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报告1例隐睾伴睾丸网腺癌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例隐睾伴睾丸网腺癌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化学检查。结果诊断隐睾伴睾丸网腺癌,原发于睾丸的恶性肿瘤。结论隐睾伴睾丸网腺癌较为罕见,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触不到睾丸的隐睾临床治疗盲目性较大且复杂,国内有关报道较少,现将我院13年来收治的触不到睾丸的隐睾病例32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苏广林  赵红岩 《中原医刊》2004,31(18):31-32
目的:分析隐睾患者采用Surraco法、Fowler-Stephens法及睾丸切除法的适应证。方法:将44例隐睾病人分成Surraco组、Fowler-Stephens组及睾丸切除组。结果:三种手术方法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Surraco法简易,固定可靠,是基层医院隐睾手术治疗的首选方式;Fowler-Stephens法适用于可游离的精索长度较短的隐睾患者;为防止睾丸癌,青春期后不提倡保留睾丸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6例睾丸扭转患者的年龄为13~18岁,均为住院手术治疗。其中1例发病后8h入院,2例发病后2~4h入院,3例发病后17~49h入院。3例行“睾丸切除术及对侧睾丸固定术”。另外3例患者行“睾丸扭转松解固定术及对侧睾丸固定术”。6例睾丸扭转患者中,外伤后发病1例,无明显诱  相似文献   

6.
隐睾的发病率较高,一般认为隐睾在早产儿中达9.2%~30%,正常出生儿为3.4%~5.8%。前者多于生后3个月内下降,后者多于生后6个月内下降,1岁时未下降者,以后下降机会不多。本文通过对32例隐睾患者的治疗观察认为,隐睾延误治疗的比例较高,本组患者3岁以前手术的患者仅为2例,本文随访的7岁以上患者术后睾丸发育的大小、质地的改变与健侧相比明显要差一些,而3岁以前手术的患者,相对睾丸发育明显影响小,及时手术的睾丸与健侧的睾丸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7.
隐睾扭转在文献中报道不多,易误诊为嵌顿疝。我院自1993年2月~1999年12月共收治隐睾扭转3例,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确诊,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16岁。因手淫时左腹股沟区肿物突发剧痛伴逐渐增大3h入院。入院后检查:左侧腹股沟区可触及3.5cm×4.0cm×4.0cm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36例.选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来我科行睾丸切除术的患者,年龄5~78岁,平均年龄46岁。睾丸单侧非肿瘤切除15例,双侧睾丸切除6例,单侧睾丸肿瘤切除8例,单侧高位隐睾不能松解下降7例。其中,成年婚前6例,成人婚后18例,老年人1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儿童隐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88例隐睾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传统手术组患儿采用手术入路进行隐睾下降固定术,腹腔镜手术组患儿采取腹腔镜下行隐睾下降固定术。比较2组患儿的手术情况以及治疗后睾丸发育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儿睾丸发育良好47例(94.0%),传统手术组患儿睾丸发育良好30例(78.9%),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儿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睾丸下降固定术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由于创伤小和术后切口疼痛轻,血管和输精管松解彻底,可有效增加Ⅰ期手术成功概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隐睾扭转的主要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例隐睾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发病年龄、发病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手术时间、隐睾类型、发病部位、扭转度数、手术方式、Arda分级评分以及误诊情况。结果 早期误诊2例。6例患儿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39.5 h(7~96 h),确诊至手术平均时间为4.5 h(2~6 h)。左侧隐睾扭转4例,右侧隐睾扭转2例,睾丸平均扭转630°(360°~1080°)。其中2例行睾丸切除术,4例手术复位。结论 对于怀疑隐睾合并睾丸扭转的患儿应尽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尽可能挽救扭转的睾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创技术在小儿隐睾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6例(30侧)小儿可触及隐睾,于腹股沟外环略上皮肤皱折处切一1.5~2cm的横切口,用小拉钩往下牵,显露外环,不打开腹股沟管,在腹股沟外环口找到未闭鞘状突头部及睾丸分离至内环处,将睾丸经隧道引至阴囊,固定于皮下与肉膜间,结果所有病例均将睾丸无张力地固定于阴囊底部,随访两年,均位于阴囊内,无睾丸萎缩.结论 该手术运用皱折处皮纹与切口平行,又未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痛苦小、恢复快、疤痕不明显,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异位睾丸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睾丸在下降过程中因睾丸引带异位等原因引起下降受阻而异位附着于耻骨、会阴或股部等部位,称为异位睾丸,是隐睾的一种,在临床隐睾患者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在临床的体格检查中容易遗漏。作者收集了2004年5月  相似文献   

14.
睾丸扭转是小儿外科的急症之一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等辅助诊断技术的应用 ,对早期睾丸扭转的手术复位、挽救睾丸功能、以及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起了重要作用。现将 1999~ 2 0 0 2年收治的 12例睾丸扭转患儿诊断治疗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 12例睾丸扭转患儿 ,年龄 7个月~ 12岁 ,均因阴囊疼痛、红肿 ,疑诊急性睾丸扭转而作患侧腹股沟探查 ,经术中证实为睾丸扭转 ,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提示诊断 ,睾丸扭转左侧 9例 ,右侧 3例 ,隐睾伴发者 2例。手术证实睾丸扭转均为鞘膜内 ,扭转程度 180°~ 5 40°不等。其中 3…  相似文献   

15.
隐睾患者的不育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睿  梁朝朝 《医学综述》2009,15(5):734-736
隐睾是男性泌尿生殖系常见的畸形之一,并可导致不育、睾丸肿瘤。隐睾患者的不育率较正常人高。隐睾的病因很复杂,近几年认为这些因素是性激素及受体水平、胰岛素样因子3及受体水平、基因因素。可导致隐睾的因素同样也可导致患者不育。隐睾继发不育因素包括激素治疗、手术治疗的损伤、治疗时间过迟。本文对影响隐睾患者生育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睾丸下降和隐睾发生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睾丸下降是男性发育的重要方面。因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通过腹股沟管沿着腹膜鞘突下降至阴囊,而停留在下降途中部位,称为隐睾(cryptorchid—ism),又称睾丸未降或睾丸下降不全。发生率在早产儿为30.3%,新生儿为4%,1岁时为0.8%,成人为0.3%。发生率在生长发育中逐渐降低,至出生6个月后继续下降的机会明显减少。隐睾可导致不育,发展成睾丸肿瘤的几率大大增加,现就睾丸下降和隐睾发生机制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腹睾丸下降固定术对腹腔内睾丸的治疗.方法 经腹直肌外侧缘切口行睾丸下降固定术.结果 经腹切口治疗腹腔内隐睾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对腹腔内隐睾建议行经腹睾丸下降固定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未触及睾丸的诊疗价值及其经验总结。方法对47例(51侧)未触及睾丸患儿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探查。结果47例未触及睾丸患儿中,腹腔镜手术探及睾丸31例(35侧)。其中26例(30侧睾丸)在腹腔镜下进行了一期睾丸固定术,3例单侧腹内隐睾因精索血管过短而行分期Fowler-Stephens手术,2例单侧隐睾因严重睾丸发育不良而行睾丸切除术。另16例经腹腔镜手术探查确诊单侧无睾丸。结论对于体检时不能触及的睾丸采用腹腔镜手术探查,具有观察全面的同时进行治疗、兼顾两侧睾丸及手术疤痕小等优点,可以提供安全、准确、美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资料与方法 17例患者年龄5~31岁,平均16.8岁,阴囊内睾丸扭转15例(左侧11例,右侧4例),隐睾扭转2例。发病到来我院就诊时间4小时~28天,8例在外院多次就诊后转入我院,其中被误诊为附睾睾丸炎6例,腹股沟嵌顿疝2例。患者多在睡眠中发病(多为凌晨),本组6例(6/17),3例有剧烈活动史。全部病例均诉患侧睾丸疼痛,7例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检:15例有患侧睾丸肿大触痛,2例腹股沟有触痛性包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照分析睾丸微石症(TM)患者睾丸体积(TV)与正常成人TV,研究TM睾丸体积改变对临床诊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TM患者133例,根据TM声像图分为经典型睾丸微石症(CTM)和限制型睾丸微石症(LTM),其中CTM组40例,LTM组93例。对照组(正常成人)30例。应用超声诊断仪测量TM患者及对照组的右侧TV和左侧TV,TM与对照组的TV比较分析。结果:TM患者TV为(15.67±4.92)ml,对照组TV为(16.33±3.27)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CTM组、LTM组与对照组的右侧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组、LTM组与对照组的左侧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组的TV(15.59±5.22)ml,LTM组的TV(15.08±4.12)ml,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组和LTM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的TV与正常成人TV比较无显著差异,表明睾丸体积不是TM诊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