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不同类型气管套管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102例昏迷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不带气囊的金属气管套管;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低压气囊气管套管,均予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15天,从气管套管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两组气管切开术后第15天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气管切开术后15d总菌株少于对照组(P<0.01);第3天与第15天总菌株比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一次性低压气囊气管套管能有效降低昏迷气管切开术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不同类型气管套管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昏迷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不带气囊的金属气管套管;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低压气囊气管套管,均予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15天,从气管套管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两组气管切开术后第15天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气管切开术后15d总菌株少于对照组(P〈0.01);第3天与第15天总菌株比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低压气囊气管套管能有效降低昏迷气管切开术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效果.方法 将68例气管切开术后需更换套管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改进组和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按照常规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改进组利_用气管导管为导芯.将气管导管插入原气管切开套管腔内10~15 cm,一手固定气管导管,另一手沿气管导管迅速拔出原气管切开套管,将新的气管切开套管顺气管导管送入气管腔内,拔出气管导管,新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充气、固定.结果 改进组一次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成功率、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局部出血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提高一次换管成功率,缩短换管时间,减少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局部出血.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后气道冲洗33例   总被引:66,自引:6,他引:60  
对有自主咳嗽能力的气管切开病人 33例 ,待其吸气时经气管套管将 3~ 5ml气管湿化液注入气管支气管 ,刺激病人自主咳嗽将痰液咳出 ,于气管套管口外吸去痰液 ,冲洗过程中持续给氧 3~ 4L/min ,保持SaO2 >0 .92 ,根据病人痰量调整冲洗次数 ,1~ 2次 /d ,冲洗液量 2 0~ 2 0 0ml/次 ,至咳出痰液较清澈结束冲洗。结果 12例于气管切开3~ 5d放弃治疗 ,余 2 1例冲洗 10~ 15d后 ,未发生继发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存在的呼吸道感染被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渐进式气管套管堵管器在气管切开患者堵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气管切开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橡胶瓶塞全堵管,干预组使用自制气管套管堵管器堵管,从1/2逐渐过渡到3/4,最后达到完全堵管。结果干预组堵管24 h、48 h PaO_2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_2显著低于对照组,堵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拔管成功率(95.0%)高于对照组(85.0%)。结论渐进式气管套管堵管器可缩短患者的堵管时间,提高拔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 将笔者单位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4例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全身治疗及常规呼吸道管理;2005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27例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设为加强组,予以常规全身治疗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呼吸道"床边隔离"与双管(给氧管、湿化管)固定、体位"定向"湿化与痰液稀释、气道灌洗与程序式排痰、药物联合雾化治疗、"间断负压法"吸痰等.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痰液(气管切开后第7天)细菌培养结果、胸部X线片检查(入院后即刻和气管切开后第7天)结果、肺部感染情况、SO_2和血气分析指标(气管切开后7 d内)以及各组患者治愈率. 结果 (1)对照组患者中11例痰液细菌培养呈阳性占78.6%、加强组12例呈阳性占4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P<0.05).均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检出菌.(2)胸部X线片提示,加强组7例患者发生肺炎占25.9%,明显少于对照组(8例,占57.1%,X~2=3.87,P<0.05).肺部感染确诊结果与此一致.(3)2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未出现CO_2潴留现象,无窒息引起的PaCO_2、SO_2异常,PaCO_2值组间接近(t=0.89,P>0.05).(4)对照组治愈9例占64.3%,死亡5例,分别死于肺炎、创面脓毒症、MODS.加强组治愈25例占92.6%,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MODS.加强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5.22,P<0.05). 结论 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对气道起到较好的滤过及隔离、湿化作用,便于痰液稀释、引流与排出,减少了盲目吸痰的概率与操作性损伤.有利于防治气管切开后继发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插管时关闭负压,当吸痰管插到气管深部(15cm)时再后退0.5~1.0cm后打开负压将痰液吸尽。观察组采用两步吸痰法,即第1步带负压插管将气管套管内的痰液吸尽,第2步更换吸痰管后按常规吸痰法吸尽气管深部的痰液。结果两组吸痰时患者HR、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痰培养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两步吸痰法能保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提高安全性,并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 将气管切开脱机后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鼻导管给氧加间隙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微雾喷雾器持续气道湿化.结果 观察组不同时间痰液黏稠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痰痂形成、气管套管堵塞等发生率高,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可明显改善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相似文献   

9.
张冬华 《护理学杂志》2011,26(24):63-64
目的 探讨安全、有效的经口气管插管口腔护理的方法.方法 随机将10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法行口腔护理;观察组先用浸湿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再用去针头20 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缓慢冲洗,边冲边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出口腔内液体.结果 两组患者的口臭、口腔溃疡及口腔霉菌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冲洗法能降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臭和口腔霉菌发生,但有增加溃疡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对特重型颅脑损伤防治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126例行气管切开治疗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气管切开时间的不同将其随机分成了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肺部感染情况、感染控制率以及感染控制时间等。结果两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4.72%和79.63%,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和64.4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感染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降低了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感染控制时间。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