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川崎病69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凤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120-112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变态反应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为小儿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绝大多数发病在5岁以下,80%发生在3岁以下的幼儿,以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水肿、膜样蜕皮、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淋巴结肿大为表现,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冠状动脉瘤形成。部分病人可有消化、呼吸、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病变。本院近5年来收治川崎病患儿6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它主要侵犯大、中血管,其中冠状动脉血管炎引起的冠状动脉瘤和冠状动脉狭窄最为严重,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本文综合分析68例KD患儿临床资料,以期发现对早期诊断有价值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3.
古丽娜  王云鹤  韩理 《新疆医学》2006,36(5):143-143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大中血管,其中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炎引起的冠脉炎和冠脉瘤最为严重,因本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19例不典型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研究整群选取2015年1—12月将该院收治的5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在经临床健康教育路径护理后,其疾病知识的知晓率(96.43%)、护理服务满意度(92.86%)及健康行为合格率(96.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53.57%、71.43%)(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96.43%)明显优于对照组(82.14%),住院时间[(15.69±3.53)d]明显缩短(P<0.05).结论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对川崎病患儿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苏武珍 《中原医刊》2006,33(18):68-6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好发于小儿的急性全身性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本病心血管受累最著,其严重并发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而成为小儿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由于其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而日益受到重视,现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病之一。我科于2001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川崎病48例,其观察结果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鹰 《医学文选》2003,22(6):861-862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在我院诊治的 1 6均符合 1 988年婴幼儿川崎病 (KD) 1 6例 ,本文着重观测其冠状动脉改变情况 ,探讨其诊断及治疗临床意义重大。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根据第 3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 ,2 ] ,其中男 1 1例 ,女 5例 ;发病年龄 4个月至 1岁 1 1例 ,~ 3岁 5例。1 .2 临床表现  1 6例均有发热 ,病程平均 6.4d。1 5例有皮疹 ,多为多形红斑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1周后逐渐消退。 5例有手足硬性水肿。 1 6例眼球结膜充血。 1 6例口唇红皲裂、出血、杨梅舌。 1 4例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1 .3 彩…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由于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而日益受到重视。我科于1995~2004年共收治川崎病25例,现报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男与女之比为2.57∶1。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11岁; ̄3岁16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随访1个月~4年,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治愈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冠脉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优化治疗效果,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缩短川崎病患儿平均住院天数和降低平均住院费用的实用价值。方法分临床护理路径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临床护理路径组明显缩短了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和降低了住院费用。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awa—sake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s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小儿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川崎病是我国儿童最为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本院从2002年10月-2005年7月。收治川崎病患儿共6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日本流行期间四岁以内儿童发病率172—194/10万。表现为发热超过五天,皮疹、淋巴结肿大、粘膜变化,肢端硬肿,脱皮,后期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等。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伴有淀粉酶异常的川崎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小儿时期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潜在危险因素是冠状动脉病损致狭窄、栓塞.动脉瘤形成,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科于2004年2月~2005年3月收治川崎病5例,主要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IS)是幼儿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临床特点为急性持续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明显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疾病。我院从2002年6月~2005年6月共收治20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KD的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本文通过观察36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动态变化,探讨其参数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脉损害(CAL)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46例KD患儿按诊治时间分为早期诊治组(发热10d内诊治者)和延迟诊治组(发热10d后诊治者);按年龄分为小年龄组(≤12个月)及大年龄组(〉12个月);按CAL情况分为CAL^+组和CAL^-组。收集心超冠脉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延迟诊治组冠脉病变发生率(73.7%)较早期诊治组(45.7%)高(P〈0.05);②小年龄组冠脉病变率为58.7%,明显高于大年龄组的43.1%(P〈0.05);③CAL^+组血CRP升高,血红蛋白、血钠、血白蛋白浓度降低,与CA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岁以下,热程,10d,实验室检查中CRP升高,血红蛋白、血钠、血白蛋白降低可作为KD并发CAL的早期预测因素,对于K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冉敏  谭忠友  余洁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40(2):183-185,188
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67例不完全KD患儿(不完全KD组)和同期81例典型KD患儿(典型KD组)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他系统症状、实验室指标、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例数及冠状动脉受损(CAL)发生率。结果:不完全KD组患儿除卡疤红斑及肛周潮红脱屑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外,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异常比例以及IVIG治疗无反应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KD患儿CAL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χ2=5.36,P<0.05)。结论:不完全KD更易发生CAL,卡疤红斑和肛周充血脱屑可作为不完全KD诊断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萍  于小靓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518-51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清的自限性血管炎性综合征,以发热、皮疹、皮肤黏膜病损、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常导致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脏损害。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婴幼儿发病多。本病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易感者感染病原后触发的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高菊芹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25-526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并发症。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我院2008年—2009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1984年9月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小儿川崎病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7月-2020年7月收治小儿川崎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舒适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