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mbesh操作法在锁骨下静脉置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内静脉阻塞法(Ambesh操作法)在锁骨下静脉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价值。方法采用Ambesh操作法对63例患者实施锁骨下静脉置管,与常规操作组80例及Ambesh研究组97例病例作比较,研究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为4.8%,常规组为16.3%,Ambesh研究组为0。实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4)而与Ambesh研究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9)。结论Ambesh操作法可有效减少锁骨下静脉置管过程中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114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分为常规置管(57例)和改良方法置管(57例)。常规组发生颈内静脉异位6例(10.5%),改良组为0例,两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老年患者锁骨下静脉改良置管术可减少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锁骨上入路给予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有中心静脉置管适应证的患者120例,分为锁骨上入路组(A组)、锁骨下入路组(B组)和颈内静脉穿刺组(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准备体位后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右侧行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B组患者常规准备后行右侧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C组患者常规准备后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比较3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误入动脉发生率、神经异感发生率、气胸发生率、置管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点疼痛、活动是否受限。结果:穿刺成功率A组患者高于B组和C组。误入动脉发生率A组和C组患者低于B组。神经异感发生率A组和B组患者低于C组。气胸发生率A组和C组患者低于B组。导管留置时间A组患者高于B组和C组。穿刺点疼痛C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和B组。活动受限发生率A组患者低于B组和C组。结论:经锁骨上入路给予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置管后患者舒适度高,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和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在置管及使用情况中的优缺点。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对照研究,438例需紧急血液透析患者中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42例,颈内静脉置管96例。观察对比两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颈内静脉93%,两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率为5.9%,颈内静脉5.6%,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平均58.5d,明显长于颈内静脉置管35.4d(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导丝未入上腔静脉8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静脉回流不畅在锁骨下静脉置管11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感染及脱管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结论选择颈内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应根据术者穿刺技能的熟练程度、患者的要求而定,两者各有其优劣。欲在右上肢造瘘时严禁在右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比较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置管2种途径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在置管及用于血液净化时的优缺点.方法:采取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102例颈内静脉置管和89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2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处渗血及血肿、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颈内静脉组与锁骨下静脉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误穿动脉率、穿刺处渗血及血肿、气胸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组血流量不足的发生率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组的导管留时间明显长于颈内静脉组(P<0.05);颈内静脉组的管腔内血栓发生率与锁骨下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脱位和导管相关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势.两者的选择应依据术者穿刺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与经颈内静脉置入双腔管在置管时及使用过程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310例经锁骨下静脉与260例经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采取对照法观察两种置管途径在置管时及留置期间的相关并发症等。结果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91%,颈内静脉置管一次成功率90%,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为(33·5±10·2)天,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为(18±9·7)天;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为1·6%,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率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于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7.
高清华 《甘肃医药》2012,(7):546-548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与PICC在外科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同期需静脉置管患者39例,分为A组22例,B组17例,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均采用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B组:PICC置管,采用右侧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左侧贵要静脉1例。结果:A组:一次穿刺成功18例,反复穿刺成功3例,误入动脉1例,导管堵塞2例。B组:一次穿刺成功14例,反复穿刺成功2例,穿刺不成功1例,导管破裂1例,导管堵塞2例,导管移位2例,肘部静脉不充盈无法穿刺2例,进入A组。结论:手术且年老体弱者锁骨下静脉是中心静脉穿刺径路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8.
韩芳  张武奎  孟明哲   《中国医学工程》2012,(5):49+51-49,51
目的比较3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原因。方法对颈内静脉置管(中间径路)、锁骨下静脉置管及股静脉置管分别出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 Related Sepsis,CRS)、误伤动脉及气胸的病例进行统计,比较发生率。结果 (1)CRS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2)误伤动脉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3)气胸的发生率: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结论根据情况选择最优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熟练操作技巧,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和护理常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该院28例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失败原因。结果穿刺置管过程中患者不合作3例,体位不能坚持3例,操作不熟练5例,导丝放置困难8例,体型特殊和解剖异位6例,并发症致操作中断3例,其中误入锁骨下动脉1例,误入颈内静脉1例,气胸1例。结论操作者如果能熟悉局部解剖结构及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可预防和减少置管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方法在骨髓移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探讨对骨髓移植病人最有利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方法:颈内静脉置管组23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27例,股静脉置管组32例,分别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置管组为100%,锁骨下静脉为96%,股静脉组为97%,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即三组没有明显差异。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置管组为4%.锁骨下静脉为15%,股静脉组为34%,0.01〈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均为临床较成熟,较常用的置管方法,但对于骨髓移植病人,由于免疫力极度低下应选择感染率较低,并发症较少的置管方法,所以建议首选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方法在骨髓移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探讨对骨髓移植病人最有利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方法:颈内静脉置管组23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27例,股静脉置管组32例,分别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置管组为100%,锁骨下静脉为96%,股静脉组为97%,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即三组没有明显差异。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置管组为4%,锁骨下静脉为15%,股静脉组为34%,0.01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颈内与锁骨下入路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中的应用,为临床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入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将102例输液港植入术患者分为A组(颈内入路组)与B组(锁骨下入路组),两组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局部麻醉后穿刺植入输液港,A组取右侧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缘,锁骨上1 cm以上任何一点作为穿刺点,穿刺针与躯体冠状面方向10~ 15°,与矢状面35 ~45°,与锁骨成10~15°,针尖指向气管或对侧的锁骨;B组取右侧锁骨外1/3距锁骨下3 cm为穿刺点,穿刺针贴锁骨下缘指向胸骨上窝.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与并发症(动脉损伤、导管异常)发生率.结果 A组置管成功率(93%)高于B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13.3%)高于A组(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颈内静脉入路应作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置管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3种不同途径深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80例患者按穿刺途径的不同分为3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S组,60例)、颈内静脉置管纽(J组,60例)及股静脉置管纽(G纽,60例)。对比三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失败率、导管置留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失败率、堵管、心律失常及血气胸的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脱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及清醒患者评价舒适度由高至低依次为股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灵活选用穿刺途径,可有效减少深静脉穿刺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周达碧 《吉林医学》2011,(36):7686-7686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对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影响分析。方法:将165例血液透析患者按照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不同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结果:颈内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最长;三种置管途径在误入动脉、出血和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锁骨下静脉置管易引发血气胸,股静脉置管方式易形成血栓。结论:临床上应以颈内静脉置管方式为中心静脉置管途径首选。  相似文献   

15.
冯力  李朝阳  吴冬  敖杰  周伟  李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78-187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的经路。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1例,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观察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占80%,位于内侧者占20%;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692(±0.023)cm;其中男性颈内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285°(±0.865°)。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5%。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张寅  杜萍  陈露  韩鹏  周峥  姚永忠 《安徽医学》2019,40(5):558-56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的理想置管长度与患者身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75例不同入路植入TIVAP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组71例经右侧颈内静脉植入,B组29例经右侧锁骨下静脉植入,C组37例经左侧颈内静脉植入,D组38例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通过术中记录的置管长度及术后当日胸片判读计算TIVAP理想置管长度,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各组TIVAP理想置管长度与患者身高的相关关系。结果 A组和B组患者TIVAP理想置管长度(Y)与身高(X)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 363、0. 845,P <0. 05),回归方程如下:A组Y=0. 09X-0. 57(R~2=0. 132),B组Y=0. 14X-5. 72(R~2=0. 715)。C组和D组患者TIVAP理想置管长度与身高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 0. 05)。结论推荐经右侧颈内静脉或右侧锁骨下静脉途径行TIVAP植入,通过身高的回归方程计算理想置管长度,可以提高导管头端理想位置的到位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对胸外科138例患者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予输液及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138例,穿刺置管成功136例,穿刺置管成功率达98%,其中3例误入颈内动脉,经拔除穿刺针,压迫穿刺点,重新穿刺成功.1例因血管位置特殊,致穿刺困难置管失败,1例因导引钢丝推进过程打弯,致导引钢丝送入困难而致置管失败.无一例发生气胸、血肿等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7~40 d,平均(14.0±4.3)d;出现导管脱落6例,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而拔除导管3例.结论 对颈内静脉置管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可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锁骨下途经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比较,评价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术用于5岁以下小儿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拟施各种手术5岁以下的小儿18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Ⅰ组为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Ⅱ组为经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Ⅲ组为经锁骨上途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Ⅰ组穿刺总成功率为10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7%,均显著高于Ⅱ组(91.7%和51.7%)和Ⅲ组(93.3%和58.3%);Ⅰ组穿刺成功时间(18±5)s、插管完成时间为(134±39)s,均短于Ⅱ组(65±21)s和(257±68)s、Ⅲ组(51±16)s和(184±53)s;Ⅱ组误穿动脉2例,置管困难3例;Ⅲ组误穿动脉3例;Ⅰ组无误穿动脉,无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用于5岁以下小儿具有操作易,安全性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是小儿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有实用价值并可推广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廖丽  高丽  江群  余启艳 《四川医学》2020,41(9):903-906
目的分析经左右颈内静脉置入胸壁港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特点,为临床选择穿刺静脉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相关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我院安置的经左右颈内静脉置入的胸壁输液港的术中及术后不同类型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左侧颈内静脉置入输液港676例,右侧颈内静脉置入输液港919例,左侧发生并发症43例,右侧发生并发症36例,其中穿刺期间送管不顺并发症左侧发生12例,右侧未发生,导管尖端异位左侧发生13例,右侧发生1例,术后使用期间导管颈部成角左侧发生6例,右侧未发生,左右两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输液港相关血栓左侧发生2例,右侧发生8例,其中输液港相关血流感染左侧发生5例,右侧发生8例,该并发症两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左右两侧颈内静脉置入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别,左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右侧,穿刺期间并发症如导管送管不顺、导管尖端异位、使用期间颈部导管成角导致无法输注液体的这三类并发症左侧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提示输液港置入术首选右侧,若选择左侧置入输液港,术中需加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人为因素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颈内静脉加压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进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低血容量性或脓毒性休克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40例和颈内静脉加压组(P组)39例。所有患者均去枕平卧、Trendelenburg体位和头左侧偏转15°~30°,C组进行常规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P组在C组基础上于患者右侧锁骨上窝靠近胸锁关节外侧凹陷处以食指中指二指并拢向内下方用力按压颈内静脉,以颈内静脉压瘪为宜。记录两组患者三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回血通畅率、穿刺失败率及血肿发生率。结果:P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回血通畅率、穿刺失败率及血肿发生率均优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压迫明显有助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