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诊断胃异位胰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内镜特征,提高内镜诊断率。方法总结近6年来经电子胃镜结合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及病理确诊的12例胃异位胰腺的临床资料。结果胃异位胰腺无特异临床症状。好发于胃窭,多见于大弯侧。胃镜下异位胰腺多为隆起性病变,表面黏膜光滑,形态及大小差异很大,顶端可见导管开口,多单个;超声内镜可见黏膜下层或肌层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团。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胃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并可进一步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胃内异位胰腺的胃镜、超声内镜表现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29例胃内异位胰腺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胃镜诊断胃内异位胰腺10例,镜下表现为隆起型病变,可见表面脐样开口。超声内镜诊断胃内异位胰腺22例,声像图示病灶位于黏膜-黏膜下层22例,呈混杂偏高回声;位于黏膜下层2例,呈均匀低回声;位于黏膜肌层2例,呈低回声;位于固有肌层3例.呈低回声;病灶边界均清晰;行高频电圈套切除术10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5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11例,内镜下黏膜挖除术3例;术后出现出血1例.余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至1a无复发。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可为胃内异位胰腺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卢内镜下行胃内异位胰腺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管刷检联合超声内镜对胰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下胰管刷检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胰腺活检,对18例患者分别取细胞行HE染色。结果刷检细胞学检查敏感性72%,特异性100%;细针穿刺活检细胞学检查敏感性78%,特异性100%;胰管刷检联合细针穿刺活检细胞学检查敏感性88%,特异性100%,与单独胰刷检或细针穿刺活检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下胰管刷检联合EUS-FNA胰腺活检可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以评价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1月行超声内镜检查的599例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将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①经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共计18例,GIMT58例。超声内镜诊断异位胰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4.44%、63.16%和86.36%。②异位胰腺发生部位主要为胃窦部,有16例;胃体大弯侧及后壁各1例。大体形态上表现为黏膜下隆起伴中央脐样开口8例,单纯黏膜下隆起10例。直径4~60mm,平均5.14mm。③超声内镜声像学提示异位胰腺表现为中等回声7例,低回声11例,无高回声病变。12例病变内部可见特征性的不规则管状或小囊性无回声。边界清晰规则的5例,欠规则的13例。1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3例病变跨层次分布;无起源于黏膜肌层及浆膜层的病变。④胃异位胰腺与GIMT比较,在患者年龄、胃内生长部位、表面黏膜情况、起源层次、病变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内部有无灶性无回声区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异位胰腺相对年轻,病变较小,好发于胃窦,表面可有凹陷性开口,但不占多数;多起源于第3层胃壁,病变边缘多不光滑;与周围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回声比较,内部回声多介于两者之间,且有2/3病变内部有灶性无回声区。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内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但敏感性不高;超声内镜在一定程度上能鉴别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20例来源于黏膜下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患者的超声内镜(EUS)特征,对其行内镜下皮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除术,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0例SMT患者EUS诊断胃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3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后确诊异位胰腺18例,脂肪瘤2例.EUS诊断准确率达94.4%.结论 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内镜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超声内镜在粘膜活检阴性胃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在粘膜活检阴性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粘膜活检阴性胃癌患者的超产内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超声内镜下均表奴为病变部位胃壁不同程度的增厚和破坏,超产内镜诊断均经术后病理征实。结论:通过超声内镜下观察胃壁层次结构的改变,能够对粘膜活检阴性胃癌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经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为探讨经内镜粘膜切除术(EMR)在诊治消化道广基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消化道广基隆起性病变行EMR,回收标本病理诊断,并内镜随访。结果:22例EMR术后病理诊断;食道平滑肌瘤1例,胃窦部异位胰腺1例,胃平滑肌瘤2例,胃窦部纤维瘤1例,胃增生性息肉14例,乙状结肠早癌1例,乙状结肠管状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3级1例,直肠腺瘤部分癌变1例,术后无1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EMR是一安全、有效的内镜技术,对常规活检不能确诊的病变行EMR可病理确诊,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同时可作为微创治疗手段根治消化道息肉、腔内型粘膜下肿瘤、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8.
微型超声探头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探讨微型超声探头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不同频率的微型超声探头。经内镜活检管道对102例有超声内镜检查适应征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术,术后部分病例接受内镜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并将切除组织的病理诊断与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对比。结果:在102例患者中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息肉9例,粘膜下病变57例,外压性隆起14例,恶性肿瘤16例,胆总管结石2例,胰腺假性囊肿3例和胰管扩张1例,根据检查结果有54例接受内镜介筇主或外科手术治疗等,其中有52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完全相符,诊断符合率为96%;而外压性隆起和静脉曲张,静脉瘤等患者通过检查则避免了手术和活检。结论:7.5MHz和15MHz微探头能够明确食管和胃肠粘膜下病变的大小、性质、起源层次及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浸润深度和邻近淋巴结状况以及在胆胰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有利于临床制定更为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而且微型超声探头能够直接通过内镜活检管道,使操作更为简便和到位。  相似文献   

9.
胃异位胰腺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异位胰腺比较少见,据报道,胃异位胰腺约占胃粘膜下肿瘤的20%。我院自1993年6月以来共发现胃粘膜下肿瘤7例,其中2例确诊为胃异位胰腺,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 男,58岁。因上腹部不适、嗳气、纳差就诊。查体:心肺正常,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内镜检查:胃窦部小弯侧有大小约1.0cm×0.8cm之半球形隆起,广基,粘膜稍充血,顶部有脐样凹陷。经胃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中央开口,抽出少许无色液体,淀粉酶测定为2800u,而其本人血清淀粉酶为138u(正常值小于200u),尿淀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认识消化道脂肪瘤的小探头内镜超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内镜超声诊断率。方法收集30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消化道脂肪瘤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胃肠镜检查及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并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回顾性分析其内镜超声图像。结果30例病理均证实为脂肪瘤,术前诊断脂肪瘤28例,纤维瘤1例,异位胰腺1例,内镜超声图像显示病变均来源于黏膜下层,脂肪瘤均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整齐、清晰,呈均匀一致的高回声,其中10例外侧缘显示不清;纤维瘤边界为梭形,呈稍高回声;异位胰腺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稍杂乱的中高回声。结论小探头内镜超声方便、无创伤,能较准确的诊断无症状胃肠小脂肪瘤,有助于鉴别诊断,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引导下活检在原发性胃淋巴瘤随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确诊为原发性胃淋巴瘤并行化疗的患者,于化疗中期及化疗后分别行电子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行病理活检,比较电子胃镜活检及超声内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结果化疗中期随访结果:电子胃镜组阴性,而超声内镜组阳性病例16例;两组均阴性病例12例,两组均阳性病例12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化疗后随访结果:电子胃镜组阴性,而超声内镜组阳性病例7例;两组均阳性病例5例;两组均阴性病例28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活检在原发性胃淋巴瘤治疗随访中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 ic ultrasonography,EUS)是经内镜导入高频微型超声探头,通过体腔在内镜直视下对消化管管壁或邻近脏器进行超声扫描的方法,由于探头可以接近病变,可获得清晰的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和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影像[1].本研究总结近3年来我院经超声内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胃异位胰腺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US的图像特征及诊断准确率,评估EUS影像在鉴别胃异位胰腺与脂肪瘤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CT联合内镜检查对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PGIML)的临床特点及CT、内镜、超声内镜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45例PGIML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活检或手术后病理组织学所证实。结果 45例PGIML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胃为最好发部位,占71.1%(32/45),尤以胃窦常见。内镜活检确诊率55,6%(20/36),超声内镜确诊率迭100%(4/4),CT确诊率66,7%(20/30)。其中B细胞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93.3%(42/45)。结论 PGIML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胃的发生率最高,主要病理类型为B细胞性。内镜活检加CT检查可提高术前确诊率。超声内镜检查对胃恶性淋巴瘤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粘膜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方法:通过胃镜或超声胃镜观察了324例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经活捡或电切后行病理检查。结果:内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广基息肉状隆起,其中以单个无蒂隆起为多,绝大多数在1.0cm以内,大于1.0cm共5例。病理检查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病变有Brunner腺增生、胃上皮化生、炎性隆起、良性淋巴组织增殖、肠腺上皮异型增生、腺瘤性息内、囊肿。平滑肌瘤及异位胰腺各1例。结论:本组十二指肠息肉样隆起性病变均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食管、胃异位胰腺10例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言飞  王合富  郭执乾  孙健 《临床荟萃》1999,14(16):736-737
1991~1998年,我院经胃镜、X线钡剂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食管、胃异位胰腺1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6~44岁。其中食管异位胰腺1例,胃内异位胰腺9例,病灶总数13个。其中1例患者有胸骨后不适、反酸、嗳气,7例患者有上腹痛,2例为空腹及夜间痛,2例为黑便,病程6个月至20年。胃镜下有8例诊断为异位胰腺,2例诊断为胃内息肉。1.2 胃镜检查 10例患者异位胰腺内镜下表现为半球型粘膜隆起或息肉样隆起,其中1例病灶位于食管下段后壁距贲门口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2岁,因中上腹疼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7小时入院。发热,呈急性痛苦病容,查体:T38.7C,中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临床检验:白血球及中性增高,血、尿淀粉酶均增高,临床诊为急性重症胰腺炎。B型超声检查,胰腺弥漫性增大,轮廓尚清晰,呈不均质低回声改变(胰头显著),主胰管扩张内径0.3~0.scm,内免管状实体性强光带宽0.Zcm充填胰管,后方无声影(附图),实时动态观察,未见光带有明显蠕动。超声诊断:①符合急性胰腺炎改变;②胰管内异常回声:考虑胰管蛔虫症。胃镜检查: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内可见蛔虫钻入,…  相似文献   

17.
内镜诊断异位胰腺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资料 例1 女,50岁,农民.因反复上腹疼痛,嗳气,反酸20年,伴解黑便1d就诊.胃镜见胃窦大弯侧距幽门口2.0cm处有一广基粘膜隆起,大小1.0cm×1.0cm×0.5cm,顶部见一长约5mm纵行裂隙状开口,表面粘膜光滑,色泽正常,于凹陷开口处活检3次;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一类圆形约8mm大小凹陷溃疡,疡面覆盖厚污苔,疡周粘膜明显充血水肿.内镜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A1期),胃窦大弯异位胰腺?病理活检示少许正常胃粘膜组织.最终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窦粘膜下及肌层异位胰腺.  相似文献   

18.
超声诊断胃壁内异位胰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胃壁内异位胰腺并不少见,但有关其超声诊断报道很少,我院自1995年至今,应用新型胃超声造影剂充盈腔法,超声诊断胃壁内异位胰腺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共21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超声内镜在胃肠道黏膜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良  李建忠  曾利娴  郑丰平  田虹  文卓夫  吴斌 《新医学》2010,41(8):503-505,F000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消化道良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奥林巴斯Q260和H260系列内镜检查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部分患者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活组织检查,统计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结果: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发现331例为良性病变或外压性改变,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85.7%(48/56);间质瘤82.6%(19/23);息肉样变73.3%(11/15);异位胰腺85.0%(17/20);脂肪瘤100%(3/3)。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5例(49.8%)、食管79例(23.9%)、十二指肠50例(15.1%)、结肠26例(7.9%)、直肠11例(3.3%),未发现病变17例。病变性质依次为平滑肌瘤150例(45.3%)、囊肿54例(16.3%)、外压性改变37例(11.2%)、异位胰腺34例(10.3%)、间质瘤26例(7.9%)、息肉样变15例(4.5%)、血管瘤6例(1.8%)、脂肪瘤5例(1.5%)和脓肿4例(1.2%)。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8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在内镜下诊治病例,并经过病理性检查,分析内镜超声图像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过病理性检查发现,68例患者中有59例经病理学检查为异位胰腺,与病理学检查的符合率为86.76%;其他9例中有5例为平滑肌瘤,4例为神经鞘瘤。异位胰腺病变位于胃底的有2例,胃体的有3例,胃窦的有46例,胃十二指肠的有8例。46例胃窦部中,有5例在前壁,17例在后壁,17例在大弯,7例在小弯;超声回声,表现为低回声的有2例,中回声的有20例,高回声的有24例。在累计的粘膜层次上,位于粘膜层的有5例,粘膜肌层的有6例,粘膜下层的有40例,固有肌层的有1例。治疗后经过随访0.5~3年,行内镜切除病变组织的有27例,2例出血量较多予以手术钳止血和去甲冰盐水后好转,27例均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随访无1例再次复发,且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下一步治疗措施,且内镜治疗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