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62例PICC异位病例,对年龄?性别?置管途径与导管异位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相关护理策略?结果:60岁以上与60岁以下人群PICC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置管途径的人群PICC异位率存在差异,其中左上肢与右上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左上肢贵要?正中?头静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右上肢贵要?正中?头静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与PICC异位无关?结论:PICC异位与患者年龄和置管途径选择有关,而与性别无关;为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置管部位宜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多数PICC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7):123-127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导管尖端定位在减少新生儿PICC置管异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140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送管成功后先行床旁超声心动图定位,置管结束后再床旁X线胸腹摄片定位;对照组只在置管结束后行床旁X线胸腹摄片定位。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原发性导管异位率、成功置管率、X线暴露次数、非计划性拔管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成功置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原发性导管异位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P0.05),观察组X线暴露次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导管尖端定位可及时发现导管异位并及时纠正,降低导管异位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操作简便、动态显示、随时定位,可减少X线暴露。床边超声心动图尖端定位不仅可使用于置管过程中,而且在导管使用过程中也可随时床边跟踪定位,获取尖端位置的实时信息,以便及早发现异位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PICC继发性异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兆蓉  余伟 《医学综述》2014,(2):279-281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增加了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脏压塞、脑血管意外等发生的危险。留置期间的观察及后继的X线检查对发现并及时处理导管继发性异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加强对PICC继发性异位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导管监测、异位预防以及出现异位后的妥善处理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确保置管后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李阳  乙苏北  王岩  康娜  卢燕  张贺 《北京医学》2012,34(11):1005-1007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插管,将导管送至上腔静脉的方法,可减少静脉的反复穿刺,有效地保护外周血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静脉化疗.然而随着该项输液技术的推广使用,其并发症时有发生.导管异位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4.2%[1].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摄片示PICC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而进入颈内静脉、腋静脉或其他静脉[2].导管异位的发生可能导致治疗中断、导管保留困难,甚至增加其他并发症,如静脉炎及局部肢体肿胀、疼痛等的发生率.有报道,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化疗时致后组颅神经损伤的病例[3].现对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床旁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上肢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33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分别行床旁X线胸片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导管尖端的位置。对于异位入右心房或对侧无名静脉的PICC导管,应用超声测量尖端与左右无名静脉汇合处的距离,或尖端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距离,计算需退管的长度。结果 33例患儿中,超声清晰显示导管尖端者30例(90.90%),X线摄片清晰显示导管尖端者17例(51.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入右心房及对侧锁骨下静脉的病例,均在超声指导下退管至理想位置,退管成功率100%。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PICC导管尖端安全简捷的定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1例因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致深静脉血栓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罕见病例,通过积极正确救治,患者痊愈出院的原因分析,研究探讨如何规避及减少或者及早发现发生PICC继发性异位所致深静脉血栓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以及一旦发生后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移动式床边机对256例PICC置管术后病人进行仰卧胸部前后位摄片。结果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246例,导管反折于外周静脉内2例,导管在左锁骨下静脉内打折1例,导管进入右颈内静脉2例,导管进入右心房4例,导管末端显示不清1例。结论床边DR检查方便快捷,可获得高质量的PICC导管图像,可辅助临床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姚莉芳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203-1204
目的为肿瘤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保证药液准确输入,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方法对24例肿瘤化疗患者应用改良PICC(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临床应用和护理,无一例发生药物外渗及导管并发症,保证化疗的完成。结果本组一次置管成功22例,二次置管成功1例,置管失败1例。经X线胸部摄片示21例导管末端置入中心静脉,余2例导管末端异位,位于颈内静脉,经调整头部位置后到达中心静脉。结论认为肿瘤患者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痛苦,而有效正确的导管护理,则是PICC导管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徐志宾  徐远  王鑫 《实用医技杂志》2023,(12):885-887+914
目的 对比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不同摄片条件胸部X线片中心静脉导管及胸椎的显示清晰度,并分析、总结影响中心静脉导管显示清晰度的因素。方法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6月PICC置管患者361例,术后按照不同拍摄条件分为2组,分别按照肋骨条件和常规胸部条件拍摄胸部站立后前位X线片,对比不同摄片条件胸部X线片PICC导管和胸椎显示清晰度,并总结、分析影响PICC导管显示清晰度的因素。结果 肋骨条件胸部X线片198例,PICC导管显示清晰140例、欠清晰58例,胸椎显示清晰194例、欠清晰4例;常规条件胸部X线片163例,PICC导管显示清晰110例、欠清晰53例,胸椎显示清晰90例、欠清晰73例;PICC导管显示清晰度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6,P=0.567),胸椎显示清晰度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438,P<0.01)。肋骨条件胸部X线片PICC导管显示欠清晰原因:心脏大血管搏动31例,与椎体重叠11例,前两者复合因素14例,其他因素2例;常规条件胸部X线片PICC导管显示欠清晰原因:心脏大血管搏动18例,与椎体重叠1...  相似文献   

10.
目的X线检查对于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尤其右心异位者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于改善儿童PICC尖端右心系统异位显示的价值。 方法选择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96例,采用自身对照,分别行胸部正位X线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PICC尖端位置,观察超声心动图对于PICC尖端右心系统异位评估的改善价值。 结果超声心动图与胸部正位X线检查的PICC尖端右心系统异位检出率分别为22.9%及7.3%。χ2检验离散性结果显示2种方法离散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P=0.003),超声心动图定位方法右心系统异位检出率高于胸部X线检查。Kappa检验一致性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一致性较低(Kappa=0.16)。超声心动图定位方法右心系统异位检出敏感度为79%,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P<0.05),95%置信区间为(0.692~0.968)。 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显提高儿童PICC尖端右心系统异位检出率,儿童进行PICC置管时,若胸部正位X线检查疑存在右心系统异位应常规补充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其应用受到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针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许多研究发现导管尖端位置至关重要,而导管异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目的观察腔内心电图的波形变化辅助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准确定位的效果。内容通过监测PICC尖端位置,可有效地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发现PICC尖端的定位,对其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EKG用于辅助PICC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4例早产儿分为经上肢静脉置管组40例,经下肢静脉置管组44例,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下肢静脉组异位发生率与上肢静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下肢静脉置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降低,优于上肢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3.
钟文华  杨戎威  江余明  曹芳  黄华飞 《浙江医学》2019,41(18):1997-1999,2002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本院6年成功行PICC的早产儿642例,其中发生PICC相关胸腔积液8例。收集8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PICC过程、相关胸腔积液临床表现、诊治与转归。结果PICC时间为出生后(4.6±1.3)d;经右上肢置管7例,经左上肢置管1例;发生胸腔积液距离置管的时间为(8.7±6.1)d。发生胸腔积液时,8例导管末端均发生移位,其中3例移位至右侧锁骨下,5例均在T2水平以上。PICC相关胸腔积液主要表现为SpO2不稳定、气促、皮肤花纹、反应差、胃潴留液增多等,且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7例患儿行胸膜腔穿刺,其中1例因合并损伤而积液外观呈红色,6例均为黄色或乳白色浑浊液;李凡他实验均为阳性;WBC(271.71±271.65)×106/L;淋巴细胞比例为(63.86±23.00)%,葡萄糖定量为(14.96±5.34)mmol/L;蛋白定量为(25.30±14.83)g/L。8例患儿均予机械通气。经胸部X线摄片明确诊断后,1例采取保守治疗,胸腔积液5d内吸收;7例行胸膜腔穿刺患儿引流出胸腔积液15~65ml,且积液在穿刺后48h内吸收。5例拔除导管,3例将导管退至外周静脉,直至全胃肠道喂养后拔除导管。所有患儿治愈出院。结论PICC后发生导管末端移位并在多种因素下使血管侵蚀,可能是引起PICC相关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应尽早进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以明确PICC相关胸腔积液的诊断,并及时给予胸膜腔穿刺引流、呼吸支持治疗。若无感染相关证据,保留PICC导管并将其退至外周静脉继续使用可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临床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探讨血管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的置管方法 . 方法 选择183例均为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且使用传统置管方法 、改良赛丁格技术置管法不能置入PICC,采用便携式血管超声与改良塞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PICC. 结果 183例患者中180例置管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达98.36%,无一例导管异位,每例患者置管后连续观察3个导管留置日,均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 结论 此技术解决了传统置管方法 受血管条件限制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症状及防范对策.方法 对2007年12月-2010年8月396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 其中38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9.6%.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53,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再送等.38例导管异位患者37 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为97%.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正位方法,避免盲目的 退管或送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及时发现PICC导管异位,提高置管及正位成功率。方法:对30例应用PICC导管的患者置管时在模拟定位X线机引导下操作,并对发生异位者行引导正位术。结果:30例在模拟定位X线机引导下置管,1次成功率93.3%;异位入颈内静脉2例,发生率6.7%;2例异位经引导均1次正位成功。结论:在模拟定位X线机引导下行PICC置管术,能及时、有效的杜绝PICC异位的发生,提高了置管及正位的1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199例PICC导管透视定位方法及结果.方法:应用多功能能数字X线机对1199例PICC置管患者行透视定位,记录导管入路及导管头端的位置,同时对发现的异位导管进行校正处理.结果:1199例透视定位的患者中,全部一次定位成功,定位成功率100%,发现异位导管305例,异位导管正位成功280例,正位成功率为91.8%.结论:多功能能数字X线机透视PICC导管,定位清晰、准确,可以做到定位、正位同期进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 central catheter,PICC)送管中部分撤除支撑导丝对导管异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180例适合并同意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对照组90例。观察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将导管尖端送至近同侧胸锁关节时,撤出支撑导丝2~4cm,再继续送至预测总长度,待X线确认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区后撤除剩余后段支撑导丝;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方法,导管送至预测量总长度,待X线确认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区后撤除全部支撑导丝;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穿刺部位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X线胸片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对侧锁骨下静脉、右心房、腋静脉的发生率。结果两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送管中部分撤除支撑导丝可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预防气管切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4年1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超声引导行PICC置管的气管切开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在PICC置管过程中,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后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 置管过程中,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4.7%(2/43),低于对照组的34.9%(15/43)(χ2=12.904,P=0.005)。观察组置管时间为(14.7±3.1)s,短于对照组的(22.4±14.0)s(t=-3.512,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9.3%(4/43)(χ2=4.195,P=0.041)。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结论 B超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气管切开患者PICC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且具有置管时间短、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兰考第一医院需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126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新生儿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每组63例。上肢组39例经贵要静脉、10例经腋静脉、9例经肘正中静脉、5例经头静脉置管,下肢组51例经大隐静脉、6例经小隐静脉、6例经股静脉置管。比较两组置管出血量、操作用时、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下肢组置管出血量小于上肢组,操作用时短于上肢组,留置时间长于上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上肢组,导管异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上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下肢静脉PICC置管具有一定优势,更易于穿刺,出血量更小,不易发生异位及并发症,可留置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