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90例0~1岁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所有患儿随访1~4年,根据临床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儿早期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情况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22例,预后不良组肌张力改变发生率、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发生率、脑脊液培养阳性发生率、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500×106/L发生率、脑脊液蛋白浓度>2 000 mg/L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脑脊液糖浓度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脑脊液LDH、降钙素原、CRP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蛋白浓度>2 000 mg/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500×106/L、抽搐、意识减弱是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脑脊液蛋白浓度>2 000 mg/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 500×106/L、抽搐、意识减弱是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化脓性脑膜炎患儿209例,分为预后良好组33例和预后不良组176例。筛选出可能影响近期预后的因素,单因素分析两组在这些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小于预后良好组,意识障碍/昏迷、前囟隆起、瞳孔异常、肌张力异常及并发症发生率;脑脊液蛋白含量、糖浓度、乳酸浓度,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12×109/L、血钙<3.5 mmol/L、血钠<135mmol/L、颅脑CT或MRI检查异常及使用丙种球蛋白患儿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龄、意识障碍或昏迷、瞳孔不等大、脑脊液乳酸升高、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20×109/L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独立相关。结论低龄、意识障碍或昏迷、瞳孔不等大、脑脊液乳酸升高、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20×109/L是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及早识别,早期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化脓性脑膜炎患儿209例,分为预后良好组33例和预后不良组176例。筛选出可能影响近期预后的因素,单因素分析两组在这些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小于预后良好组,意识障碍/昏迷、前囟隆起、瞳孔异常、肌张力异常及并发症发生率;脑脊液蛋白含量、糖浓度、乳酸浓度,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12×109/L、血钙<3.5 mmol/L、血钠<135mmol/L、颅脑CT或MRI检查异常及使用丙种球蛋白患儿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龄、意识障碍或昏迷、瞳孔不等大、脑脊液乳酸升高、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20×109/L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独立相关。结论低龄、意识障碍或昏迷、瞳孔不等大、脑脊液乳酸升高、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20×109/L是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及早识别,早期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4.
金珍珍  黄坤  吕勇  潘家华 《安徽医学》2020,41(9):1041-1044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脑膜炎重症患儿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医师及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42例重症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Glasgow临床结局评分将42例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n=29)和预后不良组(n=13),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相关实验室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儿重症化脓性脑膜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2例患儿中预后良好29例(69.04%),预后不良13例(30.96%),后者包含死亡患儿4例(9.52%)以及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患儿9例(21.44%)。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中昏迷(Glasgow昏迷评分<8分)、肌张力异常、反复抽搐和脑脊液葡萄糖(<1.5 mmol/L)等因素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昏迷(Glasgow昏迷评分<8分)、反复抽搐、脑脊液葡萄糖<1.5 mmol/L是儿童重症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昏迷、反复抽搐、脑脊液葡萄糖<1.5 mmol/L是儿童重症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儿童重症科医师应密切关注相应指标,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89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Glasgow临床结局评分标准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基本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的异同;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联因素,再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有意义的相关联的因素为自变量,Glasgow临床结局评分为因变量,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呕吐、意识障碍/昏迷、惊厥、前囟隆起、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肌张力异常、并发症、颅脑CT/MRI检查异常、C-反应蛋白、脑脊液糖浓度、脑脊液蛋白浓度、脑脊液乳酸浓度、脑脊液糖/血糖比值、低钙血症、使用丙种球蛋白共16项指标与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有关联;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小、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脑脊液乳酸升高、低脑脊液糖/血糖比值与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结论年龄小、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脑脊液乳酸升高、脑脊液糖/血糖比值降低是影响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存在不良预后风险的患儿,并采取充分有效监护和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6.
李承燕  黄炳龙  王优 《海南医学》2021,32(6):723-72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同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95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病原菌感染分为大肠埃希菌组20例、其他菌种组15例及培养阴性组60例,比较各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指标,并通过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常见后遗症的种类及发生率,探讨可能导致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129例化脑性脑膜炎患儿,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统计各种后遗症的发生率,并寻找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的80例患儿中,有较轻后遗症者12例,有严重后遗症者13例,包括智力低下11例,运动障碍8例,双侧听力障碍4例,继发性癫痫4例,10例患儿合并有两种或以上严重后遗症,最常见为智力低下合并运动障碍。行为问题共检查48例患儿,有行为问题患儿17例。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在发热总时间>7天、入院后反复抽搐≥3次、昏迷(Glasgow昏迷评分<8分)、感染性休克、瞳孔异常、肢体活动障碍为出现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后遗症表现多种多样,提示患儿应该进行系统的随访;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昏迷、感染性休克等临床症状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这些症状,并给予早期干预,将对患儿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107例化脓性脑膜炎进行对比研究,其中未愈死亡组27例,痊愈好转组80例,对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住院天数等进行了比较,发现未愈死亡组以1岁以下、女性多见、反复惊厥、营养不良、反应低下、白细胞升高、血钙降低、并发肺炎等,可作为指示预后不好的指标。治疗时间越短,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生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41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普通组(99例)与难治组(42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男性患儿、早产儿、出生体重<2 500 g、羊水污染、早发型脑膜炎、入院前接受抗感染治疗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发热、抽搐、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难治组血降钙素原(PCT)升高、细菌培养阳性占比高于普通组,脑脊液(CSF)白细胞计数、CSF蛋白含量高于普通组,CSF葡萄糖含量低于普通组(P <0.0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血C反应蛋白升高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难治组患儿退热时间、住院时...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下称化脑 )临床表现很不典型 ,病死率高 ,幸存者部分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1999-2 0 0 0年间收治的 81例化脑诊治情况及随访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男 5 9例 ,女 2 2例。早产儿 49例 ,足月儿32例。日龄≤ 3天 2 5例 ,4-1 4天 2 9例 ,>1 4天 2 7例。母乳喂养 35例 ,人工喂养 46例。入院后确诊时间≤ 3天 72例 ,误诊为颅内出血、脱水热、低钙惊厥、破伤风等疾病 9例。诊断标准 :新生儿有全身感染症状 ,脑脊液 (CSF)呈化脓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相关资料,比较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发热持续时间等指标及预后情况,并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大肠埃希菌组脑脊液浑浊及脓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组、病原菌不明组(66.67%vs.20.83%、16.39%,26.67%vs.4.17%、4.92%;大肠埃希菌组白细胞计数、发热持续时间、脑脊液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脑脊液糖水平显著低于及预后不良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组、病原菌不明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白细胞计数>500×106/L.结论:大肠埃希菌感染患儿脑脊液以浑浊、脓性为主,白细胞计数水平显著高,预后差;脑脊液糖浓度低、白细胞计数高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监测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的含量,探讨其在化脓性脑膜炎(化脑)婴幼儿治疗转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郑州人民医院儿科60例化脑婴幼儿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痊愈组、后遗症组和死亡组,比较3组患儿PCT变化。结果:60例患儿中,痊愈30例,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患儿19例,死亡11例。3组患儿的PCT基础值(确诊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儿治疗后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痊愈组PCT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后遗症组有8例降低,余均升高,但降低幅度却小于痊愈组(P<0.01),死亡组均升高。结论:PCT水平的动态监测对判断化脓性脑膜炎婴幼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2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王昱  何念海 《重庆医学》2006,35(21):1932-1934
目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旱防旱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病因分析明确的占66.7%(140/210).主要原因有新生儿溶血病、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窒息、G-6-PG缺陷症、旱发母乳性黄疸、头颅血肿、肝胆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与围产因素相关的占33.3%(70/210).胎膜旱破、宫内窘迫、羊,批粪染、高龄初产、剖宫产、出生后体重明显下降、母乳缺乏、肝内胆管淤积症、妊娠期高血压、胎龄以及母亲产前使用催产素、镇静剂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积极处理孕期疾病。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人为催产的比例.加强高危妊娠、高危分娩的监测.积极喂养并及时处理新生儿期的并发疾病。可以有效地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头颅MRI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1例确诊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头颅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或体温不升、意识障碍、黄疸、拒乳、腹泻、抽搐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达90.0%,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敏感,只有少数菌株对三代头孢素类抗生素敏感。头颅MRI脑膜强化率为83.4%。强化模式:硬脑膜-蛛网膜强化4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9例,脑实质强化伴脑膜强化2例。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头颅MRI是诊断新生儿颅内感染的无创、敏感、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报告 女性,44岁。因发热、头痛13d,嗜睡4d入院。病人于2005年10月5日下班时无明显诱因急起发热,无寒战,体温在38.5℃左右。当时有头痛,以额部为主,下午为重,有时盗汗,偶咳少量白色粘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在当地诊所考虑上呼吸道感染,予抗炎、退热对症处理(具体药物不详),病情无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头孢他定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 临床确诊1例无色杆菌属感染的化脓性脑膜炎,给予静脉注射头孢他定4edd,并进行腰大池置管外引流.3 d后在静脉注射头孢他定的同时经腰大池置管给予头孢他定椎管内持续给药0.2 g/d,3 d后症状明显缓解,拔除腰大池管,继续静脉注射头孢他定1周.结果 头孢他定椎管内持续给药同时静脉注射疗效明显好于单纯静脉注射,曾经尝试鞘内注射头孢他定患者无法耐受.结论 头孢他定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的5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5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病因主要为母乳性黄疸(37.7%)、ABO血型不合溶血(16.4%)、感染相关因素(15.2%)、围产期相关因素(12.1%)、胆汁排泄障碍(6.3%)、红细胞增多症(5.0%)和先天性因素(4.5%)。母乳性黄疸、ABO血型不合溶血、感染相关因素、围生期相关因素、胆汁排泄障碍、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因素和其他不明原因为危险因素(P〈0.05),而与性别无关(P〉0.05)。围生期的危险因素有孕母年龄、胎龄、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产式、宫内窘迫、催产素、出血、开奶时间、胎粪排出时间和喂养方式(P〈0.05),而性别和胎次则不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母乳性黄疸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母乳性黄疸和ABO血型不合溶血等;围生期危险因素为孕母年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伴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NEC伴发肠穿孔患儿(NEC伴发肠穿孔组)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110例同期收治的NEC未伴发肠穿孔 患儿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NEC伴发肠穿孔的危险因素。结果:NEC并发败血症(OR=2.557)、凝血功能障碍(OR=4.075)、低钾血症(OR=5.180)是肠穿孔的独立危险 因素(P<0.05),而高胎龄(OR=0.884)为保护因素(P<0.05)。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对NEC伴发肠穿孔的预测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特异性和灵敏性分别为79.2%、81.8%。结论: NEC伴发败血症、凝血功能障碍、低钾血症是NEC伴发肠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对NEC伴发肠穿孔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结核性脑膜炎预后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预测因素,为结核性脑膜炎诊治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06例患者,预后良好组(mRS 0~2)66例,预后不良组(mRS 3~6)40例.年龄(OR=1.111,95% CI:1.056~1.168,P<0.001)、癫痫(OR=6.857,95% CI:1.263~37.229,P=0.026)、脑MRI异常(OR=7.671,95%CI:2.025~29.052,P=0.003)、颅外结核(OR=15.244,95% CI:3.205 ~72.507,P=0.001)为结核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SF葡萄糖(OR=0.324,95% CI:0.121~0.869,P=0.025)为结核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癫痫、低CSF葡萄糖、脑MRI异常、颅外结核是结核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对预测因素的识别有助于制定更适宜的临床决策以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