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典型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点及病理基础,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住院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特点。结果:11例病理高分化HCC8例,中低分化HCC3例,病灶大小〈3cm4例,3~5cm5例,〉5cm2例。非典型超声造影表现包括增强方式和增强时相均不典型,前者包括增强信号呈斑片状不均匀低增强或不增强、周边环状增强、病灶内部一条或多条粗大滋养动脉贯穿病灶并形成树枝状分支非球状增强。增强时相不典型表现为病灶区与周围肝实质同步或晚于周围肝实质的低增强或门脉相低增强,但延迟相缓慢消退或未有明显消退。结论:11例非典型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密切相关,但最终明确诊断需要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与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心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结果:观察组肝硬化、AF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A19—9阳性率、误诊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一般位于左叶、无完整包膜、多发,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管细胞性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掌握其临床特点,将有助于提高胆管细胞性肝癌与肝细胞性肝癌的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敏华  戴莹  严昆 《中国医刊》2006,41(4):32-34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各时相的时间定义及病灶增强模式,提出CEUS诊断肝癌的参考标准。方法分析206例253个明确诊断的HCC病灶超声造影表现,记录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开始增强时间、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HCC病灶开始增强、开始减退时间及增强特征。结果设置以注射造影剂肝动脉开始显影(5.8-18.4秒)作为动脉相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8.7~23.8秒)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问;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17.6-38.1秒)为实质相起始时间;以180~360秒作为延迟期时间。253个HCC中94.1%(238灶)在动脉期增强,5.9%(15灶)在门脉期增强;84.6%(214灶)在门脉期或实质期退出,11.1%(28灶)在延迟期退出;4.3%(11灶)最终未能退出。归纳HCC的造影表现显示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快进不出”、“慢进快出”、“慢进慢出或不出”五种模式。结论根据超声造影时相定义及HCC增强退出特征。总结HCC超声造影模式及诊断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是当前超声医学研究的热点。随着超声造影剂的发展,超声造影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非手术疗法中,介入治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在肝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判超生硬所具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肝细胞性肝癌病灶共98例,依次采取超声造影以及对比增强CT的方式进行检查。对比扫描后的病灶增强效果。结果:全部的病灶在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的动脉期都表现为增强,其中属于高增强范围的依次是98个,及94个占总数的95.9%,在对比增强CT中显示等增强的有4个,占总数的4.1%。当在门脉期的时候,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显示病灶逐渐褪到低增强的依次有82个,占总数的83.7%以及83个,占总数的84.7%,这里的P=0.845。通过超声造影以及对比增强CT的结果表明,在肿瘤四周呈现薄环形状的病灶增强的依次有30个,占总数的30.6%以及31个,占总数的31.6%,这里的P=0.877,结果表明肿瘤里血管所有的病灶依次有94个,占总数的95.9%以及36个占总数的36.7%,这里的P=0.000。结论:经过统计分析,在肝细胞性肝癌的诊断中,利用超声造影病灶的增强和对比增强 CT相统一,因此可以在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王绮 《中原医刊》2007,34(4):34-3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时间窗及影响因素。方法 经左肘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Vue 2.4ml后,分别以肝动脉、门脉主干或二、三级分支显影作为动脉相、门脉相的开始,肝实质回声增强达峰值视为实质相的开始。结果 肝癌超声造影各时相出现的早晚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主要与原发性肝癌血供性质有关,血管间短路亦有一定影响。原发性肝癌血供分两型,第一型最多见,呈动态变化过程。第二型则主要以门静脉供血为主。肿瘤主供血管的性质不同,对各时相出现的早晚及持续时间长短的影响亦不同。结论 肿瘤本身血供改变呈现个体差异具有自身特征,以相关血管显影作为时相的起始及时段.能较全面反映肿瘤特征,有助于定性诊断。即使有动静脉短路的存在亦不影响肿瘤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62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资料。结果:62例71个病灶,其中高分化33个、中分化30个和低分化8个;梁索型44个、假腺管型13个、实体型9个和纤维硬化型5个。高、中、低分化程度原发性小肝癌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分别为(14.08±3.94)、(13.51±3.35)、(12.86±2.89) s,达峰时间分别为(29.41±7.10)、(28.14±6.94)、(26.56±6.56)s,消退时间分别为(99.83±12.38)、(72.32±10.25)、(42.19±10.03)s,开始增强时间和达峰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消退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造影剂动脉相增强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门脉相、延迟相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不同分化程度、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小肝癌超声造影表现特征存在差异,超声造影对其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进行ICC诊断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造影检查及增强CT检查。观察ICC病灶在超声造影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表现等回声时间、表现低回声时间以及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方式,观察超声造影和CT造影对ICC诊断的准确率。观察患者ICC病灶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相的表现。结果:超声造影ICC病灶开始增强时间为(14.52±3.77)s,达峰时间为(22.36±5.01)s,表现等回声时间为(30.28±8.03)s,表现低回声时间为(44.14±15.79)s。ICC超声图像可出现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肿块后方回声出现衰减、肿块内可见条索状高回声光带,肝门或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等特点。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增强,在门脉期超声造影以低增强为主,增强CT以高增强为主,在延迟期超声造影均表现为低增强,而增强CT仍然是以高增强为主,无等增强表现。对154例ICC的超声造影检查127例正确,准确率为82.47%,增强CT110例准确,准确率为71.43%。超声造影对ICC诊断准确率高于增强CT,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增强时间、增强方式以及声像图能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评价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早期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4年5月至2004年6月,216例直径≤5.0 cm的原发肝细胞肝癌患者共275个结节进行了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男性193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68岁),所有病例均在我院诊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微波治疗。分析了肿瘤完全坏死率、远期生存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本组平均随访期为40个月±24个月(6~127个月)。随访中159例(73.61%)存活,57例(26.39%)死亡。微波消融后95.64%(263/275)的肿瘤呈完全灭活,患者1、2、3、4和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87%、88.81%、80.44%、74.97%和68.63%。微波消融后1、2、3、4和5年的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0.01%、32.04%、39.57%、44.97%和52.90%,3例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包括针道种植1例,胆瘘2例,1例于治疗后一周死于肺部感染。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早期肝细胞肝癌在大部分病例可达到肿瘤完全坏死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与二维超声造影(2D-CEUS)比较,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3D-CEUS)对肝细胞肝癌(HCC)的研究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超声检查发现HCC患者52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对病灶均行2D-CEUS和动态3D-CEUS检查,并对动态3D-CEUS图像进行后期处理和分析,观察并比较2种造影方式对HCC诊断能力以及显示肿瘤空间信息方面的差别。结果本研究显示,2D-CEUS和动态3D-CEUS对HCC的诊断准确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显示肿瘤的空间信息方面,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态3D-CEUS可更好地显示肿瘤与滋养血管的空间关系,滋养血管的分布、走行等情况。结论动态3D-CEUS具有诊断价值,并且可更直观地显示HCC肿瘤血管的空间立体关系,可为临床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20例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表明肝硬化特别是乙型肝炎后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比例高。肝硬化并发肝癌时,特别在早期,常易被认为是肝硬化病情的进展,易造成漏误诊。对此,本文探讨了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  相似文献   

12.
男性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性激素含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男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和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清雌酮、雌二醇和睾酮含量。结果表明,肝癌血清雌酮、雌二醇含量均明显低于肝硬化(P<0.05)。肝癌和肝硬化血清雌酮/睾酮比值与转氨酶有明显相关,而肝癌血清雌酮/睾酮比值与血清胆红素也有明显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14.
15.
51例患者(其中46例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手术死亡率为11.5%,术后随访率为82.5%;手术后半年、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9.4%、21%和6%。对手术指征、影响手术死亡率和术后生存时间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高能聚焦超声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IgG、IgM、IgA、C3、C4的变化.探讨高能聚焦超声(HIFU)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HIFU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45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14天取外周血检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并对6例经HIFU治疗后的肝穿活检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病理结果显示HIFU治疗区内癌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IFU能有效破坏肝癌组织.但不能明显改善病人的免疫状态.应配合免疫治疗、提高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应用HE、甲基绿-派若宁(MGP)及免疫过氧化酶染色法(PAP)对50例原发性消化道恶性淋巴瘤进行了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功能分类。研究发现消化道B淋巴瘤的比例偏高,预后亦较结内淋巴瘤为好。认为消化道淋巴组织可能为周围淋巴器官。在消化道淋巴瘤中观察到“淋巴上皮性病变”,有助于鉴别诊断消化道未分化癌。MGP染色与PAP染色的符合率达96.8%,两种染色方法作为诊断B淋巴瘤的指标同样可信。  相似文献   

18.
19.
分析了经手术切除的59例阴茎疣状癌,其中54例原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经病理学研究和随访观察证实阴茎疣状癌恶性程度低,在诊断与治疗上应区别于鳞状细胞癌。治疗以局部肿瘤切除或阴茎部分切除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靶向性新药盐酸米托蒽醌毫微球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使用盐酸23.52mg/m^2静脉滴注,对照组为盐酸米托蒽醌12mg/m^3静脉滴注,两组均为21天重复给药,共用两次。结果:治疗前后CT扫描评价近期疗效,试验组CR0例,PR0例,SD7例,PD3例;对照CR0例,PR0例,SD4例,PD6例,两组有效率均为0%。中位生存期试验组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