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治疗中行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干预后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记忆商数四项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分和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智商三项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2组患者上述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治疗中行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5.
在医院精神科中,精神患者冲动行为是指精神在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作者认为,防止冲动行为的发生,除了落实岗位职责、加强安全护理外,更重要的是预防为主、适时进行心理护理,方可预防冲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要加强组织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及时发现冲动的先兆;密切观察治疗及用药的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及时健康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4-67
目的探讨心理及认知联合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BAD)躁狂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2月该院精神科就诊的BAD躁狂发作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丙戊酸钠片治疗,开始先400 mg/d,逐渐加量增至(800~1600)mg/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常规干预措施,干预组再加以心理及认知联合干预,两组均干预12周。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指标的变化,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干预12周后,两组WAIS-RC量表各项评分及WMS量表各项评分较干预前均不同程度上升(P0.05或P0.01),且治疗后干预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干预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11,P0.05)。结论心理及认知联合干预用于BAD躁狂发作患者的效果较肯定,能明显改善其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3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干预的护理缺陷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干预护理缺陷的原因,为制定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近五年来我院3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干预的护理缺陷进行归类分析,制定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我们发现37例护理缺陷均与护理方法不当、护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有关。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专科护理知识、沟通技巧的教育,是减少护理缺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预测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本次共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研究对象,采用激惹因子评分评估,依据所得分值高低,按冲动组(n=30)与非冲动组(n=50)划分,预测患者冲动行为,并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除拒做日常事物激惹因子两组患者评分无明显差异外(P>0.05),相较非冲动组患者,冲动组患者容易发怒、不耐烦、易激动发牢骚、易生气、不如意即烦躁评分均居较高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冲动组患者冲动行为率为86.7%,明显高于非冲动组的6%,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并行针对性护理,可降低冲动事件率,保障临床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施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预测和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了该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其进行激惹因子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及激惹因子评分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冲动行为,发生率为6.67%,而对照组中有25例出现冲动行为,发生率为5.4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首先借助观察量表(NOSIE)对患者的激惹因子进行评测,从而预知患者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然后根据评测结果为其提供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目的:分析积极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122例有冲动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将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对冲动行为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的冲动行为发生率(16.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8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减少了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减少了冲动行为对精神病患者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心理干预与单纯认知治疗对双相障碍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双相障碍的患者以抛币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A组,n=50)给予综合心理干预;另一组(B组,n=50)给予认知治疗,治疗8周。在入组前、治疗8周末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韦氏记忆量表(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比较两组对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结果:治疗8周后,A组记忆商、智商、持续操作错误数和随机操作错误数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治疗能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而综合心理干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有冲动行为史的流浪精神病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因毁物入院28例,因冲动伤人入院17例,因影响公共秩序入院12例,因纵火入院2例,因自残入院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发生冲动行为22例,其中冲门19例,伤人1例,毁物1例,砸玻璃1例。干预组发生冲动行为5例,其中冲门4例,毁物1例。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可通过护理干预措施提前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冲动行为。 相似文献
18.
19.
住院男精神病人冲动行为预测及护理干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燕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6):745-746
目的对住院精神病人寻找简易的冲动行为预测方法,降低病房管理风险。方法对本科2005年度198例和2004年度181例住院男性精神病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病人采用“护士用观察量表(NOSIE)”进行“激惹因子”项目评分,预测其冲动行为危险性,对于分值≥10分者采取重点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病人入院时具有冲动行为者共114例(57.5%),经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共发生暴力行为者6例(其中5例NORIE≥10分),发生率为3.0%(6/198);对照组发生暴力行为19例,发生率为10.5%(19/18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8.5,P〈0.05)。结论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冲动行为预测并进行护理干预后,能降低病房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保障医护人员及其他住院病人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患者心理情感障碍的特点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60例心血管介入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再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行常规护理,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评分,动态观察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和死亡率等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焦虑与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身体恢复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降低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优于一般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