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泡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Xu M  Ge X  Kong C  Zhang L  Yu L  Wang L  Ma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49-252
目的 探讨肝泡性包虫病在B超、CT和磁3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收集1984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46例肝泡性包虫病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均行B超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泡球蚴的基本病理形态、组织结构与病程发展演变的特殊影像学征象,可归纳为病灶浸润(41例,89.1%)、钙化(39例,84.8%)、液化空洞(37例,80.4%)3种类型,这3种类型可以并存。在3处类型中共发现9项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特征,即晕带征、钙化征、年轮征、内陷征、空腔征、岩洞征、半岛征、小泡征与地图征。结论 肝泡性包虫病具有特异性影像学征象,在9项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特征中,只要确认其中1项,即可确认。  相似文献   

2.
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9例,CT平扫+增强7例;MRI扫描8例,其中6例增强;多普勒超声检查7例,回顾性分析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9例病灶均表现为囊实性或多房性肿块,囊性为主,病灶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4例,向纵隔内生长3例,MRI显示:液-液平征3例。CT或MRI增强扫描示实质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明显。USG表现为网格状低回声光团,CDFI示点片状红蓝血流信号。结论对颈胸部皮下血管淋巴管瘤,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为首选方法;对于病灶向纵隔内延伸应首选CT或MRI检查,三者结合起来可较全面地显示病变特征,提高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性成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3例良性成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23例良性成骨细胞瘤中,囊性型10例,钙化骨化型13例;X线及CT主要表现为局灶性骨质破坏,多伴有膨胀性改变,钙化与骨化及周围骨质硬化缘,X线及CT对钙化及骨化的检出率分别为86.9%(20/23)和94.7%(18/19)。MRI检查中,囊性型于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PDWI上呈明显高信号;钙化骨化型,骨质破坏区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其内钙化、骨化及周围骨质硬化区呈明显低信号,MRI对钙化及骨化检出率为78.6%(11/14),增强扫描骨质破坏区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钙化及骨化未强化。结论良性成骨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应作为诊断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多发或单发的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单发肿块病灶2例含斑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早期多发病灶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可见肿瘤由周边向中心递进强化。单发巨大病灶边缘强化为著,中心坏死区始终未见强化,CT随访6例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6例MR平扫表现为肝内的长T1长T2占位信号,边界清晰,2例病灶周围可见增粗血管。结论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现为多发或单发,CT特征性表现为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巨大单发病灶中心坏死区强化不显著,MR病灶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提示肝动脉供血;多发结节型激素治疗效果好,6个月随访提示病灶明显缩小或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其中,CT扫描10例,MR扫描2例,CT和MR同时扫描者4例。结果 15例为女性(16岁及55岁),1例为男性(36岁)。3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8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全部16例SPTP均见到由包膜、肿瘤实质、囊性区3种结构构成的不均匀密度影;6例有钙化。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但其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MRI 6例在T1WI、T2WI上呈混杂信号,实性成分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性的中高强化。2例有出血。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颈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pPNET的CT和MRI表现,6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8例中,颌面部2例,左下颌骨旁、左外耳道、左上颌窦、左颈动脉鞘区、右颞下窝、左腮腺各1例。6例CT扫描病例中,4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3例伴坏死、囊变。2例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均匀强化2例。6例CT扫描病例均未见钙化。右颌面部病灶造成相邻骨质吸收,左上颌窦、左下颌骨旁病灶破坏相邻骨质。右颞下窝、左腮腺肿瘤在MRI 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结论】头颈部pPNET的CT和MRI表现缺乏特异性征象,CT和MRI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发现远处转移。对确定肿瘤的可切除性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其中,CT扫描10例,MR扫描2例,CT和MR同时扫描者4例.结果 15例为女性(16岁及55岁),1例为男性(36岁).3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8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全部16例SPTP均见到由包膜、肿瘤实质、囊性区3种结构构成的不均匀密度影;6例有钙化.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但其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MR16例在T,WI、T2WI上呈混杂信号,实性成分在T,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性的中高强化.2例有出血.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T和MRI诊断肝脏微小转移瘤的敏感性。方法对27例肿瘤肝转移疑似患者行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和MRI动态增强扫描,有直径≤1cm的病灶者归入研究对象。按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3种检查方法,分别计算3种方法诊断肝微小转移瘤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27例患者中23例有肝微小转移瘤,共检出117个转移瘤;7例患者28个瘤灶有手术病理结果,其余病灶根据6个月以上的CT或MRI随访得到证实。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MRI平扫、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微小转移瘤的敏感性分别为75.2%(88/117)、77.8%(91/117)、94.0%(110/11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4%、82.7%、97.3%,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比CT及MRI平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微小转移瘤敏感性高于CT和MRI平扫,是排除早期肝转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及CT和MRI表现,将CT与MRI表现与临床及病理对照。结果女性10例,男性3例。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混杂密度影,实性结构边缘分布为主,部分呈乳头状或壁结节样突起,增强后实性部分早期轻度强化,后期呈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MRI表现为肿块在T1WI、T2WI上呈不均匀混杂信号,可识别肿瘤内部的坏死囊变及出血等特异性征象,增强呈渐进性强化。仅1例可见胰管及胆管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和复习有关文献。结果5例副神经节瘤均为无功能性良性肿瘤,分布在中轴线附近。颈静脉球瘤轮廓不规则并伴颅底骨质破坏;其他几例副神经节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锐利。3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平扫呈中等密度;颈静脉球瘤和颈动脉体瘤在MRI的T1W1呈等信号,在T2WI呈稍高信号;所有肿瘤在增强扫描中均有中等度到明显强化,中央囊变区不强化。颈静脉球瘤和颈动脉体瘤的瘤体内尚可见许多扭曲的流空血管。结论绝大多数副神经节瘤具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和特定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可据此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三叉神经瘤患者14例,12例做CT检查,2例做MRI检查,14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12例CT扫描呈混杂密度7例,均匀高密度5例,等密度1例,注射造影剂后多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周围均无脑水肿。2例MRI图像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X线平片示11例有岩骨,颅底骨吸收破坏。临床常伴有听神经,面神经等受累。  相似文献   

12.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癌是胰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其起病隐匿,进展较快,大多数患者被发现时已有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手术切除率低,为10%~20%,5年生存率仅保持在3.1%左右,准确的术前诊断及分期对其疗效密切相关。随着医学影像学新的检查技术与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胰腺癌的影像学检查现已形成,包括ERCP、超声、CT、MR等较完整的检查体系。本文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价值与限度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胆管囊腺瘤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7例CT扫描均表现为单发囊性病变,均为多房,囊壁及分隔厚薄一致,无1例出现囊壁结节,6例伴有肝内胆管广泛扩张,胆总管显著扩张,1例仅显示肝左叶胆管局限性扩张。结论: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有其特征性,MRI、PTC造影可以作为检查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CT、MRI表现。方法对13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木村病的影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体征均为一侧或两侧颌面部、上肢、腋窝、腹股沟无痛性肿块,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并伴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5例病灶分别位于腮腺、下颌区、颈部、腹股沟区及腋窝,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结节状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8例病灶分别位于腮腺、泪腺、耳周、下颌区、上肢,表现为边界模糊的斑块状影,增强扫描大多强化不均匀。结论木村病的CT、MRI表现有其特征性,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木村病与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付林 《医学综述》2003,9(6):384-384,F003
肝脏脂肪变性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理改变。饮食、营养状态、食物污染及HBV和HCV感染等因素与脂肪肝、肝硬化有关[1 ,2 ] 。下列因素可破坏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与肝细胞之间脂肪代谢的动力循环平衡 ,引起脂肪肝[3,4 ] :①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增多 ,可来自饮食、高脂血症及脂肪组织动员增加。②肝合成FFA增加或由碳水化合物 (CHO)合成甘油三酯 (TG)。③脂肪酸在肝线粒体 β氧化减少。④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合成和分泌减少 ,致TG转运障碍。肝脏弥漫性或局灶性脂肪变性状态下的局灶性正常肝组织称为局灶性肝残留征 (FocalSparing)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27例病人,22例拍摄了正侧位X线平片,8例分别行CT和MRI检查,11例单纯行MRI扫描,9例单纯行CT检查,8例行MRI增强检查,7例行CT增强检查.结果 14例发生在脊柱;5例发生在胫骨;2例发生在股骨;1例发生在骶骨;1例发生在右足趾骨;1例发生在鼻窦;1例发生在颅骨;1例发生在手指指骨;1例发生在肋骨.27例中,4例为多发.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及长管状骨好发.平片和CT多表现为膨胀性囊状骨质破坏,病灶内常有钙化、骨化,边缘常有轻度硬化缘;MRI检查多呈不均匀性长T1、T2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部分见软组织肿块;一般无骨膜反应.结论 CT、MRI对骨母细胞瘤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CT与MRI对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T、MRI对婴儿肝脏血管内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婴儿肝脏血管内皮瘤的CT、MRI表现,15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19例中单发者9例,多发者3例,弥漫性7例。15例CT平扫为单发或多发肿块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增强后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大病灶从周边向中心强化,延时后均匀强化,11例见粗大供血动脉进入肿块内。6例MRI平扫肿块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内见流空血管。结论:婴儿肝脏血管内皮瘤增强后有特征性的CT、MRI表现,多可与肝脏其他实性肿块鉴别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CT、MRI检查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89年1月至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147例,所有病例均作CT或(和)MRI检查。结果CT和MRI可较好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及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结论术前行CT、MRI检查对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治疗方案和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肝脏增强CT检查与肝脏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肝癌的价值。方法撷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肝癌患者,抽签法为主,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以增强CT诊断,观察组予以MRI诊断。比较诊断准确率、诊断结果。结果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比较,观察组较高(P<0.05);与对照组肝内病灶、肝外病灶个数比较,观察组较多(P<0.05)。结论 MRI可显著提高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扫描到更多的肝脏病灶,效果确切,值得信赖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肝血管瘤(HCH)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HCH的临床表现和X线平片、超声、CT、MRI、动脉造影以及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HCH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X线平片检查意义不大,超声检查简单、易行、无创伤,属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CT、诊断HCH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与检查技术密切相关,“两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技术是诊断HCH的必要检查手段,CT增强特征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与同层之腹主动脉一致;增强区域呈进行性向心性扩展;延迟(~5min)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再延迟1h后病灶又恢复到平扫时之低密度,这就是HCH特有的对比剂“快进慢出”表现,与肝癌的CT增强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有CT征象相鉴别。MRI对HCH具有特殊诊断意义,T1弱信号,T2高强度信号,是鉴别肝癌的重要指征。动脉造影是肝血管瘤最可靠诊断方法之一,呈现颇有特征的“早出晚归”征。同位素标记红细胞肝扫描对诊断血管瘤有高度特异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肝血流一血池显像方法对HCH的诊断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方法。结论:HCH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影像学有典型表现者可以诊断,其中超声属首选,次选CT、MRI或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扫描,大部分得到确诊,肝血管造影常为术前了解或对诊断不明者作必要的补充。因此,影像学表现对HCH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