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86例经确诊的脑血管老年患者进行血管性痴呆(VD)有关因素分析。结果老年人血管性痴呆在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增长与脑梗死数目增加可加重痴呆的发生。结论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相关高危因素,应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及维生素B12(VitB12)与老年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方法检测96例VD患者、152例脑梗死非痴呆患者及80例健康对照者Hcy、FA、VitB12水平并分析其变化;按MMSE评分标准评估VD患者的认知功能,按痴呆程度将其分为重度、中度及轻度三组,并检测各组血清Hey浓度,分析Hcy水平与痴呆程度的关系。结果VD组及脑梗死非痴呆组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26、3.14,均P〈0.01),其中以VD组最高;VD组及脑梗死非痴呆组血清FA及VitBl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16、2.98、3.21、2.91,均P〈0.01),其中以VD组最低。VD患者血清Hcy水平随痴呆程度的加重而升高,Hcy浓度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69,P〈0.05)。结论高Hcy血症与VD具有相关性,高Hcy血症可能是导致VD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FA及VitB,2缺乏可引起Hcy的增高,FA及VitBl2缺乏可能是导致VD发生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预防VD的发生。方法收集我科3年来收治的VD患者共8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饮酒史均与VD发病相关,早期监控和治疗可控性的血管性因素有助于防止VD的发生。脑萎缩、脑白质疏松为VD的主要影象学改变,大灶脑梗死的痴呆发生率高。结论防治血管性痴呆,主要是防治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早期诊治,进行有效干预,可延缓和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脑梗死部位、范围、以及和脑白质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0例VD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影像学分析。结果 VD的发生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梗死、多灶性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结论 VD与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部位、脑梗死次数及影像学改变等有密切关系。VD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预防危险因素及脑梗死的发生是防治VD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病变程度及部位不同血管性痴呆( VD)发病情况。方法对80例脑卒中史老年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 MMSE)评定,根据是否患有VD分为VD组36例和非VD组44例,经颅脑CT分析脑病变程度和部位不同VD发病情况。结果 VD组中脑卒中史及多发性脑梗死比例均高于非V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脑白质疏松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VD组中额叶、颞叶、基底节脑梗死部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枕叶、顶叶、丘脑部位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及颞叶、额叶、基底节部位病变使VD发病率增加,脑颅CT检测脑病变程度及部位对诊断V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红艳  程焱 《天津医药》2012,40(6):569-571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3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脑梗死后VD发病危险因素。结果:84名患者诊断为VD(21.4%)。单因素分析中,VD与病灶的数目、部位,脑萎缩及WMLs相关,多因素分析中发现左侧或双侧大脑半球病变、病灶的数目和脑萎缩为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958、1.375和2.297。2组间一般情况,血脂水平无差异(P ﹥0.05)。结论 脑梗死后VD很常见,小血管病变是VD的主要类型,应早期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以减少和延缓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充分认识脑白质疏松(LA)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以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为切人点,对140例LA患者及138例对照组进行一系列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40例脑白质疏松(LA)患者及138例(非LA)对照进行年龄、性别、血脂、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饮酒等一系列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神经认知检验,分析其中患有血管性痴呆(VD)的概率并比较分析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结果LA组中有93位患有不同程度的VD,而对照组有5例患有VD。经Logistic回归分析,LA和VD合并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年龄、血脂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脑卒中史、高血压史、脑血管硬化。结论年龄、血脂、脑卒中史、高血压史和脑血管硬化是诱导LA和VD并发的危险因素。随着VD程度的加深,与LA的相关性越来越显著。同时,LA等级越高的患有VD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以出血、缺血、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等基础上,引起脑组织结构和功能受损,产生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VD是指由各种血管病变引起的老年痴呆,其分类包括缺血性痴呆,失血性痴呆,皮质血管性痴呆,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等。VD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早期的临床症状,局部的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痴呆症状。目前VD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抵抗和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博文  田桂玲 《天津医药》2005,33(11):688-689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脑梗死、脑出血的关系,为针对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2例脑梗死(脑梗死组)、40例脑出血(脑出血组)及3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分别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ISI低于对照组(P〈0.05),而FINS高于对照组(P〈0.05),FBG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系由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痴呆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伴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增多,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人群中VD患病率达13%。笔者采用经颅多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3例,按照TOAST分型方法将其分为A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242例,B组(心源性脑栓塞)46例,C组(小动脉型脑梗死)83例和D组(不明原因脑梗死)32例,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51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的脑微出血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为48.14%,远高于对照组(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脑梗死四个分组中,以C组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最为显著,远高于其他三组(P<0.05);其中,A组患者脑微出血在Ⅱ级、Ⅲ级、Ⅳ级均有分布,比例相当;B组、D组患者则以Ⅱ级脑微出血较为常见,C组患者以Ⅳ级为主.结论 脑微出血在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生风险不同,此外部分类型患者初发和复发过程中其脑微出血发生率也不尽相同,这可能与不同类型患者其相关致病机制及危险因素不同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的变化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在 4 8h内的急性脑血管病病人 ,其中脑梗死 4 0例、脑出血 2 2例 ,4 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及CGRP。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ET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CGRP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脑出血组ET及CG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治疗 3周后 ,脑梗死组轻中型及恢复较好的重型病人ET降至接近正常水平 ,CGRP也升至接近正常水平 ,而重型及恢复较差的中型病人ET虽有下降 ,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CGRP基本降至正常。脑出血组ET及CGRP均降至接近正常。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与ET、CGRP的变化有关 ,监测ET及CGRP水平的变化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脑梗死的病情演变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D)精神行为学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1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316例非痴呆患者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VD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文化程度、长期饮酒以及存在脑卒中等疾病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教育文化程度、既往脑卒中病史以及长期饮酒与VD密切相关,属于临床造成VD后行为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文化程度、既往脑卒中病史是成VD的主要影响因素,脑卒中引发的精神行为学的异常是血管与脑卒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人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580例成人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发生脑梗死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与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580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脑梗死者32例,发生率5.5%;高龄、GCS<8分、脑疝、低血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脱水剂及活血药物的使用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成人颅脑损伤后脑梗死发生率高,高龄、GCS<8分、脑疝、低血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脱水剂及活血药物的使用为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MRI在鉴别诊断痴呆中作用。方法选取2011~2013年住院治疗的痴呆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D 41例,VD 4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MRI检查发现海马萎缩、脑萎缩、脑室改变、脑梗死、脑出血、脱髓鞘改变及无异常的发生比例。结果 AD组患者海马体积显著小于VD组,脑萎缩以颞、顶叶明显;VD可分为多发性脑梗死痴呆(MID)和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分别表现为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基底节及脑室旁白质对称或不对称的片状脑白质病变,脑萎缩呈全脑萎缩或局限性脑萎缩。结论根据AD和VD不同的颅脑MRI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有助于对2种痴呆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在Alzheimer病(AD)、血管性痴呆(VD)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临床诊断为AD患者8例,VD患者15例及63例不同类型ICVD患者血清β-AP含量,以38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D与VD组β-AP血清含量明显高于ICVD组(P<0.05)和对照组(P<0.01)。ICVD组β-A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脑梗塞后遗症组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增高显著(均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β-AP是AD和VD发病的危险因素;β-AP在ICVD患者中过度表达与VD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透析过程中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患者560例,其中25例在透析过程中发生脑血管意外。结果本组患者中脑出血出现7例,占1.25%,脑梗死发病例数18例,占3.21%,脑出血患者中仅1例存活,存活率为14.3%,脑梗死中有15例存活,存活率为83.3%,脑梗死后患者存活率明显高于脑出血患者。结论对于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虽然脑梗死发生率较脑出血出现率明显升高,但是脑出血的严重性明显高于脑梗死,预后较脑梗死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血脂水平及血管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搜集25例AD患者(AD组),30例VD患者(VD组),另选取无痴呆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CG组),比较3组血脂水平及血管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AD组和VD组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CG组(P〈0.05或〈0.01);AD组和VD组载脂蛋白A1低于CG组(P〈0.05或〈0.01),VD组α-脂蛋白高于AD组和CG组(P〈0.05或〈0.01),VD组高血压、糖尿病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高于CG组(P〈0.05或〈0.01)。结论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α-脂蛋白增高,载脂蛋白A1降低可能与痴呆的发病有关,依据患者血管性疾病危险因素对临床医生更有效地诊断和鉴别诊断AD与VD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