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膝骨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从现代生物力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分析《黄帝内经》“风寒湿邪”致病理论与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尝试以现代科学角度论证《黄帝内经》“风寒湿邪”致病理论的科学性,为中医防治膝骨关节炎和相关骨科疾病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生物力学依据,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黄帝内经》论述六淫之风邪频次最多,甚至设"风论"专篇介绍风邪致病特点。仅在一篇当中,风邪所致疾病就有寒热、热中、飧泻、泄风、胃风、厉风、偏枯、(肝、心、脾、肺、肾)五脏风、目风、漏风、内风等等。从名称来看,不仅有外感,而且有内伤,但《黄帝内经》却都以"风"概之。可见《黄帝内经》对风邪的意涵过度泛化,直接导致理论与临床理解上有种种矛盾问题出现,也造成后世出现风邪的阴、阳属性之争。因而对"风邪"概念稍作规范或是将其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病因学把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导致人体发病称为六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也称为病邪。而风邪,又是外感病邪的先导,寒、湿、燥、火等病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导致各种疾病,因而称之为百病之长。《黄帝内经·风论篇第四十二》详细论述了各种风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特征,阐明了"风为百病之长"的重要意义。两千多年来,为后  相似文献   

4.
"邪气"亦称为"虚邪",是《黄帝内经》病因学核心范畴。邪气亦称虚邪,两者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性质指向、发生背景、致病时机等认识。邪者斜,是指自然气候中非时令之气,具有致病性;虚邪的概念源自运气理论,是指中运不及、本位气虚引动其他时令的气候来至,又称为胜复之气。对邪气、虚邪进行深入解读,对正确阐释《黄帝内经》的病因学理论,以及充分发挥其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祛风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眼科用之尤广。一、风与眼病的关系《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许多疾病都可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盖风属木,木为肝,肝之窍在目,本乎一气,同类相召,故风邪最易侵犯目窍而致病。《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目位手人之头部,在上,风邪侵袭,眼首当其冲,所以对眼病来说,风的症状殊为多见,尤其是外眼病。风邪易兼夹他邪致病,眼科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出土涉医简帛(下称"简帛")及《黄帝内经》为中心,辅以传世文献,比较病因思想。并重点从异梦、疟、麻风类三病比较病因建构的方法。结果发现"简帛"中有大量鬼神致病说內容,甚至对致病鬼神有干支、五方的分类思维;《黄帝内经》则以气论六淫作主要病因。再考察异梦在《黄帝内经》述为不正之邪内藏人体,简帛述为鬼魅引发;疟在《黄帝内经》述为外风及伏邪,简帛述为鬼魅;麻风类疾患在《黄帝内经》述为"大风",简帛则以"虫"及"风"作主要病因。可见《黄帝内经》透过实际病因学改变,以"气论"及"伏邪"取代"鬼神"及未能观测的"虫"致病之记述。使疾病思考系统进入"可言传""可感知""可评价""可修正"的自然哲学及理性思维模式去认识疾病。  相似文献   

7.
风邪的相兼性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邪的相兼性是指风邪既可以单一侵害人体,亦可兼挟其他病邪伤人致病。风邪相兼性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二个方面:一是风邪与人之体表有较高的亲和性风邪最易侵袭人体卫表而形成表证;二是根据风的自然特性,临床辨证求因时,症候中有类似“风”的表现,即认为有风邪参与其中。风邪的相兼性是风邪的基本特点,但关于风易兼他邪的机理,教材当中并未深究,阴阳五行属性是风易兼邪的内在根据,风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风多兼邪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表明,风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流感、柯萨奇等100多种病毒能通过气溶胶的方式引起疾病,相当多的疾病与气溶胶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8.
伏邪学说作为中医病因学重要内容,其理论首载于《五十二病方》,渊源于《黄帝内经》,创立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经近现代医家不断发展而被逐渐完善形成伏邪致病体系。伏邪主要分为外感伏邪与杂病伏邪,邪气侵袭,伏留体内,正不胜邪则引发疾病,对于内伤杂病的诊治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史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史、完善史和创新史。《黄帝内经》中的3个主要理论系统与《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的七大医学流派有着直接联系,即《黄帝内经》的热病理论与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黄帝内经》的六气理论与河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黄帝内经》的脏腑理论与易水学派、温补学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是中医各学术流派的理论基础,是各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0.
"外内合邪"的发病观首见于《黄帝内经》,现今"外内合邪"的内涵已与《内经》本义有所差别。在理论研究中,学者普遍将"外内合邪"的含义阐释为外来邪气与人体内在因素——或指内生之邪、或指体质偏颇与正气不足——相合而发病。在关注外内邪气致病的前提下认知、论治疾病,并且人群调研和动物造模也倾向于对外邪与内邪、外邪与体质、外邪与正虚关系的探讨与研究。如此就偏离了《内经》人体之气本为一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本义。在《内经》中,"外内合邪"实则体现出人体之气"阴阳俱感""中外皆伤"的发病观。结合近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内经》原文解读与临床启示分析着手,阐发"外内合邪"发病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内经》所蕴涵的皮肤形质、神韵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医学美学的认识角度来分析《内经》中所蕴含的中医皮肤形质、神韵审美思想。面部皮肤的色质状况是人体审美的重要内容,《内经》在皮肤健美肤色特质及望色诊断上有较多论述。  相似文献   

12.
《太素》保存古本《内经》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和寺本《太素》的复出,为研究《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太素》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古今《内经》的编次、文句不尽相同,导致后世认识分歧。而《太素》以其所辑录的《内经》经文和杨上善的注文,保存了古本《内经》的原貌。从证关明、明得失,释疑惑、启玄机等方面论述了《太素》保存古本《内经》的重要学术价值,为深入研究《内经》的学术思想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重视产育。《黄帝内经》中对女性解剖生理和一些妇产科疾病已有记载。从战国始有妇产科专业医生。唐宋以前,中国医学较重产科,对难产、下胎及新生儿破伤风等均有一些防治方法。元至清朝,产科没有更多进展,而妇科诊疗技术发展较好,专著亦较多,有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医案众多。建国四十年来,中医妇科在理论上更加系统化,出版了许多教科书和专著,并创新了不少经实验及临床验证疗效优良的方药,还建立了治疗宫外孕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以及不孕症、滑胎、盆腔炎、阴道炎等病症的中医疗法,在计划生育研究方面也有进展。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记载了多种治病方法,其中对毫针刺法阐述颇为详细,概括了毫针刺法的先决条件,归纳了毫针刺法的基本术式,总结了毫针刺法的终极目标,论述了毫针刺法的补泻机制,提出了毫针刺法的禁忌事宜,还涵盖了其他有关毫针刺法的内容。《黄帝内经》关于毫针刺法的论述形成了针灸学科毫针刺法的基本体系,成为后世论述针刺操作之圭臬,在中国古代针灸学科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气至而有效”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原文的考释,认为《黄帝内经》所言针刺“气至而有效”,是指对针刺效果的判断,但并不等同于得气,它涉及到针刺前后脉象变化与针下寒热感觉两个方面,而以脉象的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16.
五音学说始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闻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五音含义、五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五音的声音特征、五音的声学含义、五音与疾病的关系、五音研究的现代意义等方面对五音学说的学术内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理论渊源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虽见于《黄帝内经》,但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黄帝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吸收古代哲学中的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提出了三种未病态思想,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难经》补《灵枢》、《素问》之未备,提出了治未病的另一重要涵义——治未病的脏腑。经典未病理论发展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丰富于《温病》及历代医家的著作。现代"未病学"有了新的概念,使传统"未病"学术思想,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焕发了青春,日臻完善和逐渐成熟,并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探索中医理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用于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辨治。通过检索《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中医经典和古籍中有关时间、空间的论述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从上述中医经典和古籍的论述中发现,中医理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均与阴阳的盛衰变化相对应。这一认识对说明病情、提示诊断和指导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黄帝内经》中的腹诊理论进行文献整理研究,将《内经》中与腹诊有关的原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为现代临床中的胃肠疾病及肿瘤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认为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其形神合一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在其养生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形神共养的养生保健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形神合一理论对于指导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颐养天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