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幽门螺旋杆菌(H.P)与胃肠疾病有关,包括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及慢性胃炎等,甚至幽门螺旋杆菌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始发因素。对幽门螺旋杆菌的讨论已成为热门话题,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报道幽门螺旋杆菌快测卡的临床应用,同时对比其他几种检测方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覃芝元 《大家健康》2016,(5):306-306
幽门螺旋杆菌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慢性胃炎、胃癌、消化性溃疡等。当前,临床上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多采用药物方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以降低复发率。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单药治疗、二联用药、三联用药、四联用药等。现将幽门螺旋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胃镜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109例,用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检测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并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作以分析。结果:该组109例病人中,检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为66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为60.5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但并非所有的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因此对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可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相似文献   

4.
ELISA法定量检测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刘颖任广田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研究和检测进展很快[1,2]。然而国内北京地区儿童HP感染的临床检测却很少。...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旋杆菌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不同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法灵敏性和特异性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一种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最佳方法。方法:在距幽门5cm区域取活组织并抽取静脉血2ml,采用Gram染色法、快速尿素酶试验法、ELISA法和PCR法分别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结果:Gram染色法、快速尿酶试验法、ELISA法和PCR法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灵敏性分别为83.6%、88.4%、92.9%、97.3%,特异性分别为78.3%、77.0%、85.0%、87.5%。结论:4种方法中以PCR检测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最高,抗体检测法次之。而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总符合率除Gram染色法稍低外,其它3种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如果能采用两种检测手段同时检测,灵敏性则几乎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6.
涂立德 《医学综述》2006,12(12):F0003-F000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重要因素,许多临床报道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能促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为寻求效佳、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案,我院采用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果胶铋、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8例的临床观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小儿慢性腹痛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小儿慢性腹痛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2011年在大庆油田总医院门诊确诊慢性腹痛患儿102例,采静脉血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结果为阳性者提示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结果:102例慢性腹痛患儿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共48例,阳性率47.06%。其中3~5岁12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3例,阳性率25.00%;6~9岁39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共18例,阳性率46.15%;10~14岁51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27例,阳性率52.94%。结论:慢性腹痛患儿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高,且随年龄段增加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提示幽门螺旋杆菌与小儿慢性腹痛有密切关系。对慢性腹痛患儿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对于及早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进行及时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晓东 《求医问药》2014,(19):60-61
目的:对比研究唾液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和尿素呼气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在诊断消化内科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接受胃炎相关检查的患者9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482例)和B组(482例),两组患者除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法不同外,其治疗方法均完全一致。结果 :A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唾液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法在本次研究中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我院采用奥美拉唑、丽珠得乐、克拉霉素、阿英西林四联药物治疗胃镜检查及尿素酶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放大胃镜检查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其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呈阳性的患者进一步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技术检测胃黏膜的改变情况。结果用组织切片法、快速尿素酶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66.33%、69.39%、58.16%,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检出消失型胃黏膜集合小静脉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和不规则型的感染率分别为76.60%、82.98%,高于规则型12.77%。结论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诊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经黄连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月1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11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对照组55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给予三联疗法,观察组55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给予三联疗法联合黄连素,对比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55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55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经黄连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溃疡复发率,进一步促进消化溃疡的愈合,有利于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PCR法检测胃幽门螺旋杆菌三种标本检出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R法检测胃幽门螺旋杆菌三种标本检出率比较刘勇孙继梅张英傅丽1董丽华2(第二临床学院检验科,沈阳110001)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微生物学;检验1983年Warren和Mershan从成人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ioy...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中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的临床价值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9月21日至2018年11月6日在我院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的病患200例,所有病患均给予~(14)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检测,另外将血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抗体胶体金试验联合快速尿素酶试验的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14)C尿素呼气试验的临床检验价值,同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本组200例病患,金标准检验阳性118例中,~(14)C尿素呼气试验检验阳性110例,金标准检验阴性82例中,~(14)C尿素呼气试验检验阴性78例;~(14)C尿素呼气试验检验幽门螺旋杆菌的特异性为95.1%,敏感性为93.2%,准确性为94.0%。结论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中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有着较高的临床检验价值,为进一步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还需给予病患有效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胃底与胃窦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0例接爱胃镜检查患者,以尿毒酶快速诊断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发现胃底部与胃窦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不一致性性,即胃底部和胃窦部均可单独出现感染,均占13.3%,两处同时感染的情况只占30%,同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粘膜丰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即胃粘膜损害较重的情况,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均呈阳性或强阳性。亦发现本地人胃底粘膜炎症损害较多见,胃底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比率也较高,推测胃底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  相似文献   

15.
何沛逊  杨海  张宪文 《中外医疗》2009,28(26):28-28
幽门螺杆菌是全球范围内感染率最高的慢性感染细菌之一,且Hp感染与各种消化性胃炎.胃溃疡.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发病有关。本文综述现阶段临床上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尿液中特异性循环抗体在幽门螺旋杆菌诊断上的应用。方法采集经C^14尿素呼气实验确诊的幽门螺旋杆菌患者尿液,ELISA法测定尿液中抗幽门螺旋杆菌特异性IgG及亚类(IgG1,IgG2,IgG3)抗体;同时用健康人群尿液作为阴性对照。结果C^14尿素呼气实验幽门螺旋杆菌患者尿液中抗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的检出率为96%(47/49),其中IgG1为96%(47/49),IgG2为20%(9/49),IgG3为32%(16/49),健康人群尿液中有4%的假阳性,但在健康人群中无幽门螺旋杆菌IgG2和IgG3特异性抗体检出。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患者尿液中存在抗幽门螺旋杆菌的特异性循环抗体,提示尿液中的抗体可以作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志,特别是尿液中的IgGl抗体可以作为幽门螺旋杆菌病的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血清胃泌素的关系。方法:采用RIA方法检测186例门诊行胃镜检查患者血清胃泌素浓度,同时以∧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结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者。结论:幽门螺旋杆菌引起血清胃泌素增高进而造成胃酸分泌增多,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疾病和中西药治疗近况管盘生(无锡市中医院214001)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西药治疗,HP人群感染,HP实验室检测TheRecentDevelopmentofTreatingHPRelatedDiseaseswithTraditi...  相似文献   

19.
崔亚利  陈永传  杨延敏 《海南医学》2016,(14):2392-2393
目的: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人群分布,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快速双抗体夹心乳胶法幽门螺旋杆菌抗原试剂盒,检测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602例经胃镜、组织病理等检查确诊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粪便标本(观察组),其中慢性胃炎302例、胃溃疡109例、十二指肠溃疡96例、上消化道肿瘤95例。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粪便标本Hp抗原。结果观察组患者粪便标本Hp抗原总阳性率为65.4%(394/602),其中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63.6%(192/302)、56.9%(62/109)、83.3%(80/96)和63.2%(60/9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粪便标本的Hp抗原阳性率最高。对照组粪便标本Hp抗原阳性率为45.2%(271/600),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上消化道肿瘤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与十二指肠溃疡高度相关;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健康体检者也有较高比例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尽早确定粪便中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20.
季霞  陆其明  杨志宏  王波 《浙江医学》2017,39(19):1703-1704
目的探讨NOD1表达与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胃黏膜幽门螺旋杆菌染色和13C呼气试验确定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和阴性各3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NOD1表达阳性率。结果60例患者中检出NOD1表达阳性22例。其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NOD1表达阳性率为56.67%,明显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组的16.67%(P<0.05)。结论NOD1表达与胃黏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