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眼科2013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急性62例,慢性58例)、正常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设为观察组和正常人组设为对照组,应用 UBM对其进行检查并记录各项测量指标。结果:利用 UBM显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角膜小、相对晶体位置偏前、晶体厚、前房浅、眼轴短、睫状突肿胀、睫状体前置等症状。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 UBM下的解剖特点与临床理论一致,UBM在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上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青光眼患者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临床上确诊为青光眼的患者施行UBM检查.结果 1300例(1520只眼)青光眼中,发现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60例(70只眼),检出眼占被检眼数的4.61%.其中单发性囊肿37例(43只眼)占61.43%,多发性囊肿23例(27只眼)占38.57%.虹膜睫状体囊肿大小不一,最大的囊肿直径3.99 mm.最小的囊肿为0.21mm.共检出囊肿108个,其中位于颞侧占44.44%;下方占38.89%;鼻侧占10.19%;上方占6.48%.结论 UBM对青光眼疾病临床诊断分型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新的客观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青光眼术前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UBM(Humphrey 840型,扫描频率50 MHz,扫描深度范围5 mm×5 mm)对96例96只眼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经药物降压后常规进行术前检查。结果:睫状体多发性囊肿4例4只眼(4.1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4例24只眼(25.00%)。睫状体囊肿表现为睫状体交界处大小不一边界清楚,壁薄,腔内少或无内回声反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表现为巩膜与睫状体脉络膜之间存在一无回声区,睫状体平坦部层间分离,与巩膜和脉络膜之间的无回声区沟通,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患眼的前房深度(1664±421μm)与对侧健眼的前房深度(2443±36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UBM检查可发现睫状体部位的细小肿物,区分肿物性质,并提供其部位、大小,有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UBM还可发现术前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揭示手术前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原因,以指导青光眼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特征表现.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维吾尔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对测量所得的数据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为(1.67±0.31)mm ,房角开放度数(10.63±6.98)度,房角开放距离500(61±72)μm,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746±499)μm,小梁睫状体的距离(611±132)μm;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为(2.10±0.36)mm ,房角开放度数(18.85±8.67)度,房角开放距离500(74±81)μm,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735±328)μm,小梁睫状体的距离(625±145)μm.两组比较前房深度、前房角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是我国目前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是一种高频超声成像技术,为活体人眼前段解剖结构,特别是对房角及房角相关的解剖结构的适时观察和测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的眼前节结构变化. 方法:对50例78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UBM检查,观察眼前节结构的变化,同时监测手术前后的眼压和术后疗效. 结果:UBM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后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巩膜睫状体夹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虹膜厚度(IT)、虹膜悬韧带距离(IZD)、虹膜晶状体夹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脱离药物治疗后,手术后眼压稳定在正常范围(10~21mmHg),视力均好于手术前. 结论:单纯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使房角尚未完全粘连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房角开放、前房加深,有效控制眼压.利用UBM检查可快速、有效、准确地观察眼前节结构,有助于早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对青光眼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 用OTI超声生物显微镜对82例青光眼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根据UBM检查结果对青光眼患者进行不同治疗.随访3个月,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UBM检查为临床上青光眼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9月—2009年12月在我科行UBM检查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达成共识的治疗原则分为房角关闭≤1/2组和房角关闭〉1/2组。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患者31例(62只眼),其中房角关闭≤1/2组36只眼,房角关闭〉1/2组26只眼,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UBM作为一种高频超声成像技术,为活体人眼前段解剖结构,特别是房角及房角相关的解剖结构的实时观察、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超声生物显微镜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指导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Nd:YAG虹膜激光术前和术后的检查并观察前房、房角、虹膜的变化,探讨激光孔径的大小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包括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35例46眼。男16例,女19例,年龄48~72岁,平均57.88岁。其中临床诊断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眼前房角结构的结果,评价Pentacam作为房角结构检查技术对临床诊断工作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临床前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各30眼,共90例(90眼)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Pentacam及UBM(超声生物显微镜)进行房角检查,对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运用于检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等所得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两种方法运用于检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等所得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两种方法运用于检查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各种类型原发性青光眼的睫状体脱离发生情况,探讨睫状体脱离发生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其诊断及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5月~2009年12月收住入院的16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根据是否有睫状体脱离,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分为睫状体脱离组(A组)和无睫状体脱离组(B组),B组眼压控制正常后手术,A组术前予以降眼压、使用或不使用激素治疗后手术,观察两组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浅前房情况。结果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未见睫状体脱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仅急性发作期眼检出睫状体脱离,发生率为12.2%,余各期均未检出睫状体脱离。睫状体脱离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恢复时间和脱离的高度相关。A组和B组术后浅前房均见于小梁切除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可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经皮质激素治疗能痊愈,术前有睫状体脱离者不会增加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术前行UBM检查,能有效的发现睫状体脱离,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4年12月~2006年6月间收治的青光眼共44例(68眼).男15例,女29例.年龄40~79岁,平均56.78岁.单眼手术20例,双眼手术2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2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例(2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0例(16眼) ,继发性青光眼2例(2眼).  相似文献   

12.
赵键 《医学争鸣》2006,27(24):2234-2234
1 临床资料 2004-06/2005-05进行青光眼手术76例(98眼),男31例(40眼),女45例(58眼),年龄16~82(平均64)岁.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5例(7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例(9眼),继发性青光眼10例(10眼),混合性青光眼3例(3眼).手术为小梁切除术58例(80眼),虹膜周边切除术10例(10眼),小联切除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8例(8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手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2例(81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关闭情况。结果治疗后,65.4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有所提高,眼压控制良好,而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开放。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操作安全、简捷,能有效控制眼压,迅速提高视力,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优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 1995年 1月~ 1998年 5月采用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联合可拆除缝线术治疗了 58例 ( 74眼 )原发性青光眼 ,对其疗效进行了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院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而行滤过性手术的住院患者 58例 ( 74眼 ) ,男 2 2例 ( 2 8眼 ) ,女36例 ( 4 6眼 ) ,年龄 35~ 72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2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16眼 ,开角型青光眼 2 6眼 ;3眼为第 2次小梁切除术。 2 4例施行了单纯小梁切除术 ,34例应用小梁切除联合可拆除缝线术。1 2 检查 术前及术后 1天 ,1月及 1年所有患者均在裂隙灯下仔细检查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口服刺五加联合尼莫地平片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正常的患者25例(35跟),随机分为观察组14例(21眼),口服刺五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11例(14眼),仅口服肌苷片,治疗后3月两组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及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的检查。结果:观察组F-ERG的b波振幅值、P-VEP的P100波潜伏时及振幅值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RG的b波潜伏时较对照组有所提前。结论:刺五加药片联合尼莫地平可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屈光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屈光状态对其发病机制的影响.方法: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0例(100眼),分别进行裸眼视力、矫正视力、主觉和他觉验光检查,以及眼轴的测量.结果: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0例(100眼)中,屈光不正患病率为71.00%.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近视率为76.09%,平均屈光度为-3.61D;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远视率为50.00%,平均屈光度为 0.57D(P<0.01).原发性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平均眼轴长度为24.81 mm和22.30 mm(P<0.01).结论: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与患者的屈光状态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以近视性屈光不正为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以远视性屈光不正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球活体结构参数的变化及其在青光眼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法国光太(BVI)眼A/B型超声诊断仪对98例(9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100例(100眼)正常眼的活体眼结构进行角膜直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及前房角镜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测量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参数中的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即与正常眼相比,角膜直径小、前房浅、晶状体厚、短眼轴及房角窄.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较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更浅,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自身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及开角型青光眼(POAG)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86例86眼按原发疾病类型的不同分为PACG组(43例,43眼)和POAG组(43例,43眼),均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ACG组术后视力恢复及眼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ACG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POAG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视力,且安全性好,但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控制优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离格栅模式视觉诱发电位( ic-VEP)定性模式检查在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青光眼早期诊断提供客观敏感而有效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8例(82眼)和正常对照者47例(76眼),分别进行ic-VEP与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进行多元相关分析,分析ic-VEP在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青光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年龄、屈光度和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青光眼组患者的眼压、视野、RNFLT和ic-VEP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青光眼组患者中,ic-VEP信号噪音比(SNR)与屈光度、眼压、视野和RNFLT的相关性分析表明,ic-VEP SNR与眼压、视野和RNFLT损伤显著相关(P<0.01). ic-VEP检测开角型青光眼的敏感度为90. 2% ,特异度为88. 2% . ic-VEP与视野检查及 RNFLT损伤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ic-VEP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视野、RNFLT 的损伤和 ic-VEP SNR相关.  相似文献   

20.
凌焕勇 《医学文选》2002,21(2):204-205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是青光眼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常为双侧性 ,两眼可同时或先后发病 ,对视功能损害严重 ,如果不及时治疗 ,视功能损害常为不可逆性。我院自 1 985年至 2 0 0 1年 ,共收治PACG72例 ,现作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72例中 ,男 2 8例 ,女 44例 ;年龄 3 4~ 81岁 ;农民 3 9例 ,工人 1 1例 ,干部 1 7例 ,其它 5例 ;右眼 3 1眼 ,左眼 2 8例 ,双眼 1 3例 ,共 85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6 6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6例。1 .2 诊断标准 本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均为急性发作期 ,诊断根据为 :1视力急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