。结果 2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89∶1,55岁以上占69.2%,部位以胃窦部好发,腺癌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多见,胃镜分型以Ⅱc+Ⅲtype最多(69.2%),NBI加美兰染色后均不同程度染色异常。超声内镜均见黏膜层不同程度增厚。EMR、ESD治疗后,完全清除者占96.2%。结论认真仔细操作规范及应用多种检查技术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推广内镜下早期胃癌治疗技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 内镜切除技术不断发展普及, 在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期癌变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内镜切除技术主要包括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s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其中ESD及多数EMR术中都需要黏膜下注射这一重要操作, 通过该操作使病灶与肌层分离, 这对黏膜的完整切除及预防出血穿孔等都非常重要, 同时也促进了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黏膜下注射液值得关注, 本文就目前黏膜下注射液的研究现况进行阐述, 并展望了未来黏膜下注射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早期癌是指癌组织侵及黏膜或黏膜下层,而不论其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病变.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癌在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早期阶段即被发现.现将我院1990年至2007年胃镜、结肠镜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早期消化道癌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261例总结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EMR)术后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以便降低出血风险,对术后出血高危人群进行特殊关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因诊断早期胃癌而行ESD/EM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疾病史)、临床特征(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及术后病理信息(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等,分析上述因素对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影响。结果:共有255例早期胃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1例发生术后出血(4.3%)。术后出血病例与未出血病例相比,心脑血管疾病史、氯吡格雷服药史、多发病变在两组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 (P=0.004, P=0.017及P=0.042)。多因素分析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史(OR=5.151, 95% CI:1.242-21.356, P=0.024)、多发病变(OR=7.245, 95% CI:1.471-35.684, P=0.015)及主要病变≥2cm (OR=4.713, 95%CI:1.011-21.982, P=0.048)是术后发生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有心脑血管疾病史(P<0.001)、多发病变(P=0.013)、主要病变≥2cm的患者(P=0.031),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ESD/EMR术后应重点关注具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病变部位多发、病变较大的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新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治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解放军总医院内镜中心数据库系统,对2002—2011年消化内镜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及治疗最佳方式。结果近十年来,随着内镜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对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由最初2002年的0.90%上升至2011年的2.02%。自2006年至2011年,共871例消化道早癌接受内镜治疗,其中分别有207例早期食管癌、429例早期胃癌及235例早期大肠癌,内镜根治切除的比例分别为37.8%(207/547),36.7%(429/1167)和40.2%(235/584),其中239例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次切除术(EMPR)术,542例使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治疗,术前使用内镜新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7.5%(849/871)。使用内镜治疗的病变的平均尺寸为:早期食管癌2.59 cm×1.91 cm,早期胃癌2.98 cm×2.18 cm,早期大肠癌3.37 cm×2.21 cm。结论消化内镜新诊治技术的出现不但明显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同时深刻改变了消化道早癌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进展期胃癌,较早期胃癌的治愈率较高.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早期胃癌的治疗在保证治愈率的前提下,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胃镜下手术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不仅可达到根治早期胃癌的目的,且创伤小,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小.EMR和ESD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外科手术,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EMR和ESD治疗早期胃癌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和癌症复发等.出血和穿孔通过及时的补救措施往往可获良好的效果,而癌症复发则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早期胃癌EMR和ESD治疗后复发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20,(1)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74例,随机分为EMR组(35例)和ESD组(39例),分别采用EMR和ESD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变完整切除率和疼痛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ESD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住院时间短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病变完整切除率(92.31%)明显高于EMR组(71.43%),VAS评分明显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穿孔、狭窄及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比采用EMR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1%(48/51)、98.0%(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8/10)、72.7%(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26/28),观察3~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26年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74年5月至2000年5月间,经胃镜检出早期胃癌46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作一回顾。 1.早期胃癌检出率:参照全国胃癌标准,全部病例胃切除标本经连续切片检查证实,病变均未超过黏膜下层,癌面积大小与转移无关。26年间共行胃镜检查62 210例,检出胃癌511例(8.2%),其中早期胃癌46例(占胃癌的9.0%)。从1974年~1980年胃镜检出胃癌62例,其中早期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自问世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病变浸润深度的评价、早期癌肿、癌前病变及黏膜下肿物的治疗性切除。EMR不仅可获得较大块标本进行病理学定性、定范围、定深度评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还可作为一项治疗手段替代部分胃肠道早期癌肿的外科手术治疗,从而明显降低治疗费用及病死率。作为一项微创内镜技术,EMR操作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结肠镜下标准黏膜剥离切除术(EMR)--技法与经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技术,对胃肠道早期癌、平坦型腺瘤及黏膜下肿瘤可以应用该技术行内镜下切除。经典的EMR技术包括:黏膜下注射法黏膜切除术(EMR术)、黏膜下注射法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术)、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Cap-EMR术)及附加外套管透明帽辅助EMR术.其中黏膜下注射法EMR术已成为标准的平坦型病变内镜下治疗方法.适用于直径在9.0mm以下的早期癌及平坦型腺瘤,在日本已广泛应用,国内已有少数大医院成功开展此顶技术,EPMR术与标准的注射法EMR术原理相同.适用于于直径在20~30mm的大型平坦型病变.超过30mm的病变日本内镜学会建议外科手术处理。Cap-EMR术适合于胃及直肠的小型黏膜下肿物,尤其适用于直径在10lnln以内的无转移证据的类癌,附加外套管Cap-EMR术目前仅在日本个别医院有应用,国内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6例患者行EMR,32例患者行ESD治疗,比较两者在出血、穿孔、狭窄、局部复发、手术操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EMR、ESD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一种微创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ESD具有一次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的优点,同时具有操作技术难和手术风险大等特点。结论根据病灶的大小和来源层次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胃癌一直是亚太区第2大致死癌病,而食管鳞状细胞癌也常发生在亚洲癌症高发带,包括东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国及日本等。晚期胃癌5年存活率仅20%~40%,食管鳞状细胞癌5年存活率更只有10%~20%。因为这些癌症发现时一般都在中晚期。Everett等曾报道世界上早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达90%以上。本文将回顾内镜对早期胃食管癌诊断的发展,以及黏膜切除术(EMR)和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胃食管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内镜全层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目前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eosalexcavation,ESE)等;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标准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