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增殖状态的关系,并分析各种因素在骨GCT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对58例患者之石蜡切片采用SP法检测VEGF/KDR、CD34及MIB-1的表达,同时收集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VEGF、KDR与微血管密度(MVD)、增殖指数(PI)、临床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骨GCT中新生血管主要位于肿瘤浸润边缘。VEGF阳性率为53.6%,KDR阳性率高达96.4%。(2)VEGF阳性组和KDR高表达组MVD均值分别高于VEGF阴性组和KDR低表达组(P<0.05)。VEGF/KDR与MVD呈正相关。KDR高表达组PI值高于KDR低表达组(P<0.05),二者呈正相关。VEGF与PI无显著相关性。(3)VEGF/KDR表达及MVD与PI与各临床因素无关(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VD、KDR以及手术方式与预后有关。KDR、MVD是影响其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VEGF及其受体与骨GCT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能通过KDR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作用,间接或直接刺激肿瘤细胞增殖。MVD、KDR以及手术方式与预后有关,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并为骨GCT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骨巨细胞瘤AgNOR和DNA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gNOR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对50例和30例骨巨细胞瘤(GCT)进行研究。AgNOR计数Ⅰ级7.49±1.57,Ⅱ级9.47±1.08,Ⅲ级10.67±0.37。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之间皆有显著性差异,Ⅱ级与Ⅲ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CM分析结果表明,DNA异倍体率在各级GCT之间有显著差异,各级GCT的S期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整倍体和异倍体AgNOR计数有显著性差异。GCT复发浸润与倍体水平及AgNOR计数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取我院收治的7例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行HE染色、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以及成骨前因子Ⅰ型胶原和骨唾液蛋白(BSP)的免疫组化染色。取10例未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待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贴壁生长后分别给予1μmol/L唑来膦酸诱导12天后行ALP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Ⅰ型胶原和RT-PCR检测Cbfa-1的表达。结果 (1)唑来膦酸治疗前,肿瘤组织切片中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BSP染色阴性或低至中度阳性、Ⅰ型胶原染色阴性或轻度阳性,茜素红和ALP染色均为阴性;治疗后,茜素红染色阳性,ALP染色弱阳性,BSP和Ⅰ型胶原染色均转为强阳性,3例患者组织切片中HE染色发现类骨质或骨矿化的增加。(2)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中予1μmol/L唑来膦酸诱导12天,空白对照组ALP和Ⅰ型胶原染色均为弱阳性表达,唑来膦酸诱导组呈阳性表达。RT-PCR检测发现唑来膦酸诱导组骨巨细胞癌基质细胞中Cbfa-1表达,而空白对照组未见Cbfa-1表达。结论 体内外研究初步证实,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在唑来膦酸的诱导下向成骨细胞分化,这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部分解释了临床上长期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后肿瘤病灶和术后残留囊壁中的明显骨生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桂皮酸对NB4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光镜观察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和CD33.结果:桂皮酸作用NB4细胞后,可使NB4细胞增殖明显受抑,诱导NB4细胞向终未细胞分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分化率差异明显(P<0.01);CD11b表达升高,CD33表达下降(P<0.05).结论:桂皮酸对NB4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桂皮酸对NB4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桂皮酸对NB4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光镜观察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和CD33.结果桂皮酸作用NB4细胞后,可使NB4细胞增殖明显受抑,诱导NB4细胞向终未细胞分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分化率差异明显(P<0.01);CD11b表达升高,CD33表达下降(P<0.05).结论桂皮酸对NB4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新生血管治疗是实体肿瘤治疗中的有效策略,近年来抗VEGFA和VEGFR2受体治疗出现了耐药现象。Notch信号转导是一种细胞间信号通路,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在Notch通路中,Delta样配体4(Deltalike ligand 4,DLL4)在影响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抑制新生血管分支形成,促进新生血管的成熟;阻断DLL4能增加无功能新生血管数量,加剧恶性肿瘤缺血缺氧,抑制肿瘤的生长。对DLL4蛋白的深入研究为肿瘤新生血管分子靶向治疗 提供新的策略和新的靶标,DLL4有可能成为继VEGF后肿瘤血管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内质网膜蛋白4B(reticulon 4B,Nogo-B)和巨噬细胞M2型极化在卵巢癌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6例卵巢癌患者肿瘤和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Nogo-B蛋白表达。分离肿瘤和癌旁组织巨噬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和qRT-PCR检测巨噬细胞CD86、CD206表型比例和Nogo-B表达情况。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si-Nogo-B和si-NC转染至A2780细胞,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Nogo-B、VEGF表达情况,利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将THP-1细胞分为3组并鉴定其Nogo-B表达水平:si-NC-PMA组、si-NC-PMA/IL4组、si-Nogo-B-PMA/IL4组(分别将si-Nogo-B和si-NC转染至THP-1细胞后,使用PMA或PMA/IL4诱导细胞极化)。将各组巨噬细胞与A2780细胞共孵育,通过CCK8检测A2780细胞增殖变化,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VEGF表达变化。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卵巢癌患者肿瘤部位Nogo-B表达增加。肿瘤部位巨噬细胞呈M2型极化,其Nogo-B表达明显提高。si-Nogo-B组与si-NC组相比,A2780细胞的VEGF表达水平和增殖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与si-NC-PMA组相比,si-NC-PMA/IL4组巨噬细胞呈M2型极化,Nogo-B表达提高,与其共孵育后的A2780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增加,VEGF表达水平提高。与si-NC-PMA/IL4组相比,si-Nogo-B-PMA/IL4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减少,Nogo-B表达降低,与其共孵育后的A2780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减弱,VEGF表达水平减少。结论:Nogo-B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可能诱导卵巢癌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藏红花素(Crocin)对乳腺癌血管生成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Crocin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抑制作用,并筛选出合适的Crocin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Crocin对MDA-MB-231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Transwell及小管形成实验检测Crocin对HUVEC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构建乳腺癌MDA-MB-231裸鼠移植瘤模型,给予7次Crocin(5 mg/ml)治疗,免疫组化检测Crocin治疗后裸鼠移植瘤组织中CD34及Ki-67的表达。结果 MTT法检测显示,Crocin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P<0.05),其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0 mg/ml;而Crocin作用24 h时对HUVEC细胞有轻度增殖抑制作用,但不呈剂量依赖性,当Crocin作用48 h和72 h时,其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加,呈剂量依赖性,其48 h的IC50为5.97 mg/ml。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rocin可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P<0.05),还可诱导细胞阻滞于G2/M期,呈剂量依赖性(P<0.05)。Transwell及小管形成实验显示,Crocin可抑制HUVEC细胞迁移(P<0.05)和小管形成(P<0.05),均呈剂量依赖性。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显示,Crocin 5.0 mg/ml治疗后,治疗组较空白对照组移植瘤生长缓慢。空白对照组与治疗组CD34表达量分别为26.00±2.65和14.67±4.16(P<0.05),Ki-67表达量分别为502.67±88.48和262.67±75.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ocin具有一定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可能与其可以在体内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降低微血管密度,在体外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的作用相关,具体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对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例唑来膦酸治疗前后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另10例未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取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分别给予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8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 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到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呈明显的凋亡表现;TUNEL染色呈强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1.31%,治疗后33.42%(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8.41%,治疗后56.83%(P=0.018)。在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中予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诱导凋亡48h后,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形态有显著变化;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以及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0.67±2.15)%、(20.47±3.77)%、(44.21±8.34)%和(56.96±9.68)%,各诱导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r=0.775,P=0.000)。结论 双膦酸盐能够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且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因此,双膦酸盐可以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miR-181d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骨巨细胞瘤病理标本及瘤旁组织,利用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肿瘤组织及瘤旁组织中miR-181d的表达。以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giant cell tumor stromal cell,GCTSC)转染miR-181d的仿生剂和抑制剂,通过CCK8实验检测miR-181d对GCTSC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萤光素酶活性实验及western blot检测miR-181d对细胞周期分裂蛋白37(CDC37)调控作用。结果:RT-PCR检测骨巨细胞瘤中miR-181d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瘤旁组织[(1.09±0.12) vs (3.07±0.43),P<0.05];荧光原位杂交显示肿瘤组织内荧光值明显低于瘤旁组织。GCTSC转染miR-181d agomir后,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0.51±0.11) vs (0.95±0.12),P<0.05];而转染miR-181d antagomir后,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63±0.15) vs (0.89±0.09),P<0.05];萤光素酶活性实验及western blot显示miR-181d可以抑制CDC37表达。结论:miR-181d可通过调控CDC37抑制骨巨细胞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2.
13.
ANGPTL4基因对大鼠胶质瘤细胞系C6血管通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朱洪新  李锦军  杨艳华  万大方  顾健人 《肿瘤》2002,22(2):87-89,I002
目的 研究ANGPTL4基因对C6细胞形成血管通道的影响。方法 将ANGPTL4蛋白进行原核表达 ,用MTT试验观察ANGPTL4对C6细胞增殖的影响 ,用体外迁移试验 ,体外侵袭试验和体外管状形成试验等体外血管新生研究模型观察ANGPTL4基因对C6细胞形成血管通道的影响。结果 ANGPTL4对C6细胞的增殖没有显著性作用 ;ANGPTL4基因可促进C6细胞的体外迁移 ,侵袭和管状形成。结论 ANGPTL4能够促进C6细胞形成血管通道。  相似文献   

14.
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晓辉 《癌症进展》2005,3(4):316-319,398
骨巨细胞瘤是一高侵袭性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年轻人中,骨端发病.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是骨端完全溶骨的膨胀性改变,多不伴有骨膜反应及软组织包块.CT及MRI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的侵及范围,X线平片最具诊断意义.圆形及卵圆形基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基本组织构成成分.刮除术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基本外科手段,但其复发率较高,应加用物理及化学的方法扩大至边缘或广泛的外科治疗边界.放疗可用于治疗难以手术的病例,但可致肉瘤变.化疗对于骨巨细胞瘤基本无效.骨巨细胞瘤的转移及恶变可能与以往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8年11月手术治疗的83例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男52例,女31例,其中胫骨近端26例,股骨远端28例,桡骨远端16例,肱骨近端7例,肱骨远端2例,股骨近端3例,足趾骨1例.于本院确诊时平均年龄30.3 (14~53)岁,Campanacci分级:I级45例,II级35例,III级3例;初发55例,复发2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7例.Jeffer病理分级,一级35例,二级46例,三级2例.结果 8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至9年2个月,平均4年11个月.病灶刮除+液氮冷冻+骨水泥填充术45例,肿瘤复发4例;病灶刮除+液氮冷冻+自体骨植骨术35例,肿瘤复发3例;瘤段骨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2例,肿瘤复发0例;瘤段骨切除煮沸灭活后回植1例,肿瘤复发0例.病灶刮除组总复发率8.75%,瘤段切除组织复发率为0.结论 病灶刮除+液氮冷冻+骨水泥填充术、自体骨植骨术和肿瘤瘤段切除术均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骨巨细胞瘤(GCT)的传统组织学分级与其生物学行为不甚相符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采用51例GCT为研究对象,以13例骨囊肿(良性)和15例骨肉瘤(恶性)为对照组,采用图像分析仪(IAT)对细胞核(GCT取基质细胞核),进行了形态计量研究(8项参量),DNA含量,DNA倍体类型研究,及术后复发病例的DNA倍性与其传统分级的比较研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发现GCTⅠ级和Ⅱ级之间无显著差别,且它们的生物学属性在潜在恶性和低度恶性范畴。研究还揭示GCT的DNA≥5c细胞数超过7%者系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危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