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致强治疗颈性眩晕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明华 《中医杂志》2003,44(6):418-419
颈椎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颈僵、肩臂手指麻木或疼痛等症,西医将此病分为6个类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中医治疗本病时,根据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大多将其归入“眩晕”范畴,习惯上称为“颈性眩晕”。罗致强教授从医40多年,对颈性眩晕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在临床上常以中医辨证为主,结合辨病加以治疗,遵古而不泥古,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之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兹将其多年临证用药心得,加以整理,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胜茂治疗眩晕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霞 《四川中医》1999,17(10):4-5
眩晕一症,病因甚多,可见于耳性眩晕、脑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病及低血压、贫血等。古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多,不外风、火、痰、虚。《素同·至真要大论》曰:“造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汉心法·头眩》谓:“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则云:“无虚不能作眩。”张胜茂主任医师从事临床三十余载,治疗眩晕能融合各家学说,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至扬世眩晕颈椎病为颈椎退行性变,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张师采用内科疗法疗效甚好。其中推动脉型以体位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为主要表现。张师认为,颈…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常见于中老年人,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发病率较高,约占颈椎病40%,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时间低头等不良习惯的增加,颈性眩晕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病因病机中医将颈性眩晕归为“眩晕”范畴,有关“眩晕”的记载,最经典的论述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最具代表性的有3家,即金·刘完素的《河问六书》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无痰不作眩”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的“无虚不作眩”论。《灵枢·海论》中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描述;《灵枢·口问》有“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记载;《灵枢·卫气》则提出“上虚则眩”的理论。而后世医家张介宾在《眩晕论》中不但提出“无虚不作眩”的理论,并着重指出“上虚则眩”。其《灵枢》和张介宾的“上虚则眩”,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2临床分型刘佳林[1]将颈性眩晕分为5型,即肝阳上亢型、气血两虚型、肾阴不足型、痰浊上蒙型及肝胆郁热型。苏...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的辨证与辨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胡军 《河北中医》2001,23(8):600-601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椎病所引起的眩晕。由于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各不相同,辨证与辨病在颈性眩晕的治疗过程中相当重要。1 颈性眩晕的辨证1.1 辨证分型 辨证是祖国医学的精华。中医的辨证就是从整体论出发,观察和辨别病人的机体反应状态。治疗则以不同的辨证概念加以分析归纳,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使机体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临床上颈性眩晕患者常出现的整体反应状态,可归纳为以下证型。1.1.1 精髓不足型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肾精不足,常表现为头昏眼花,神疲乏力,健忘耳鸣,头重脚轻,腰酸遗精,脉虚无力。1.1.2 …  相似文献   

5.
“升阳”理论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讨论的颈性眩晕症是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一组症侯,患者多伴有头项僵痛,面色无华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手足发麻发凉、舌淡苔白、脉弱等症。临床上,引起眩晕的疾病及其并发症很多,颈性眩晕症即是推动脉型颈椎病的典型特征。笔者在多年治疗颈性眩晕症的医疗实践和探索中,对该症的中医病机和医治则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并基于这种新的认识,将“升阳”理论应用到手法治疗中去,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成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病引起,主要表现有眩晕、头痛、颈僵、肩背手指麻木或疼痛等。现代医学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6个类型。笔者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和病因病机,自拟“颈眩汤”治疗51例,获效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敬卿 《中医杂志》2002,43(8):578-578,592
颈椎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有眩晕、颈僵、肩臂手指麻木或疼痛等症,西医将此病分为5个类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中医治疗本病时大多将其归入眩晕范畴。根据常见症状和体征,周老师于临证以辨证为主,并结合辨病,遵古而不泥古,充分发挥中医治疗本病之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兹将跟师学习心得,加以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眩晕的中医证治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芳  周波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7):865-866
眩晕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2003年4月全国(重庆)眩晕会议将眩晕分为耳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眩晕、脑性眩晕和颈性眩晕四大类,其中以梅尼埃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为最常见诱因。中医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现就近年来眩晕的中医证治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特点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大多是由于椎节不稳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伴有头痛、头晕、耳鸣、视力异常、听力减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眩晕的发作往往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部分患者出现猝倒。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将其归为“眩晕”、“痹证”范畴。后世医家论治眩晕,多从风、火、痰、虚论治。然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眩晕,依风火痰虚论治,治疗效果往往不能得心应手,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瘀血阻络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机,治疗时也应不离活血化瘀,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是指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的影响,从而导致血流障碍,引起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颈椎病临床上主要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一型,而颈性眩晕系椎动脉型颈椎病最突出的表现.中药及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代临床大量研究[2-3]表明:中医中药及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其临床疗效确切.笔者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灸治疗痰瘀阻络型颈性眩晕216例,并与单纯针灸组进行为期3周的临床对照,发现针药并用组比单纯针灸组治疗效果更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运用“三期九分法”治疗颈源性眩晕辨证经验,为中医药治疗颈源性眩晕开拓内治法思路。方法:通过病例收集,诊治经验访谈,以颈源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三期九分法”为辨治原则、痛安汤为基础方剂,分别从病因病机、辨治原则、方义探析、典型医案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韦贵康教授认为风、痰、瘀、虚为颈源性眩晕的病机关键,本病病位在脑,与督脉相关,病情进展不同可分为瘀型、乱型、虚型,治疗应“以通为要,分期论治”。治疗早期(瘀型)主以解毒、祛风、祛瘀,中期(乱型)和解、调理、攻补兼施,晚期(虚型)调和气血、通调脾胃、补益肝肾。在“三期九分法”的辨治基础上,灵活运用痛安汤。结论:韦贵康教授基于“三期九分法”的辨治原则,运用痛安汤治疗颈源性眩晕,形成“调则通,荣则通”的脊柱相关疾病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2.
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性眩晕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引起眩晕较为多见 ,中医属“眩晕病”的范畴 ,其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恶心 ,并伴有复视、眼震 ,重者如坐舟车 ,甚至昏迷。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36例颈性眩晕患者 ,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6例皆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 2 0例 ,女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眩晕症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眩晕症42例广西柳州中医院关建国(545001)关键词:小柴胡汤加味,眩晕症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病、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均可以眩晕为主要见症。中医治疗本病以往多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关节错位、椎体旋转,轻者导致椎曲紊乱、椎动脉供血障碍,重者椎管狭窄、压迫脊髓,供血障碍引起.椎动脉进入颅腔后组成基底动脉,营养小脑、脑桥并参与大脑的供血.而头晕、眩晕的表现,主要是小脑缺血导致平衡失调所致.颈椎病的发病往往是由多型颈椎病同时发作,而颈性眩晕多由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主发病,可兼有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中的一型或多型.笔者采用针灸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0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病。  相似文献   

16.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变一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椎动脉供血不足→小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它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猝倒、失眠、耳鸣、视力模糊,并与早衰、记忆力减退、早起老年痴呆有关。中医认为颈性眩晕与“髓海空虚”有关。《皇帝内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虚则眩”。  相似文献   

17.
通补手法辨治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推拿手法治疗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79例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就诊断而言,以颈性眩晕替代椎动脉型颈椎病更为合理妥贴。根据祖国医学理论,颈性眩晕为虚实夹杂之证,治当以通补兼施。采用推拿通补手法,辨治本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5,46(5):393-394
答:颈椎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常见病因有眩晕、颈僵、肩臂手指麻木或疼痛等,现将中医辨证要点介绍如下.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将此病分为5个类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临证若见眩晕不剧而头痛颈僵、头颈肩活动受限不适者,多为颈型或神经根型;若眩晕耳鸣,头痛不甚,恶心欲呕,视物旋转甚则出现猝倒者,则为椎动脉型;若眩晕不剧,仅有耳鸣手麻,视物昏花,心悸眠差者,为交感神经型.临床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与“上感”之间的关系。资料:均为有眩晕症状的病人,了解他们是否有“上感”症状,并观察舌象。结果:大多数病人具有“上感”症状或有舌边尖红的中医表现。结论:颈性眩晕与“上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符合中医本虚标实、经络不畅、脑失所养及“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方法:总结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果: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但亦有实中带虚者,临床治疗应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注重辨脏腑虚实,随证治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