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高度近视经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就诊的10~15岁的32例(68眼)高度近视青少年(屈光度数≧-6.00D为标准),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平行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34眼)。观察组通过佩戴梦戴维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联合治疗,对照组通过佩戴渐进多焦点眼镜治疗,对比两组眼轴长度及屈光度数改变、治疗前、后7~12个月等效球镜度。结果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7~12个月后,停戴1个月的等效球镜度增加(-0.29±0.19)D,与对照组等效球镜度增加(-1.07±0.28)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眼轴增长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眼轴增长分别为(0.10±0.03)、(0.39±0.15)mm,差异显著,P0.05。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通过角膜塑形镜+框架镜联合治疗,可有效的减缓近视度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对比分析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对近视的控制的临床效果,探讨夜戴角膜塑形镜片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利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的92例(184眼)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者,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各46例(92眼)。角膜塑形镜组配戴夜型戴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组配戴普通框架型眼镜。观察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组的戴镜时间为8 h左右,测得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1周内以及1、2、6、12个月患者的角膜曲率、视力、眼轴增长量、裸眼视力的结果,同时记录框架眼镜组46例青少年中度近视患者相应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配戴1周内以及1、2、6、12个月后,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显著高于框架眼镜组(P0.05)。配戴12个月后,角膜塑形组的眼轴增长量明显小于框架眼镜组(P0.05)。配戴12个月后,角膜塑形镜组的水平曲率、垂直曲率均显著低于配戴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框架眼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角膜上皮点染发生率为27.17%(25/92),高于框架眼镜的4.35%(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控制轻中度近视有着良好的效果,但是同时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指导患者及家属,及时到门诊复查,尽量避免验配过程中的风险,通过严谨的验配技术能够确保戴镜安全。  相似文献   

3.
谭舟利 《当代医学》2021,27(19):36-39
目的 探讨不同近视屈光度对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镜)控制近视进展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眼科行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29例(58眼)的临床资料,按照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n=14,28眼)(等效球镜度≤3.00 D)和中度近视组(n=15,30眼)(3.00 D<等效球镜度≤6.00 D),记录两组戴镜前的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平均角膜屈光度(AveK)、角膜厚度、角膜内皮,戴镜1年后的裸眼视力及眼轴长度,比较两组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的变化及眼轴的增长值.结果 戴镜1年后,两组裸眼视力均显著高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年后,中度近视组眼轴的增长值低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能显著提升患儿的裸眼视力,其控制眼轴增长的疗效在近视度数较高者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朱显丰  周晓伟 《浙江医学》2019,(14):1518-1521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其对眼球表面的影响。方法选取高度近视患者51例99眼,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角膜塑形镜配戴组30例57眼(治疗组)和单焦点框架眼镜组21例42眼(对照组)。治疗组每晚配戴角膜塑形镜,白天残余屈光度用框架眼镜矫正;对照组仅常规配戴框架眼镜。随访复诊1年,比较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角膜点染率和泪膜破裂时间。结果与戴镜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但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戴镜1年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和角膜点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能有效控制青少年高度近视的进展且对眼球表面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连续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7~16岁低度近视患者123例(24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组38例(76眼),连续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配戴框架眼镜组45例(90眼),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曲率,观察1年后3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结果 与戴镜前比较,戴镜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角膜曲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角膜塑形镜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塑形镜之间屈光度数和眼轴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天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低度近视效果明显,可提高裸眼视力,延缓屈光度增加,减少戴镜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临床资料,共75例儿童纳入分析。离焦软镜组:日戴周边离焦软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30例(60眼),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9.9±1.00)岁,等效球镜度数(?2.78±0.70)D。角膜塑形镜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45例(90眼),女性30例,男性15例,年龄(9.67±1.11)岁,等效球镜度数(?2.67±0.71)D。两组患儿均已配戴12个月及以上框架眼镜后验配接触镜。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近视儿童眼轴变化情况及角膜结膜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近视儿童戴框架眼镜期间眼轴增加较快,OrthoK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4±0.09) mm,DISC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7±0.07) mm;换为接触镜后戴接触镜12个月后,OrthoK 组眼轴增量(0.18±0.04) mm;DISC组眼轴增量(0.19±0.05) mm,两组儿童更换近视防控方案后眼轴增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接触镜的眼轴长度增量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两种接触镜12个月期间,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1.20%,离焦软镜组为20.00%,其中离焦软镜组比例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染色1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66.70%,离焦软镜组为56.70%;角膜染色2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7.80%,离焦软镜组为16.70%,其中两种程度的角膜染色角膜塑形镜组比例均略高于离焦软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镜乳头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2.20%,离焦软镜组为10.00%,离焦软镜发生率略高于角膜塑形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可有效控制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进展,其控制效果均优于框架眼镜,两种接触镜对眼轴控制效果接近。两种接触镜的角结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73例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以同期65例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3 a的UCVA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SE和角膜曲率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1、2、3 a的SE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眼轴亦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无严重角膜感染发生。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有效降低近视度,减缓眼轴的增长,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由于遗传和用眼习惯等因素影响,青少年近视眼患病率呈逐渐增长趋势。有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可有效降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文中评估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矫正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8~14岁在佩戴角膜塑形镜随诊数据完整者35例(68眼),近视度-1.00~-5.55D,平均-(3.75±0.84)D,佩戴前与佩戴后6个月、1年、2年、3年进行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眼轴的测定与比较,同时比较角膜厚度、角膜曲率以及裂隙灯下角结膜的改变,并与同时期佩戴框架眼镜的同年龄段患者每年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3年期间近视度降低度平均为-2.65~-2.80D,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增大0.21~0.30 mm。与戴镜前比较,戴镜后6个月、1年、2年角膜内皮细胞变异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第3年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3年,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同年龄段、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的佩戴框架眼镜每年的眼轴增长明显大于角膜塑形术的眼轴增长。戴镜3年角膜厚度相对于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严重角结膜并发症。结论角膜塑形镜长期佩戴可有效提高裸眼视力,降低近视度,同时有效控制眼轴的增长,但长期佩戴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有轻度影响。故须严密观察和随访,以维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斌  郭元晖 《西部医学》2007,19(4):653-653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O rtho-K)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治作用。方法31例(62眼)近视及散光的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同时将20例配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作为对照,4年内每半年复查其眼的屈光度、角膜屈率、眼轴长度。结果3年后的近视屈光度平均增加,“OK”镜组为(0.25±0.25)D;框架眼镜组为(1.50±0.25)D。二者差异有显著性(t=19.69,P=0.000)。4年后大部分配戴“OK”镜组未继续配戴改为框架眼镜,近视屈光度平均增加(0.25±0.25)D。结论“OK”镜在一定程度上使角膜变平且阻止眼轴增长,改变角膜曲率,从而起到阻止近视快速发展的作用。“OK”镜未继续配戴在一段时间近视屈光度又恢复至从前并有发展,故“OK”镜仅能控制近视的增长,不能作为彻底治疗近视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讨角膜塑形术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调节参数以及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近视患者156例,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依据其等效球镜度将其分三组,即低度近视组(52例,-0.50D≤屈光度-2.00D),中度近视组(52例,-2.00D≤屈光度-4.00D),高度近视组(52例,-4.00D≤屈光度-6.00D),患者均接受角膜塑形术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如立体视觉、眼调节参数等,并比较。结果患者戴镜后裸眼视力高于戴镜前,柱镜、球镜均低于戴镜前(P0.05)。比较三组患者戴镜后立体视锐度差、近视力差、远视力差值(P0.05);低度近视组远视力差值高于中度和高度近视组(P0.05);中度近视组远视力差值低于高度近视组(P0.05)。结论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达到正常水平,双眼视功能与立体视觉得以提高与恢复,应用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近视学生未矫与全矫对其发展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11岁在校近视学生分为2组,两组学生均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快速散瞳验光,第1组24只眼未配戴眼镜,第2组28只眼配戴合适框架眼镜。2年后再次用同样方法验光,应用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学生近视增长的程度。结果:第1组学生平均增长(-2.07±0.52)D,第2组学生平均增长(-1.49±0.42)D,P〈0.01。结论:近视眼镜矫正时,未矫使近视发展程度较全矫快,近视配镜应以提高视网膜成像质量为目标,全矫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成人近视患者100例医学验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莎 《吉林医学》2010,31(19):3015-3017
目的:观察18~25岁成人近视患者验光中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将100例(200眼)成人近视患者进行4分医学验光,分析比较验光后结果与患者年龄、戴镜史、优势眼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散瞳前后及复验时患者平均等效球镜度(AESLD)分别为-(4.11±1.73)D,-(3.77±1.67)D和-(3.90±1.67)D,较散瞳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39);②各年龄组(18~20)岁、(20~25)岁散瞳前AESLD分别是-(4.07±1.75)D、-(4.18±1.71)D,散瞳后为-(3.78±1.73)D、-(3.66±1.62)D,复查时为-(3.91±1.72)D、-(3.87±1.60)D。每组散瞳前后(P=0.025,P=0.045)及复查时(P=0.042,P=0.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有配镜史者散瞳前后AESLD分别为-(4.89±1.52)D和-(4.53±1.48)D(P=0.039),无配镜史者为-(2.63±0.99)D和-(2.38±0.97)D(P=0.045)。两组散瞳前后AESLD差异均有统计性意义;④优势眼多见于右眼。优势眼与近视度数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对度数的改变较为敏感。结论:对18~25岁的近视患者仍需进行医学验光,尤其对优势眼的精确验配会使患者更为舒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其角膜完整性、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关变化的节点,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为受试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开展为期3年的前瞻性研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隐形眼镜门诊招募并纳入受试者。分别于受试者戴镜前,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测一次,之后每三个月测量一次数据直至36个月,检测中央区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形细胞比(HEX)等的变化,记录戴镜者每次随访时角膜荧光染色结果,若观察到角膜染色,采用Efron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做相应处理。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3例(66眼)受试者,戴镜1周内受试者戴镜后报告双眼异物感、流泪15例(46.2%),适应后症状消失,未进行干预。随访期内共出现双眼角膜染色31例(93.94%),其中24例(72.73%)角膜染色为G0级,5例(15.15%)为GⅠ,2例(6.06%)为GⅡ级,对GⅠ和GⅡ角膜染色进行相应临床处理。本研究中受试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年龄呈反比(r=?0.380, P=0.002),随访期间,受试者左眼ECD从戴镜第24个月开始、右眼ECD从戴镜第27个月开始较基线值下降(P<0.05),CCT结果显示CCT在戴镜后1个月变薄(P<0.05),后续CCT呈现稳定趋势。   结论   经过3年长期随访,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未发生任何严重角膜并发症,戴镜24个月以后双眼ECD开始下降,戴镜1个月后CCT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房角支撑型前房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6月—2007年4月接受前房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患者11例(15只眼)。测量手术前后患眼的视力、屈光状态等参数,观察角膜、瞳孔、人工晶体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术后随访2.7~5.6年。结果 15只眼均成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平均裸眼视力术前(0.06±0.03)与术后3年(0.58±0.2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7.602,P<0.01);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术前(0.54±0.18)与术后3年(0.74±0.2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2.214,P<0.05);平均等效球镜度数术前(-16.75±3.66)D与术后3年(-0.38±0.87)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6.840,P<0.01);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2 934±455)个/mm2与术后3年(2 485±812)个/mm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869,P>0.05)。术后出现晶体光学中心稍偏移,晶体后表面周边条带状虹膜色素播散,及瞳孔稍变形,但对视力均无明显影响。手术的预测性指数为-0.023,有效性指数为1.08,安全性指数为1.37。结论本组术后裸眼视力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并发症相对较少。该手术预测性好、安全、有效,是高度近视矫正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orthokeratology,OK)镜引起的偏心量对眼轴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庆爱尔麦格眼科医院符合入选标准、完成OK镜验配并坚持戴镜12个月的青少年患者162例(右眼为观察眼),按年龄分为低龄组(8 ~11岁)和高龄组(12 ~ 15岁),每组81例.在戴OK镜后3和12个月,观察角膜地形图和眼轴,分析两组的偏心程度和偏心发生率,以及偏心量对眼轴的影响.结果 在戴OK镜后3个月,低龄组低、中和重度偏心的发生率分别为27.16%、49.38%和23.46%,高龄组低、中和重度偏心的发生率分别为19.75%、56.79%和23.46%;在戴OK镜后12个月时,低龄组低、中和重度偏心的发生率分别为30.86%、45.68%和23.46%,高龄组低、中和重度偏心的发生率分别为19.75%、56.79%和23.46%,两组间在不同时间点的低、中、重度偏心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偏心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计算戴OK镜前与戴OK镜12个月后的眼轴差值及近视球镜差值,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戴镜1年后的眼轴[低龄组(24.97±0.55)mm,高龄组(24.99 ±0.65)mm]与戴镜前[低龄组(24.83 ±0.53) mm,高龄组(24.85 ±0.64) mm]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年后的近视球镜与戴镜前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 ~15岁,发生重度偏心的戴OK镜人群,其眼轴增长较低度和中度偏心的戴OK镜人群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15岁青少年配戴OK镜12个月,偏心的发生率无年龄相关性.戴镜3个月后,偏心量基本稳定.戴镜12个月时,重度偏心的青少年眼轴增长显著大于低度、中度偏心组.早期发现、及时纠正有助于近视进展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2年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对95只眼屈光度-1.00~-16.50 D之LASIK术后2年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其按屈光度分为两组:组Ⅰ≤-6.00D(43只眼),组Ⅱ>-6.00D(52只眼),术后10 d、1、3、6个月、1年、1年6个月、2年行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K)值的随诊观察.结果LASIK术后角膜曲率(K)值和6个月后屈光度趋于稳定.术后2年:组Ⅰ裸眼视力≥1.0者为40只眼(93.02%),≥0.8者43只眼(100%);组Ⅱ裸眼视力≥1.0者37只眼(71.15%),≥0.8者45只眼(86.54%),≥0.5者50只眼(96.15%),<0.5者2只眼(3.85%).术前屈光度:组Ⅰ(-4.14±0.86)D,组Ⅱ(-9.00±1.64)D;术后2年屈光度:组Ⅰ(-0.04±0.14)D,组Ⅱ(-0.08±0.20)D.两组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角膜曲率(K)值:术前K值:组Ⅰ K1(44.31±0.78),K2(42.83±0.87),组ⅡK1(45.46±1.00),K2(43.97±1.00);术后2年K值:组Ⅰ K1(40.11±1.23),K2(38.86±1.29),组ⅡK1(38.01±1.73),K2(37.07±1.71).两组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LASIK治疗低中度和高度近视均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叶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6):962-964
目的 观察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3月期间于丽水市中心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患者共166例(近视患眼332眼),按随机对照原则均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在戴镜基础上加用0.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B组患者仅戴镜。1年后比较2组患者视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A组患者平均原镜视力为5.01±0.03,B组患者平均原镜视力为4.82±0.09,A组高于B组(t=10.504,P<0.05)。A组患者屈光度改变(0.07±0.02)D,B组患者屈光度改变(0.49±0.11)D,A组屈光度改变低于B组(t=18.051,P<0.05)。A组患者眼轴变化(0.09±0.04)mm,B组患者眼轴变化(0.14±0.04)mm,A组患者眼轴变化低于B组(t=3.647,P<0.05)。A组患者眼压(15.01±2.30)mm Hg(1 mm Hg=0.133 kPa),B组患者眼压(14.97±2.11)mm H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1,P>0.05)。A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77眼,视力不变117眼,视力下降138眼,视力下降率41.57%,B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24眼,视力不变57眼,视力下降251眼,视力下降率75.60%,A组的视力下降率低于B组(χ2=19.015,P<0.05)。A组患者用药后未出现明显畏光、视物模糊、眼痛、眼痒等现象,裂隙灯检查无明显异常。 结论 采用0.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视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高中青少年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对角膜形态的早期变化。 方法 选取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符合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标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60例117眼,并根据初诊时患者的近视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58眼,近视 ≤ -3.00 D)和B组(59眼,-3.00 D<近视 ≤ -6.00 D)。所有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的1 d,1周,1、3、6个月;1、1.5、2年定期对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眼压等各项进行复查。 结果 2组患者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1 d的裸眼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戴镜后1周基本趋于稳定,角膜曲率均较戴镜前变平,角膜厚度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薄现象,戴镜1、3、6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其中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A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虽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出现,但角膜的各形态变化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眼压等各项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能在短期时间内提高患者裸眼视力,阻止近视的发展,且控制中度近视患者的疗效较低度近视患者更加明显,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中央孔型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于行近视矫正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