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50-1755
[目的]探讨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影像学特征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术式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的121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28例,女93例;年龄31~69岁(平均51.73岁)。根据在MRI T2加权像上是否伴有椎间盘后方HIZ将患者分为HIZ组和非HIZ组。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伴椎间盘后方HIZ 28例(23.14%)。HIZ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低于非HIZ组(47.21岁vs.55.36岁,P<0.05)。术前HIZ组滑脱率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显著低于非HIZ组,而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均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TLIF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滑脱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术后和末次随访时HIZ组滑脱率改善显著低于非HIZ组(P<0.05),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IZ组ODI和VAS评分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术后和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椎间盘后方HIZ的峡部裂性滑脱患者椎间隙和腰椎前凸角未见显著丢失,有利于TLIF术式滑脱椎体复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总结自2004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采用腰椎椎间隙撑开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5例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资料.术后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10 ml.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0DI为(25.4±4.2)%、JOA评分为(25.8±1.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疗效满意率为86.7%.滑移程度末次随访为(9.8±3.9)%,滑脱复位率为743%,2年融合率为97.7%.结论 应用椎间隙撑开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吴华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5):1196-1196
青少年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发生脊柱炎或椎间盘炎的报道十分少见”“。腰椎滑脱患者在不稳定节段发生椎间盘炎后出现自发性融合现象,目前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节段内直接修复手术对于腰椎峡部裂及轻度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2010-01-2015-06收治并手术治疗的55例腰椎峡部裂及小于Meyerding I°峡部裂性滑脱病例。按术式分为修复组(15例)及融合组(40例),统计各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以及腰椎活动度,同时统计各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以SPSS 19.0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两组间VAS评分及ODI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修复组腰椎活动度大于融合组(P0.05),修复组翻修率明显高于融合组(P0.05)。结论对于单纯腰椎峡部裂及伴轻度滑脱的患者,修复手术与融合手术疗效相当,且其有利于保留腰椎的活动度,但其手术翻修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脑瘫合并腰椎峡部裂及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结合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合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腰椎峡部裂滑脱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症33例。结果 33例获随访6~23个月,平均14.5个月。除3例手术失败外,其余患者均复位良好,椎间植骨愈合良好,腰椎失稳和神经症状消失。结论准确坚固的椎弓根钉置入,椎间隙松解复位,彻底神经根探查减压,椎间隙自体骨植入和术后患者的管理均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微创和开放两种术式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内镜(METRx)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Sextant)微创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25例,传统开放手术治疗31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缓解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观察比较术前、术后椎体滑脱距离、椎间盘高度、滑脱角改善情况及椎问融合率.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2.8年(2~4.5年),5例失访.微创组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较开放组明显减少;手术时间较开放组长,但无显著性差异.最终随访的VAS评分方面.微创组和开放组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例在MacNab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及椎间融合率方面相似,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例腰椎滑脱距离、椎间盘高度及滑脱角均较术前改善,并有统计学意义,但开放组和微创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而椎问融合率及临床腰部功能评价与开放手术疗效相似,是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 9月 ~2003年 5月我院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 83例,随访患者 81例,年龄(55. 25±19. 21)岁,随访时间 (1. 68±0. 93)年。按照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法分为两组,Ⅰ组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Ⅱ组经椎板切除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按各组术中的临床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JOA评分等数据经SPSS11. 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术后采用Stauffer 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临床优良率分别为 87%与 7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 87. 81%与62. 88%。术后均无螺钉松动、断裂或者滑脱加重等并发症,有 3例假关节形成。结论 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融合方式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2年5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8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3例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45例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滑脱节段及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滑脱复位率及复位丢失率、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B组显著增加(P0.05)。术中A组4例、B组1例发生硬脊膜撕裂;术后A组6例出现下肢根性症状;两组各出现1例切口感染。A组患者获随访24~36个月,B组26~40个月。术前及术后2周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时A组JOA评分及改善率显著优于B组(P0.05)。X线片复查示,A组术后2周滑脱复位率显著高于B组,术后2年复位丢失率显著低于B组;术后2周及2年,A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高于B组;术后2年,A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B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后外侧融合相比,后路椎体间融合能更大程度复位椎体,恢复腰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较高,更大程度上恢复脊柱的力学稳定性,获得更好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腰椎峡部裂与脊椎滑脱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胥少汀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4,1(2):103-105
腰椎峡部裂与脊椎滑脱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100700)胥少汀腰椎峡部裂的发生率约在4%左右,并有一些发展成脊椎滑脱,近些年来对其重视,外科治疗方法有了一些进展。本院自五十年代开始治疗此症,病例大多系峡部疲劳骨折不连接,故又称峡部不连。一、病理生理(一... 相似文献
12.
腰椎峡部裂及椎体滑脱的手术治疗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腰椎峡部裂及椎体滑脱的手术治疗选择。方法对136例腰椎峡部裂及椎体滑脱患者分别采用改良Scott技术(Ⅰ组,95例)、后外侧融合坚强内固定(Ⅱ组,26例)和后路360。融合内固定(Ⅲ组,15例)治疗。单椎体节段融合73例,二节段融合53例,三节段融合10例。患者平均年龄35.6岁(15~66岁)。结果平均随访3.5年(2~11年),临床疗效示优良率达91.2%,融合成功率为94.9%。结论满意的结果与严格的病例选择,准确、熟练的手术技术和合适的手术方法相关。对腰椎峡部裂及椎体滑脱患者行改良Scott技术、后外侧融合坚强内固定和360。融合内固定均能获得较好的影像学和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性腰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腰椎峡部裂的手术方法及其价值。方法:共11例,年龄15~20岁,平均18岁。手术采用前、中、后柱360。脊柱融合方法治疗该疾病,术后3d开始下床活动,腰围固定2个月。结果:手术平均时间为3h,失血量为250ml,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愈合。结论:青少年下腰椎峡部裂,360。脊柱融合方法治疗该疾病,均取得了良好疗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前路螺纹异体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伴滑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腰椎峡部裂是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椎间融合被认为是治疗腰椎峡部裂伴滑脱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以往椎间融合的方法,常有植骨块移位、椎间隙塌陷和假关节形成等问题。1989年Ray设计的椎间融合器(TFC)目前己广泛应用于临床,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不融合、金属永久残留体内和腐蚀等。 相似文献
15.
董玉雷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1,4(6):495-500
峡部裂型腰椎滑脱(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疾病,近几年随着治疗理念与技术的进步,治疗方式逐渐多样化,如何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本文通过对各种治疗方式的适应证、优缺点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综述,并且包括了近年来微创治疗的进展,进一步探讨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高峡部裂腰椎滑脱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17.
腰椎峡部裂伴滑脱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6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腰椎峡部裂伴滑脱症病人103例,获随诊86例,均采用后路减压,RF-Ⅱ或TF等器械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临床资料86例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32~76岁,平均47.3岁;病程最长26年,最短5个月。均有下腰部酸痛不适,其中合并双下肢根性疼痛31例,单侧下肢根性痛19例;卧床时症状不明显,站立时出现并逐渐加重,行走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呈典型的间歇性跛行77例,步行距离为100~2000m,平均500m。术前均常规拍摄腰椎正、侧、斜位像,其中L4/5滑脱54例,L5/S1滑脱32例。按… 相似文献
18.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由椎弓峡部不连引起的峡部裂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是最常见的腰椎滑脱类型。临床症状多为慢性腰痛,若神经受压可出现下肢和马尾神经症状,最好发的是L4、L5前滑脱。按照Meyerding提出的在侧位X线片上上位椎体在下位椎体上滑移的程度,将滑脱分为5度:Ⅰ度,前移下位椎体前后径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腰椎骶化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7月就诊的125例L4峡部裂患者,其中59例伴有腰椎骶化.根据Castellvi分型将腰椎骶化者分为CastellviⅡ型组及CastellviⅢ型组.分别比较腰椎骶化组与无腰椎骶化组、CastellviⅡ型组与Castellv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