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1-5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1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56例和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血浆置换治疗)56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ALT、AST、TBIL、ALB、TBA)、肾功能(BUN、Cr)、血常规(WBC、HGB、PLT)、凝血功能(PT、PTA、INR)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DPMAS+PE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获得较好疗效;DPMAS+PE组治疗后ALT、AST、TBIL、TBA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均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BUN较前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电解质紊乱(P0.05);DPMAS+PE组治疗后WBC无明显变化,但HGB、PLT下降;DPMAS+PE组和PE组治疗后均出现PT缩短、INR下降和PTA上升(P0.05);P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DPMAS+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2,P=0.026)。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副作用,减少血浆用量限制、血浆过敏、输血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机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与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重型乙型肝炎(SHB)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S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E组和PE+ DPMAS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情况,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下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症状都有所改善,肝性脑病级别降低,MELD评分下降,两组患者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均下降(P<0.05);PE+ DPMAS组的清蛋白(ALB)较治疗前下降,K+、C1升高(P<0.05);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LB较治疗前升高,白细胞(WBC)下降(P<0.05).结论 PE、PE+DPMAS两种治疗方法治疗SHB均有效,PE+ DPMAS可减少血浆用量,改善血清K+、Cl水平;PE在改善凝血功能及ALB水平方面效果优于PE+ DPMA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选择不同人工肝方式,如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PE+ DPMAS)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时MELD值分成3个区间,即MELD<30、30≤MELD<40和MELD≥40,区间内患者根据人工肝方式不同分为3组:PE组、DPMAS组和PE+DPMAS组,比较不同MELD区间内3组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MELD评分、4周有效率及3个月病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在所有MELD区间,3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MELD分值明显降低(P<0.05),仅在30≤MELD<40区间,PE+DPMAS组TBIL下降率和MELD下降值最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区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所有MELD区间,PE+DPMAS组、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升高,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PMAS组PTA降低,与PE+DPMAS组、PE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③3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creatinine,Cr)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MELD<30区间,3组之间4周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组3个月病死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MELD<40区间,PE+DPMAS组有效率最高(P<0.05),病死率最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40区间,3组之间有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系统可用于指导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方式的选择,MELD<30的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方式优先选用DPMAS;30≤MELD<40的肝衰竭患者,选用PE+DPMAS方式疗效更佳,而对于MELD≥40的肝衰竭患者,所有人工肝治疗方式效果均欠佳,应尽早行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9,(9):1167-1170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治疗肝衰竭的最理想方案。方法:选择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26例,将其分为非人工肝组和人工肝组。人工肝组包括DPMAS、PE及PE+DPMAS三组。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凝血功能、肝功能、血常规、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的变化。结果:PE+DPMAS组治疗有效率75.8%,高于DPMAS组46.7%、PE组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人工肝组有效率与非人工肝组有效率(2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人工肝组均可有效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肝功能及炎症指标,提高肝衰竭患者救治成功率,而PE+DPMAS组能显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是治疗肝衰竭的最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乙型重症肝炎的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肝功能、血红蛋白(Hb)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表法将本院2017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4例乙型重症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PE治疗,观察组使用PE联合DPMAS治疗.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肝衰竭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该院移植科收治的9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共接受18次DPMAS联合小剂量的血浆置换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后的检验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呈不同程度下降(P0.05),胆碱酯酶(CHE)升高(P0.05)。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有所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3例血压下降,处理后好转,1例出现牙龈出血。结论 DPMAS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肝衰竭患者,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血氨降低。治疗后凝血指标有所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与胆红素吸附(PBA)两种人工肝治疗模式在重型肝炎中的短期效果.方法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确诊的重型肝炎患者70例划为常规组(35例)和研究组(35例),常规组使用PE模式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PBA模式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乙肝合并酒精性相关肝衰竭患者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联合半定量血浆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乙肝合并酒精肝引起肝衰竭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单纯血浆(2500 ml)置换,研究组在DPMAS后行小剂量血浆(1000 ml)置换。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患者出院率及治疗4、8、12周累积生存率。结果 研究组相比较于对照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治疗前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8、12周累积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共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但生命征稳定,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可缓解。结论 肝衰竭患者采用DPMAS联合半定量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2000ml)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7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同期45例未进行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为对照组,观察二组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存活率的差异。结果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存活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重型肝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6例重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以单纯血浆置换(PE)治疗,研究组以DPMAS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血常规、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吸附(DPMAS)、胆红素吸附(PBA)及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寻找能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方法  将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40例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分为DPMAS组、PBA组和PE组,观察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和临床症状,并行治疗前后对比和3组间多重对比。 结果  DPMAS和PE均能显著降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PBA仅降低TBI和DBIL,对其他疗效不显著。PE组降低TBIL、ALT和升高PTA的效果最佳。DPMAS组与之相近,且CRP下降率高于PE组。3组治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PE组的不良反应明显,DPMAS组好转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双重血浆吸附术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红素吸附术,与血浆置换相当,又能显著清除炎症因子,克服血浆缺乏和过敏等缺点,仅需增加设备和费用的支持,可作为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模式和传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模式人工肝治疗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对此类血小板下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15例DPMAS模式人工肝患者, 纳入DPMAS组, 另选择同期、年龄匹配(±5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PE的患者15例纳入PE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黄疸、少尿、水肿等)是否改善, 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小板的输注量。结果: DPMAS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6.67%, 高于PE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90 d内转归情况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DPMAS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 且显著低于治疗后PE组(P < 0.05)。治疗后PE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得到明显改善(P < 0.05), 但DPMAS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平均约(8.2±3.1) 支, 住院期间输注血小板(1.5±0.3) IU, DMPAS组患者输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后血小板明显上升。结论: 与PE模式相比, DPMAS人工肝模式可降低患者血小板水平, 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刺激患者血小板再生, 提高血小板水平, 从而降低因血小板低下而发生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重症肝炎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疗法对重症肝炎预后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尿素氮(BUN)、电解质(K 、Na 、Cl-)等影响。方法PE组在综合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PE疗法。常规消毒后行股静脉穿刺置管,留置双腔导管固定,建立血液通路。PE每次交换同型血浆2500~3000ml。每例治疗1~4(2.6±1.4)次。结果PE组82例,存活57例,存活率69.51%;对照组82例,存活33例,存活率40.24%;PE组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E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SB)、血氨(NH3)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ALB)、PT、PTA明显上升(P<0.01)。PE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5、30d比较,SB、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下降,ALB、PTA明显上升(P<0.01)。而血清电解质(K 、Na 、Cl-)、BUN等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E疗法可提高重症肝炎患者的存活率,降低SB,提高ALB及PTA,从而为重肝患者肝细胞再生和肝移植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肝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 组(内科治疗联合DPMAS,39 例)和对照组(内科治疗组,29 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不同病情分期和不同并发症的有效率,记录相关的副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PMAS 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总体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PMAS 可有效改善早期肝衰竭的预后,但对中晚期肝衰竭,疗效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经DPMAS 治疗的患者,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出血等不良事件,副作用以轻度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结论 DPMAS 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尤其对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较好,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E)联合中医凉血化瘀方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血浆置换联合凉血化瘀方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热毒血瘀证患者43例为观察组,40例仅接受血浆置换以及基础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T细胞亚群等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1.39%,对照组为65.0%,有统计学差异( P <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以及T细胞亚群均明显改善( P <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CD4+百分比以及CD4+/CD8+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0.01)。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凉血化瘀方可有效治疗重型肝炎,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以及T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在酒精性肝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出现的并发症,并给予对症处理,把控DPMAS环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月酒精性肝衰竭患者56例,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DPMAS治疗3次,同时医护人员对治疗全过程进行个案跟踪,对比DPMAS治疗的效果,并针对DPMAS应用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酒精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168次,53例好转出院(94.64%),2例死亡(3.57%),1例因经济压力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首次治疗前、治疗3次后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对比均改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等明显降低(均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过程中同时发现14例患者在DPMAS应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184-187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68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各34 例。两组均施以一般药物、DPMAS 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TBiL、ALT、CHE、PTA、住院时间、死亡率、导管相关感染及异常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TBiL、CHE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ALT、PT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TBiL、ALT、CHE、PTA 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TBiL、ALT、CHE、PT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试验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死亡率、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异常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在行DPMAS 治疗肝衰竭患者中能够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及异常出血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肝功能衰竭患者106例, 共行人工肝治疗240人次, 按照人工肝类型分为2组, 血浆置换 (plasma exchange, PE) 组62例,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 (plasma exchange+hemodiafiltration, PE+HDF) 组44例, 记录人工肝治疗前后患者实验室指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 评分, 评价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1) 2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 (TBI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总胆汁酸 (TBA) 水平均有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胆汁酸清除率等于1-治疗后/治疗前, 与PE组相比, PE+HDF组对总胆红素、胆汁酸清除率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组治疗后总胆红素、胆汁酸清除率分别为 (54.07±11.03) %, (85.95±30.22) %, PE+HDF组治疗后总胆红素、胆汁酸清除率分别为 (63.03±11.15) %, (92.40±40.13) %; (3) PE组、PE+HDF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指标明显上升, 并且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下降, 各组中PTA和INR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2种模式对凝血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4) 与PE组相比, PE+HDF组对PTA的提升效果更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组治疗后PTA提高 (88±65%) , PE+HDF组治疗后PTA提高 (102±73) %. (5) 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氨的改变, PE组治疗后血氨无改善;PE+HDF组治疗后血氨明显下降, 血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6) PE组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损伤加重, 可升高血钠、降低血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HDF组治疗后可以改善肾功能、纠正低钠血症及高钾血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7) 2组治疗后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 评分均下降, 且各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PE组相比, PE+HDF组对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改善更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相对血浆置换来说,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可以增加对白蛋白结合性毒素 (总胆红素、胆汁酸) 的清除, 对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提升效果更佳, 增加中、小分子的清除, 更有效治疗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内环境紊乱等患者;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对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有明显改善作用, 均降低死亡风险及改善预后, 以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组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黄芪穴位注射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收治的6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29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配合血浆置换;观察组(B组)31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观察治疗2周后两组CD3+、CD4+、CD8+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C组)比较.结果 治疗前A、B两组CD3+、CD4+、CD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C组(P<0.001);治疗后A、B两组CD3+、CD4+、CD8+绝对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且B组较A组显著升高(P<0.001),其中B组CD4+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B组为77.4%,A组为5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01,P=0.0192).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黄芪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