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贲门失弛缓症(AC)早在1672年由William[1]提出,为临床消化内科一种罕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A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遗传、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AC的病因为食管痉挛或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功能障碍,食物未能正常进入胃,滞留于食管腔内,引起反食、胸痛以及肺炎等临床表现[2],进一步发展为炎症甚至癌变。经口  相似文献   

2.
<正>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及松弛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和食物反流。本病发病率约1/10万,且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1]。AC可通过口服药物、内镜下注射药物、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临床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缓解,但均不能最终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痉挛,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返流病(GERD)临床较为常见,有资料统计在我国人群中患病率已达9%[1],女性高于男性。本病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暂时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促使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返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GERD好发于各年龄段,长期返流导致返流性食管炎及许多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正贲门失弛缓症(AC)是由于食管体部平滑肌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障碍引起,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段括约肌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段胸骨后不适或疼痛~([1])。以往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气囊或水囊、探条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外科手术等~([1]),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弊端,导致远期疗效不确切,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精神和心理  相似文献   

5.
任向芳  商明霞  董建英 《护理研究》2013,(18):1877-1878
胃食管反流是指由于全身和局部原因引起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种临床表现[1],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90%以上的患儿生后第1周即可出现[1],表现为溢乳,轻度呕吐或喷射性呕吐,呕吐较顽固,常伴发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易发生于新生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更多见。轻度反流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6.
黄惠妍  杨杰  周力 《临床荟萃》2012,27(6):506-507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由于肠肌神经丛失去支配,仅剩下部分胆碱能神经支配,而以不完全性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和食管体部蠕动障碍为表现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与同样存在食管运动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相比,发病可谓罕见。AC无公认治疗方法。药物、内镜下注射肉毒碱、球  相似文献   

7.
<正>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和不断完善的芝加哥分类标准(CC)为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芝加哥分类标准3.0版CC v3.0,食管胃连接部(EGJ)出口梗阻性疾病是食管动力障碍的最优先诊断类别,包括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及食管胃连接部流出道梗阻(EGJOO)[1],它们的典型特征是下食管括约肌  相似文献   

8.
贲门失迟缓症(esophageal achalasia,EA)是原发性食管神经-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支配食管和食管下括约肌的神经元退化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误吸、反酸、胸痛和体重减轻等。治疗的目的在于减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使食物顺利进入胃内。近年来,随着微创观念的深入,新的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涌现,内镜下治疗EA技术逐渐成熟[1]。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  相似文献   

9.
贲门失弛缓症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在吞咽时LES不能正常地松弛,以致食物不能顺利地进入胃。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和食物反流。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以使食物能够在不完全切断括约肌的情况下易于从食管进入胃中。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改进,内镜下治疗AC的方法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贲门失弛缓症(AC)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原发性食管神经-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支配食管和食管下括约肌的神经元退化为特征。其发病机制未明。贲门失弛缓症在中国缺乏流行病学资料,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该病的发生率每年约为1/10万,男女发病率相似,约为1∶1.15。本病多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但其他年龄段也可发病,病程多较长。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食物反流、胸痛、胃灼热等。诊断方法包括上消化道钡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7年6月实施POEM的30例AC患者,评估手术前后Eckardt评分,记录食管动力测压结果、体质指数(BMI),总结手术完成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随访过程等资料。结果 30例患者行POEM治疗成功率100.0%,3例患者发现皮下气肿,2例有轻微胸骨后不适,4例有术后发热,1例发生迟发的上消化道出血。术后Eckardt评分(1.1±0.6)分与术前(5.2±1.3)分对比明显降低(P0.05),术后BMI(22.6±2.9)kg/m~2与术前(19.2±1.8)kg/m~2相比较前增加(P0.05)。食管动力学指标中,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术后(18.2±9.5)mm Hg对比术前(46.7±15.8)mm Hg明显降低(P0.05),食管下括约肌完整松弛压(IRP)术后(10.5±2.5)mm Hg对比术前(22.8±8.3)mm Hg也明显下降(P0.05),食管下括约肌长度(LESL)术后(2.5±0.5)cm对比术前(2.9±0.8)cm明显缩短(P0.05)。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P)和食管上括约肌长度(UESL),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EM是治疗AC的有效手段,其短期疗效确切,且安全性相对较高,部分食管动力学指标较前改善,但其远期并发症及有效性还需大样本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前后食管压力的变化,并探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在评价POEM疗效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者3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采用食管HRM检测食管上扩约肌静息压(UESP)、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和食管下括约肌4秒完整松弛压(4s IRP),评价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AC患者的POEM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食管UESP分别为(45.34±26.52)和(41.27±20.09)mm Hg,与术前(49.58±26.47)mm 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术后1周/术前)=0.49,t_(术后1个月/术前)=1.09,均P0.05);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食管LESP、4s IRP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ESP:t_(术后1周/术前)=3.86,t_(术后1个月/术前)=4.86;4s IRP:t_(术后1周/术前)=4.85,t_(术后1个月/术前)=7.14;均P0.05);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相比,UESP、LESP、4s IRP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ES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0.53,LES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1.86;4s IRP:t_(术后1周/术后1个月)=1.84,均P0.05)。结论POEM后食管LESP明显降低,吞咽困难改善,食管HRM对于评价AC经POEM术的疗效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贲门失弛缓症(AC)是一种因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导致下段食管括约肌(LES)呈失弛缓状态,以致食物无法顺利通过,从而使得食管逐渐扩张的疾病。临床上常有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及食物返流现象。以往对于症状较轻AC患者多采用硝酸盐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相似文献   

14.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laincter,LES)张力增高,食管正常蠕动消失,LES和贲门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障碍为特征[1].目前,其病因尚未明确.我院自2005年始,通过内镜下置入"Z"型双被膜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2例,有效解除了食管不当痉挛引起的吞咽困难[2-3],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的下端食管括约肌(LES)功能下降引起胃液或胆汁从胃反流到食管[1];GER的主要表现是呕吐,易发生于新生儿期,尤其在早产儿生后一周,发病率高达 80~85%[2-7];新生儿至少生后6周才达成人水平,早产儿需2~3个月胃食管功能才能较成熟,建立起有效的抗反流屏障。而GER除了呕吐外,常伴有体重不增,食管炎、食管糜烂或溃疡[2],严重者表现有烦躁不安、易激惹、拒食、呼吸暂停,更严重者会出现呕血或便血,导致缺铁性贫血。返流物也容易被吸入到气管,反流程度越高并发肺炎机会越大,严重能引起反复发作吸入性肺炎,亦可引起肺不张、窒息甚至猝死综合征[1],对早产儿家庭造成严重伤害,应引起重视。故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为了能够有效降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本文对目前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主要护理措施进行归纳总结,供临床护理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1:372-375]。相当部分患者内镜下无食管炎表现则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GERD是多因素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1],临床十分常见,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消化疾病之一[2],是近年来消化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3]。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可  相似文献   

17.
刘艳  金延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44-6744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AC)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消化内镜中心的38例AC患者进行POEM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胃食管反流情况,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评分系统(ECKARDT)评分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变化。结果 38例均成功实施POEM手术,无1例出现与POEM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出血、气体相关并发症均保守治疗成功。术后随访时间10.4个月(9~1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ECKARDT评分平均分从术前的8.7分降至术后的1.2分(P0.01),食管括约肌压力明显降低,平均压从术前的(33.40±11.80)mm Hg下降至术后的(13.50±4.30)mm H(g P0.01),气体相关并发症6例(15.78%),食管反流总发生率为23.68%(9/38)。结论 POEM用于AC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食管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临床表现为烧心、反酸、返食等,甚至出现反复发作的难治性哮喘、慢性咳嗽、胸闷、不典型胸骨后疼痛、咽部不适、咽部异物感~[1]。GERD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抗胃酸分泌药,如H_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和/或促胃肠动力药,及外科手术治疗~[2]。射频技术是近几年内镜下治疗GERD的新方法,其原理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热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炎、气道等以外的组织损害[1],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贲门括约肌被切除或功能丧失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病因.我院于2004年2月-2006年2月收治食管贲门癌术后反流致呼吸系统疾病发作病人16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