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骨肿瘤.多发生于中轴骨,以骶骨最常见,蝶、枕骨次之。此瘤局部破坏性强,且因解剖学关系不易彻底手术,难以治愈,极易复发。我院自1998年至今共收治5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2 3岁。半年前发现骶尾部肿块 ,无疼痛 ,近一月来 ,肿块明显增大 ,轻度疼痛伴大小便困难。体查 :于骶尾部触到约 1 3cm× 1 0 cm的肿物 ,质硬 ,活动度差。压痛阳性。临床诊断 :骶尾部肿物。 CT骶尾部见一软组织肿块 ,大小 1 3cm× 1 0 cm,其密度不均 ,内部可见残余骨质  相似文献   

3.
柯晋  张余  黄华扬  夏虹  尹庆水  张涛  徐亮  王庆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812-3814
目的:探讨骶尾部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并回顾11年来4例骶尾部脊索瘤的治疗结果.方法:2000年4月至2011年11月我院共收治4例骶尾部脊索瘤,手术时平均年龄为62.8岁,均为男性患者,全部采取后侧手术入路,其中2例因复发共进行了2次切除手术,2例因复发共进行了三次切除手术.结果:2例患者死亡,1例死于脊索瘤转移,1例死于肿瘤复发后衰竭,另外2例为带瘤生存,所有4例患者均未出现下肢功能障碍,1例出现了术后大小便障碍,1例术后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结论:骶骨脊索瘤的最重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高且复发周期短,目前如何提高治愈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护理程序是临床护理中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种有计划、系统的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程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过程。通过对患者整体状况的评估、计划、实施、最后的评价,使患者达到预定的健康目标。疼痛是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直接影响及反馈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治疗。为此,我们运用护理程序对5例脊索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进行全身心护理,配合治疗,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郭长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347-7347
本文对骶尾部脊索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46岁。腰骶部疼痛1a,加重15d入院。自诉1a前有腰部扭伤史,以腰肌损伤给予理疗、封闭等治疗后疼痛稍缓解。  相似文献   

6.
7.
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行骶尾部巨大脊索瘤切除1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经文  张兰  刘进 《华西医学》2003,18(2):262-262
患者男 ,66岁 ,体重 57kg ,因骶尾部一30cm× 30cm× 5cm巨大包块拟行骶尾部巨大脊索瘤切除术。既往无心血管系统疾患史 ,术前血压、脉搏、呼吸均正常 ,ECG、胸片、肝肾功、凝血功能均无异常 ,患者呈强迫性侧卧位。术前 30分钟肌注鲁米那钠 1 0 0mg、阿托品 0 .5mg,入室后用大海绵垫垫高腰部、外侧臀部及双下肢 ,使肿瘤部位悬空 ,躯体呈平卧位以利于其后操作。常规心电监护 ,双足趾及手指SpO2 监测 ,动静脉穿刺、留置尿管。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及琥珀胆碱诱导插管 ,麻醉维持用芬太尼、维库溴铵及安氟醚。操作方法 :左腹股沟消毒铺…  相似文献   

8.
吴孟航  黄思庆  廖燕  催文耀 《华西医学》2009,(10):2740-2743
目的:总结骶尾部巨大脊索瘤采用球囊阻断腹主动脉后行手术切除的护理体会。方法:对8例骶尾部巨大脊索瘤在球囊阻断腹主动脉后行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例均安全度过手术期,近期疗效满意,局部症状缓解,大小便正常,除1例失访外其余7例随访6个月至3年均未见肿瘤复发,且完全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对骶尾部巨大脊索瘤采用球囊阻断腹主动脉后行手术切除术中出血少,肿瘤全切率高。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康复疗程。  相似文献   

9.
我科1999~2003年共收治骶尾部巨大脊索瘤18例,均采用单纯后路手术治疗,术后经过细心的护理和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验证CK、EMA、S-100、vimentin、GFAP、CEA和Ki-67在脊索瘤的免疫组化表达。方法收集82例脊索瘤存档病例,观察其临床特征,并采用EnVision二步法对部分病例行CK、EMA、S-100、vimentin、GFAP、CEA和Ki-67检测。结果①82例脊索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17∶1。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41~60岁。好发于中轴骨两端(蝶枕部和骶尾部);易侵犯周围骨和神经,复发多见,多与手术切除不彻底有关。②脊索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见特征性的液滴状细胞。③CK、EMA、S-100和vimentin的阳性率分别为89%(48/54)、76%(31/41)、81%(47/58)和91%(31/34);GFAP和CEA均(-);Ki-67核阳性指数均25%(44/44),其中30例核阳性指数5%(30/44)。结论脊索瘤为少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好发于中轴骨两端,局部侵袭性强,易复发。组织病理学上以液滴状细胞为其特征,免疫表型CK、EMA、S-100和vimentin常(+),GFAP和CEA(-)。Ki-67阳性指数低可能与其低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1.
骶尾部卵黄囊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尾部卵黄囊瘤(Y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骶尾部卵黄囊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为女童,1例为男童,发病年龄16个月~44个月。以臀部或骶尾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到典型的内胚窦结构以及腺样、乳头状和疏松网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9例AFP(+),其中5例呈灶状(+),4例胞质呈弥漫性强(+);2例PLAP灶状(+);8例CK呈强(+),1例(-);9例CD30、HCG、EMA、CD15和CD117均(-)。5例确诊后及时进行化疗,3例未化疗者短期内复发死亡,1例失访。结论骶尾部卵黄囊瘤多见于女婴,恶性度高,化疗敏感,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2.
脊索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学分型的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临床资料 ,运用HE ,糖原染色(PAS) ,alcianblue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技术观察 17例脊索瘤的病理切片。其中经典型脊索瘤 11例 ,软骨样脊索瘤 6例。结果 :所有脊索瘤都发生在中轴骨骼 ,均含有空泡细胞。瘤细胞胞浆和细胞外基质PAS ,alcianblue着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肿瘤联合表达上皮性标记和S 10 0蛋白。超微结构见瘤细胞胞浆空泡、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复合体和细胞间桥粒样连接。结论 :根据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超微结构特征 ,结合临床和放射影像学资料 ,可以确诊脊索瘤。  相似文献   

13.
“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刮除,术后瘤腔持续滴注引流局部化疗”是针对骶骨肿瘤首创的术式及治疗方法。既确保了脊柱的稳定性及神经功能,又彻底清除了瘤组织,因局部药物浓度高,能更直接地杀死肿瘤细胞,减少复发,防止扩散,而对浸泡于抗癌药液内的骶神经丛亦无任何损害作用。避免了静脉化疗带来的全身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病理与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的病理特点并探讨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 1990~ 2 0 0 3年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共 2 8例 ,手术标本送常规病理检验。结果 :男性 10例 ,女性 18例。I型 10例 ,II型 14例 ,III型 4例 ,瘤体在 10cm以上者 5例 ,其中 3例为巨大。平均手术年龄在 2 9± 2 2 .36d ,均在术中切除尾骨。 17例手术不需输血 ,其余输血 5 0~ 5 0 0ml不等。术后伤口感染 10例 (35 .71% )。术后病理 :良性 2 6例 ,其中含成熟神经组织 14例 ,恶性 3例 ,其中均含有未成熟神经组织。 2例良性畸胎瘤术后 1年复发 ,其中 1例复发为恶性。结论 :良性骶尾部畸胎瘤中 ,含神经组织成分可能是良性骶尾部畸胎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对新生儿巨大骶尾部畸胎瘤 ,术中控制髂内动脉 ,手术安全、术中出血少。瘤体的切除而影响了近肛门部皮瓣的血供可能是导致骶尾部畸胎瘤切口易感染的原因。骶尾部畸胎瘤伴发的隐性脊柱裂可能是导致术后肛门功能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差分化脊索瘤(Poorly differentiated chordoma, PDC)是一种起源于中轴骨伴有脊索分化的恶性肿瘤,以SMARCB1(INI-1)表达缺失为特征。本文收集了8例,将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免疫表型,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收集新华医院2014年2月到2019年8月诊断的8例差分化脊索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块大小、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尾椎脊索瘤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观察21例骶尾椎常规MRI、DCE-MRI和HE染色病理表现,测取瘤体最大径与DCE-MRI的时间信号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SIC)和最大强化斜率(wash in rate,Wi R)、最大消退斜率(wash out rate,Wo R)及强化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瘤体T2WI以高信号为显著特点。"足突边缘"征阳性18例的瘤体最大径大于阴性者(t=2.800,P=0.011)。脊索瘤信号在30 min内逐渐增强,TSIC缓慢持续上升,Wi R为0.75±0.05,Wo R为0,TTP为30 min。病理学主要表现是富含空泡细胞和液滴状细胞的瘤细胞巢间以大量黏液聚集。结论骶尾椎脊索瘤具有以椎体为中心的三维侵袭并椎前侵犯倾向的生物学行为特性,"足突边缘"征是其重要边缘形态特征。特征性的T2WI高信号、缓慢持续强化,与瘤细胞及黏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道腮腺区罕见脊索瘤1例,结合文献探讨脊索瘤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分析脊索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应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行CK、Vim、S-100、EMA和CEA等检测.结果 组织学上,脊索瘤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分叶状,以液滴或空泡细胞为显著特征.免疫组化显示Vim、CK、EMA( ),少数细胞S-100呈( ),CEA(-).结论 脊索瘤属于具有上皮性及间叶性抗原分化特性的低度恶性肿瘤,腮腺区脊索瘤极罕见,组织学形态上应与转移的黏液腺癌、黏液样软骨肉瘤及软骨瘤鉴别.此瘤侵袭性强,易复发和误诊,可通过CK、Vim、EMA、CEA和S-100联合标记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骶尾部是外伤和肿瘤的好发部位,对骶尾部进行 CT扫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规使用横断扫描,矢状面及冠状面重建,但因骶尾骨是几何型不规则骨,从矢状面观察呈弧形,制约了观察的最佳角度 ;横断面扫描,射线直接照射一类防护器官,对病人放射防护不利,为拓展对骶尾部的观察范围和观察角度,显示骶尾部病变的位置、形态,并且加强病人的防护,我们使用冠状位扫描再进行曲面重建技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 ,3 4岁。骶尾部包块 3年 ,伴背部下方疼痛 2年。查体 :骶尾可扪及 6cm× 4cm× 3cm大小包块 ,质软 ,边界清 ,有压痛。临床诊断 :骶尾部神经纤维瘤。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 巨检 :包块组织灰白色 ,6 5cm× 4 5cm×3cm大小 ,质软 ,有完整包膜 ,切面灰白 ,胶冻状 ,质细嫩 ,呈鱼肉状。镜检 :瘤细胞呈立方或柱状 ,围绕纤维血管间质呈乳头状排列 (图 1) ,见较多黏液样物质将瘤细胞和玻璃样变的轴心分隔开 ,并聚集成微囊 (图 2 )。此外 ,还见纤维细胞胞质突起 ,项圈样环绕 ,间质血管形成假菊形团结构。免疫组化 :vimentin、GFAP和S 10 0…  相似文献   

20.
詹娜  黎辉  王则胜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35-437,i0016
目的分析发生于颅内鞍区软骨样脊索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鞍区软骨样脊索瘤进行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组织出现灶性软骨分化。免疫组化:CK、S-100、EMAv、imentin均呈( )。结论软骨样脊索瘤的形态学特征酷似软骨肉瘤。应用免疫组化可以鉴别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