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的影响因素,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以保证物品灭菌质量.方法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和美国消毒锅公司建议的湿包评判标准,对本院2011年7-12月采取干预措施的1886锅次(132690个灭菌包)作为实验组,另外本院2011年1-6月未采取有效干预手段的1748锅次(126360个灭菌包)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中发现18锅次灭菌包有湿包现象,湿包率为1.03%,实验组中发现2锅次灭菌包有湿包现象,湿包率为0.11%.结论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严格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加强管理,可大幅度降低湿包出现的概率,保证医院灭菌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运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减少湿包发生.方法 采用<消毒技术规范>湿包评判标准,对1578 锅次94865个灭菌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有192个湿包产生,湿包率0.203%,其中错误装载占58.3%,设备故障、蒸气质量差、物品准备不当占41.7%.结论 提高消毒员业务素质,规范操作,提供高质量蒸汽,保持灭菌器正常运转状态,正确准备物品,可有效减少湿包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过程中产生湿包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 以湿包的判别依据,结合灭菌过程中的灭菌设备、包裹处理、装载方式、蒸汽质量及卸载处置五个环节容易产生湿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强化操作规范程序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的预防措施.结果 针对湿包产生的原因,采取对应措施,有效防治湿包的形成.结论 灭菌设备正常运行是基础,规范操作是关键,总结提高是进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的影响因素,提出控制措施,减少湿包发生,以保证物品、器械灭菌质量。方法:根据《消毒技术规范》湿包评判标准,对3600锅次,72000个灭菌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有77个灭菌包有湿包现象,其中包装不规范10例,设备故障30例,冷却时间太短17例、装载不规范20例。结论:加强消毒员操作技术规范管理,提高业务素质是控制湿包的关键;加强设备管理、正确保养和维护灭菌器是保证其正常运行及物品灭菌质量的重要手段;正确准备待灭菌包是减少湿包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产生湿包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方法根据《消毒技术规范》湿包评判标准,对2025锅次、40500个灭菌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2013年1月—2014年6月发现有60个灭菌包存在湿包现象,其中设备故障20例,物品包装不规范7例,干燥、冷却时间短15例,装载不规范18例。结论消毒员规范操作,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是控制湿包的关键;按时、正确地维护保养灭菌器是保证其正常运行及灭菌效果合格的前提;正确规范地包装是减少湿包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湿包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对策。方法选取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以常规压力蒸汽灭菌方法进行灭菌的1000件灭菌包为对照组,另选取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以优质压力蒸汽灭菌方法进行灭菌的1000件灭菌包为研究组。并比较分析两组湿包发生率及制定应对对策。结果研究组湿包率为0.20%,对照组湿包率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14.8911,P=0.0001。结论结合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实况,运用优质压力蒸汽灭菌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湿包发生率,提高灭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分析脉动真空灭菌器消毒结束后湿包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避免灭菌包的再次污染,影响临床工作秩序。方法:采用观察法,对1 622锅次、97 327个无菌包,在相同环境下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次进行观测,试验组是根据设备的灭菌原理及消毒人员的操作规范来对湿包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对应措施,进行湿包控制;对照组是按照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说明书操作。结果:在两组97 327个无菌包中,对照组湿包率为0.378%,试验组湿包率为0.0349%,两组的湿包率相差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毒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管理规范,规范地进行待灭菌物品包装及物品的卸载,同时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才能杜绝或降低湿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压力蒸汽灭菌过程中湿包形成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湿包的发生,保证物品灭菌效果.方法 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湿包评判标准,对2012年1-12月灭菌包100568个出现的湿包数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 湿包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多样,主要有物品装载不合理、预热时间不够、冷却方法不当、灭菌器故障、物品包装不当、物品灭菌前呈潮湿状态等.结论 要做好各种防范对策,如选择正确的冷却和卸载方法、规范物品包装和装载、确保灭菌器的正常运作、保持灭菌物品干燥、加强对操作员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培训等工作,加强监管,减少湿包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压力蒸汽灭菌是目前医院再生医疗器械和物品首选的灭菌方法,在影响灭菌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湿包对灭菌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发现湿包都应视为灭菌失败[1],需要重新进行灭菌方可使用.本文从灭菌器性能,蒸汽质量,工作人员自身因素找寻原因,规范包装,规范装载,选择正确的冷却方式等,可大大降低湿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预防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的发生。方法将2009年1月1日~2012年8月31日对我院供应室出现的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进行综合观察与分析并提出控制对策。结果灭菌成功炉次率为99.75%。湿包率为0.1635%。结论只有认真把好灭菌物品质量关,确保机器正常运转,规范操作程序才能确保灭菌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减少湿包发生。方法采用《消毒技术规范》湿包评判标准,对1578锅次94865个灭菌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有192个湿包产生,湿包率0.203%,其中错误装载占58.3%,设备故障、蒸气质量差、物品准备不当占41.7%。结论提高消毒员业务素质,规范操作,提供高质量蒸汽,保持灭菌器正常运转状态,正确准备物品,可有效减少湿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脉动压力灭菌器灭菌湿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防范措施,以减少湿包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灭菌包发生的湿包共计36例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设备部件老化更换、规范的打包及装载、正确的干燥方法及冷却无菌包。结果通过对灭菌包发生湿包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后2018年1月至6月共发生湿包6例,湿包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加强环节质量管理可以明显减少湿包的发生,提高灭菌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林典惠 《吉林医学》2013,34(22):4538-4539
目的:探讨导致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产生湿包的原因,制定相关对策,预防或减少湿包的发生。方法: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和美国消毒锅公司建议的湿包评判标准,针对该院2011年1~12月出现湿包个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11年1~12月抽查灭菌包裹3 600个,发生湿包58个,其中拟灭菌物品呈潮湿状态8个,物品包装不规范14个,灭菌后物品干燥与冷却不当16个,物品装载不合理13个,灭菌器自身原因7个。结论:消毒供应中心对湿包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加强细节管理,严格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减少湿包发生。  相似文献   

14.
何敏 《中外医疗》2013,32(1):98-99
目的探讨加强环节控制前后纸塑包装物品湿包的发生率。方法将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的纸塑包装物品分实施前和实施后两组,实施后组加强环节质量控制,观察两组的湿包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前组物品547件,发生湿包9件,湿包率1.65%;实施后组物品2348件,发生湿包2件,湿包率0.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环节控制能有效减少压力蒸汽灭菌后纸塑包装物品的湿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物品湿包产生的因素并制定相应解决对策,降低灭菌物品湿包发生率。方法通过观察触摸法或称重法,记录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次数及灭菌过程中发生湿包的频率,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湿包的控制方法。结果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脉动真空灭菌器共灭菌2336次,包数122992个,其中湿包383个(占比0.31%)。383个湿包形成原因主要有:拟灭菌物品准备不当(28.72%)、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时干燥时间短/灭菌器下排气通路存在排气故障、不顺畅(15.67%)、蒸汽发生器给出的气饱和度未达到消毒灭菌时气压量值(14.36%)、物品卸载不当(13.58%)、物品装载不当(11.23%)、手术敷料的干燥程度(9.14%)、灭菌器相关问题(7.31%)。结论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脉动真空灭菌器湿包发生率为0.31%,原因以灭菌物品准备不当占比最高。在灭菌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并制定管理责任制度并落实相关措施降低湿包发生率、保障灭菌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分析及控制.方法 对压力蒸汽灭菌过程中形成的湿包进行分析.结论 灭菌过程中包的潮湿可阻碍蒸汽穿透,影响灭菌效果,同时灭菌完成后,从压力蒸汽灭菌器中取出时也易发生污染.  相似文献   

17.
张足兰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660-1661
目的:探讨湿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控制。方法:采用回顾性方式统计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的湿包并进行分析,总结相关影响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于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实施,并与控制前进行比较。结果: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共有65个湿包,湿包率0.36%。采取控制措施后湿包率由控制前的0.36%降至0.15%。结论:形成湿包的原因有待灭菌物品处理不当、物品装载不规范、灭菌时干燥冷却方法不当等。严格规范灭菌前、中、后等多个环节的操作,实行灭菌器的责任化管理,可有效地控制湿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产生湿包的原因,探讨杜绝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时产生湿包的对策。方法将采用棉布、无纺布、无纺布+皱纹纸、纸塑袋包装的基础护理包、同类专科器械、大小一致的手术室器械包和手术室布类包、外来器械,按不同待灭菌包种类,分别采取分类装载和混合装载的方式,利用科室2台灭菌器,选择织物程序按脉动真空灭菌器的正常操作流程运行一个灭菌周期。根据出锅时间及冷却时间的不同,观察湿包出现的部位、多少、种类;每天各选择2批次共8批次,连续监测7 d。结果 56批次共2 660个灭菌包,其中出现湿包32个。不同包装材质引起灭菌包出现湿包现象不同,纸塑包装最易湿包、双层无纺布次之、其次是无纺布+皱纹纸,棉布引起湿包发生现象最少;灭菌包不同材质,大小、重量可影响湿包产生,金属器械较布类易湿包,体积大、量重者容易湿包;不同的装载方式及冷却方式对湿包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混合装载比分类装载更容易出现湿包;不同部位湿包产生不同,灭菌器最下层较上两层易湿包,灭菌包靠近灭菌器内腔壁容易湿包;冷却时间越短越容易湿包。结论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环节控制,规范器械物品干燥、包装、灭菌、卸载等流程操作,可有效控制湿包产生,防止因消毒供应中心灭菌物品不合格所致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包裹上面覆盖一层棉布(简称覆布法)进行蒸汽灭菌时对包外湿包的发生率影响,以探讨降低湿包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实验组6 000个采用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包装的包裹平均分100炉次进行灭菌,包裹装载完毕后在包裹上面覆盖一层棉布进行蒸汽灭菌;对照组6 000个包裹同样分100炉次进行灭菌,但装载完毕后在包裹上面不覆盖棉布进行蒸汽灭菌。灭菌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发生湿包炉次及包外湿包数量。结果实验组100炉次中有4炉次发生包外湿包,对照组100炉次中12炉次发生包外湿包,两组发生湿包炉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6 000个包裹发生包外湿包5个,对照组6 000个包裹发生包外湿包48个,两组包外湿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包装的包裹装载完毕后上面覆盖棉布可以明显减少包外湿包发生率,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灭菌器内整锅灭菌物品出现严重湿包现象,通过案例,分析发生湿包的原因,提出控制湿包的对策。方法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灭菌包裹含水量≤3%(手感干燥),6%视为湿包,对2014年7月~2016年2月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1577锅次,10000个灭菌包,BD试验452次,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灭菌器内整锅灭菌物品出现严重湿包现象,主要见于设备因素:1控制面板上的温度测量仪发生偏差,BD测量温度无法达到相应温度,导致BD试验包整个包裹全部浸湿;2疏水阀堵塞,冷凝水排出不通畅,干燥效果不佳,灭菌器内整锅灭菌物品出现严重湿包现象;其他原因引起湿包现象仅仅是手感潮湿。采取控制措施后严重湿包现象由控制前的14.4‰降至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3,P0.05)。结论找到湿包发生的原因,实施相应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湿包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