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药物性低血糖的相关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02月期间诊治的122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药物性低血糖将其分为非低血糖组(100例)和低血糖组(22例),分析其中引起患者出现药物性低血糖的相关因素。结果性别和生化指标中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百分比不是引发患者发生药物性低血糖的单独因素(P0.05);而高年龄、长病程、血清肌酐、胰岛素治疗、是否联合采用降糖药等多方面都是影响患者发生药物性低血糖的独立因素。结论药物性低血糖所受影响的因素较多,对糖尿病患者展开治疗过程中,对具有年龄大、病程长等特点的病人需注重定期监测血糖,调整降糖方案,加强患者自身血糖监测意识,确保血糖值水平得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3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现状,并根据患者近1年低血糖发生情况分为低血糖组(n=350)和无低血糖组(n=388),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结果:73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350例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47.43%;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程、合并慢性并发症、腹型肥胖、应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用药依从性、运动占比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饮酒、控制饮食占比和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糖尿病病程≥10年、应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用药依从性差均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OR>1,P<0.05);高水平TG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BMI<24 kg/m^(2)、糖尿病病程≥10年、应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用药依从性差均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高水平TG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将19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未发生过低血糖组(无低血糖组)和发生过低血糖组(低血糖组),其中无低血糖者153例,低血糖者44例。对两组间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和回归分析。结果:低血糖组与无低血糖组患者的年龄为[(86.6±5.1]υs(75.9±9.3)1岁、糖尿病病程为[(21.6±11.7]υs(13.0±8.2)1年、血清肌酐水平为[(113.3±55.6)υs(78.8±18.9)],低血糖组均明显高于无低血糖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8±1.3)υs(7.0±1.3)],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内生肌酐清除率[(46.4±19.3)υs(76.1±24.4)]低血糖组则低于无低血糖组。低血糖组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的比例高于无低血糖组。年龄、内生肌酐清除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中短效胰岛素治疗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增长、较长的糖尿病病程、肾功能不全、严格的血糖控制及使用中短效胰岛素治疗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对于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积极预防低血糖。  相似文献   

4.
李志民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45-2346
目的分析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电力医院收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出现过低血糖分为低血糖组(34例)和非低血糖组(74例)。分析两组基本资料、药物使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低血糖组与非低血糖组病程、心脑血管类药物联用、二甲双胍、胰岛素、胰岛素联用口服降糖药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病程>10 a、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联用、肾功能损伤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病程>10 a、肾功能损伤、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联用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病密切相关,临床应对此类患者实施血糖控制措施,以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格列美脲片和阿卡波糖片治疗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收治80例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分别40例,对照组采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格列美脲片治疗,试验组采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格列美脲片和阿卡波糖片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效果;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餐后2小时C肽;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血糖控制效果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FBG、2h PBG、Hb A1c、餐后2 h C肽差异小,治疗后试验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 C肽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格列美脲片和阿卡波糖片治疗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确切,可有效控制血糖,提高餐后2 h C肽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用药现状,分析选择药物对血糖控制的影响,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入院时2型糖尿病患者群降糖药物使用状况、血糖控制水平及低血糖情况,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胰岛素组和口服药组,比较胰岛素组和口服药组的血糖控制水平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入选288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HbA1c 8.0%,血糖达标率36.8%。胰岛素组和口服药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体质量指数、HbA1c的控制水平相似。胰岛素组的病程明显长于口服药组([11.5±7.0)年vs(8.1±6.0)年],P=0.000)。口服药组的达标率明显优于胰岛素组(43.4%vs 27.0%,P=0.005)。胰岛素组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口服药组(5.2%vs 1.2%,P=0.04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群血糖达标率低,启动胰岛素治疗迟、超重和低血糖是影响血糖达标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为临床中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9月我院内分泌科收入院的糖尿病患者共200例。根据是否发生低血糖将其分为糖尿病未发生低血糖组(非低血糖组)及糖尿病发生低血糖组(低血糖组)。进行两组间患者临床和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低血糖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发生低血糖时的各种诱发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低血糖组患者体质指数(BMI)显著低于非低血糖组,而年龄、糖尿病病程、血肌酐水平、尿微量清蛋白定量显著高于非低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血肌酐、尿微量清蛋白是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P<0.05)。(3)本组低血糖患者各种降糖治疗方案中,使用预混人胰岛素治疗导致低血糖所占比例最大,占32%。(4)在各种导致低血糖的诱发因素中,由于饮食不规律而致低血糖所占比例最大,占40.6%。结论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是否容易发生低血糖与患者的年龄、BMI、血肌酐水平、尿微量清蛋白有关,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严重低血糖的特征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严重低血糖住院的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临床资料,其中年龄≥60岁46例为A组,<60岁50例为B组,比较两组性别、糖尿病病程、HbA1c水平、血肌酐浓度、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糖尿病治疗方案,探究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原因。结果:所有患者HbA1c平均值为(6.8±1.0)%,其中A组HbA1c平均值为(6.5±1.0)%。所有患者中单用胰岛素治疗37例(38.5%),其中使用预混胰岛素17例(45.9%);仅使用口服降糖药28例(29.2%),其中单用磺脲类药物9例(32.1%),磺脲类+双胍类10例(35.7%);胰岛素联合降糖药31例(32.3%)。两组患者降糖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是低血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有严重低血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较低,低血糖的程度与年龄及病程存在相关性,应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茹  陈芬  龚宇 《中国厂矿医学》2007,20(4):333-334
目的观察格华止(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对经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格华止联合胰岛素组30例(甲组),每日2次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 R)皮下注射,格华止850 mg po qd;单用胰岛素组30例(乙组),每日2次预混人胰岛素皮下注射。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结果甲组治疗时起始胰岛素剂量及达到基本血糖控制时胰岛素剂量均显著低于乙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乙组有3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甲组有10例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结论2型糖尿病磺脲类治疗失效患者格华止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胰岛素用量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李晓琳  柏松  杜春蕾 《当代医学》2021,27(36):149-150
目的 分析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胰岛素组和磺脲类组,每组34例.胰岛素组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磺脲类组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均能合理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胰岛素皮下连续脉冲式输注,CSII)对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将78例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多次皮下注射(MS10组(42例)和CSII组(36例)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结果CSII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平均住院的天数和胰岛素的用量明显少于MSII组;CSII组的血糖波动幅度较MSII组明显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在两组患者间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对于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CSII强化治疗较MSII治疗具有更多的优点,可能是最合适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情况,探讨胰岛素减量降低夜间低血糖风险的可行性。方法 :12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列入调查,比较调整剂量并加用阿卡波糖组(观察组)与单用胰岛素不加用阿卡波糖组(对照组)的血糖水平;观察组患者应用调整方案治疗10d,对比调整方案前、后的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夜间血糖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之后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于调整前。结论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夜间血糖水平有助于预测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适当减量联合阿卡波糖口服有助于降低夜间低血糖的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程勇  熊秋香  郭向阳 《中外医疗》2009,28(16):96-97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瑞格列奈与每日注射2次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发生低血糖情况的比较。方法4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1∶1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和诺和灵30R对照组。观察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和低血糖事件发生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FBG及餐后2h血糖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2组下降幅度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灵30R组。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良好地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显著减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或应用预混胰岛素替代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7.0 mmol/L且餐后血糖>10.0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60例,予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素氮(BUN)、肌酐(SCr) 、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明显(P<0.01),尿素氮、肌酐及体重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期间3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 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血糖,安全性和依从性良好,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在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降糖作用和安全性.方法:继发性磺脲类降糖药物失效的糖尿病患者4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组21例,应用甘精胰岛素每晚睡前皮下注射,同时配合瑞格列奈三餐前口服;B组为预混胰岛素组20例,应用诺和灵30R早、晚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结果: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两组比较(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可有效控制血糖,且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86例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T2DM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予以对照组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予以研究组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体质量指数(BMI)水平;统计两组胃肠道、皮肤过敏、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HbA1c、FPG与2 h 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HbA1c、FPG与2 h P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BM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BMI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DPP-4抑制剂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可提升血糖控制水平,抑制体质量增加,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昏迷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高发于 60岁以上年龄大、病程长的患者 ,以使用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者多见。快速进展的低血糖脑病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经积极治疗 ,预后良好。结论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应坚持专科治疗 ,合理用药 ,监测血糖 ,并了解低血糖的常见原因和急救措施 ,可望预防低血糖昏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换用利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择本科室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间120例使用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随机数表分组:常规组(n=60,诺和灵)、联合组(n=60,利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对比不同方案的疗效。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胰岛素抵抗指数、低血糖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使用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换用利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基层医院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脑损伤提出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0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降糖药使用情况、饮食是否规律、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水平、高血压病程、低血糖发作频率、对低血糖危害知晓情况及开始干预时间等多个与脑损伤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00例低血糖患者中,发生脑损伤者48例,发生率为16.0%;对11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糖尿病病程、磺脲类或胰岛素使用量、低血糖持续时间、血糖水平、高血压病程、低血糖发作频率、对低血糖危害知晓情况及开始干预时间与低血糖脑损伤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65岁及以上、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过量使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低血糖持续≥6 h、血糖水平2.2 mmol/L、高血压病程5年以上及低血糖每天发生2次以上均为低血糖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对低血糖危害知晓及开始干预时间≤30 min为低血糖脑损伤的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基层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低血糖的认知水平,对低血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减少低血糖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动态血糖监测研究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血糖漂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研究2型糖尿病(T2DM)强化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特征。方法①将研究对象分为胰岛素治疗组、磺脲类治疗组和诺和龙治疗组;②用CGMS对66例T2DM患者于血糖稳定后进行72h血糖监测,其间监测指端血糖谱并输入CGMS以校正,根据血糖测定图谱观察各组低血糖发生的特征。并对每一患者抽血检测升糖相关激素,比较低血糖发生时与非低血糖时升糖相关激素的异同。结果①各组低血糖多于11∶00~12∶00、21∶00~5∶00发生,最多见于2∶00。②餐后3h血糖较餐后2h较好的预测低血糖的发生。③发生低血糖时,升糖相关激素变化不明显。④磺脲类治疗组较胰岛素治疗组、诺和龙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CGMS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低血糖,了解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及低血糖后的反应,以指导临床治疗,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