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和方法:对维甲酸预防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体外培养胎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结果发现,胃粘膜细胞先用10^-5M或10^-6M维甲酸预处理4小时,再给MNNG组非程序的DNA合成(UDS)水平,质脂过氧化物和rasP^21含量,均显著低于MNNG组(P〈0.05~0.01)。结论:结果提示,维甲酸对MNNG诱导的胃粘膜上皮细胞损伤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所致胃粘膜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观察了亚硒酸钠对MNNG所致胃粘膜细胞非程序DNA合成(UDS)、脂质过氧化物(LPO)和rasP21表达的影响.结果胃粘膜细胞先用10μmol/L或1μmol/L亚硒酸钠预处理4h,再给MNNG组细胞的非程序DNA合成水平(cpm/×10-6min-1,1166±156或1566±187vs1838±205,P<001~005),脂质过氧化物(20d,μmol/L,45±06或47±06vs74±07,P<001)和rasP21蛋白含量(20d,A,068±008或086±007vs108±011,P<001~005)均显著低于MNNG组.结论一定剂量亚硒酸钠对MNNG诱导的胃粘膜细胞损伤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对MNNG在诱发体外培养的人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非程序DNA合成、脂质过氧化和rasP21蛋白进行观察.结果MNNG处理组各时相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速率,非程序DNA合成水平(1838cpm±205cpmvs705cpm±125cpm,P<001),质脂过氧化物(第20天,7.42nmol/mg±0.68nmd/mgvs3.62nmol/mg±0.54nmol/mg蛋白P<0.01)和rasP21蛋白含量(第40天,121A±012Avs051A±007A,P<001).结论MNNG可诱发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损伤细胞DNA,诱发质脂过氧化或导致rasP21异常表达所致.  相似文献   

4.
维甲酸对胃上皮细胞非程序DNA合成的影响刘卫房殿春梁后杰刘为纹为探讨维甲酸对化学诱癌剂所致胃粘膜上皮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我们观察了不同浓度维甲酸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胎胃粘膜上皮细胞非程序DNA合成(UDS)的影响。1.材料和方法:取水...  相似文献   

5.
自由基在实验性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自由基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100只Wistar大鼠分为2组,实验组(70只),给予100mg/L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水溶液自由饮用30wk,对照组(30只)饮用自来水.选5个时相点,动态观察MNNG诱发实验性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过程中大鼠体内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实验组,MDA平均含量在52wk非常显著地大于0wk(P<001),并显著地大于16wk以前(P<005).胃癌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胃癌癌前病变组织(P<005).癌组织LPO的含量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织(P<005).实验组,总SOD和CuZnSOD活性在52wk明显低于16wk之前(分别为P<005和P<001).癌组织CuZnSOD含量非常显著地小于正常胃粘膜(P<001),亦明显低于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P<005).在30wk和52wkGSHPX活性显著低于16wk以前.结论自由基在实验性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中具有一定作用,自由基清除剂可能对胃癌的综合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溃疡的细胞增殖与凋亡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9,他引:17  
目的观察Hp感染对胃溃疡(GU)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进而对溃疡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标本取自内镜下胃粘膜活检,细胞凋亡检测采用Tunel方法,细胞增殖检测采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GUHp+患者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Hp-患者(P<005),但比较两者的增殖细胞指数(PCNALI),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Hp+患者AI,PCNALI明显高于Hp-患者(P<005),GUHp+患者的AI/PCNALI比值为1541,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Hp感染能诱导GU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出现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平衡失调,促进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7.
芪龙方防治大鼠胃癌癌前疾病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经验方芪龙方防治胃癌癌前疾病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恨新生大鼠胃癌前疾病及胃癌的动物模型,观察芪龙方对模型动物的病理组织学作用,结果:芪龙方能显著减少MNNG诱发的大鼠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胃腺癌的发生率,与单纯病理模型组比较P〈0.05,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芪龙方有较强的防治胃癌癌前病变和胃癌发生发  相似文献   

8.
健胃灵口服液防治胃癌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N-甲基-N‘0硝基-N亚硝基胍(MNNG)灌服,使大鼠胃粘膜出现癌前病变。给造模大鼠灌眼健胃灵口服液生,其胃粘膜细胞异型,结构异型的程度及血清癌胚抗原测定等指标均有好转。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表明健胃灵口服液有较好的保护胃粘膜、阻断MNNG对胃粘膜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De—Nol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1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随机分成De-Nol(240mg)组,法莫替丁(20mg)组,De-Nol(240mg)+法莫替丁(20mg)+甲硝唑(02g)组,一日2次,疗程为8周。结果证明:De-Nol在促进胃粘膜好转率(643%),幽门螺杆菌清除率(786%)方面的疗效优于法莫替丁组的(500%和71%)(P<005)。两者在溃疡愈合率与症状缓解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临床上治疗PHG所致的急性胃粘膜病变和消化性溃疡以及Hp感染相关性消化系疾病应以De-Nol为核心药物,组合用药仍是最佳选择。De-Nol对于PHG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与直接杀灭Hp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含0.03%雷尼替丁(R)的标准粉末状饲料、50μg/ml甲硝基亚硝胍(MNNG)溶液及两者联合(MNNG+R)喂饲大鼠共20周,于实验第43周末处死动物进行观察。MNNG+R组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诱发率及平均肠化腺体数(100.0%,696.2±173.6)显著地高于MNNG组(86.5%,330.6±145.6)或R组(22.5%、75.2±30.9)(P<0.01,P<0.05);各组大鼠幽门腺区和胃底腺区粘膜表面pH值与肠化腺体数目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96,r=0.99)。结果表明MNNG+R是建立大鼠腺胃粘膜肠化模型的一种理想方法;胃内高pH值可能是诱发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慢性胃病抗酸治疗的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组胺H2受体拮抗剂促进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二盐酸组胺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细胞增殖检测采用酸性磷酸酶细胞原位计数法.细胞迁移用细胞损伤检测法.同时,用Fluo3AM为荧光标记物在粘附式细胞仪上进行了细胞内游离钙测定.结果西咪替丁浓度为105,106,107,108和109mol/L时,细胞数分别比对照组增加582%、600%、737%和745%(P<001),细胞迁移数(106mol/L)为对照组的592%(P<005);而组胺对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无明显影响.西咪替丁刺激可使GES1细胞内(Ca2+)i浓度呈双向改变.结论西咪替丁可促进体外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这可能是H2受体拮抗剂抗溃疡的机制之一,其途径可能部分是通过钙离子信号系统介导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胃癌与GSTπ之间的关系。方法: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GSTπ在58例胃癌、25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28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39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GSTπ表达阳性率依次为776%(45/58)、760%(19/25)和893%(25/28),而正常胃粘膜组织仅103%(4/39)呈微弱阳性。在胃癌标本中,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阳性率依次为833%(10/12)、893%(25/28)、667%(6/9)、250%(1/4)和600%(3/5)。可见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胃粘膜高(P<001);分化较好的腺癌高于分化较差的腺癌。结论:GSTπ有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STπ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L6在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6例MsPGN、5例非MsPGN患儿肾活检组织及4例正常肾组织中IL6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MsPGN、非MsPGN患儿肾组织中IL6mRNA表达水平(x±s)分别为:0433±0111和0271±0023。MsPGN组IL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MsPGN组(P<002)。4例正常肾组织中3例无IL6mRNA表达,余1例表达水平为0192。中度MsPGN和轻度MsPGN表达水平分别为:0491±0084和0317±0018,二者比值为15∶1,MsPGN伴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和不伴硬化组其表达水平分别为0516±0083和0350±0058,二者比值为147∶1。另采用生物活性法测定MsPGN患儿尿中IL6活性水平,发现尿中IL6活性与肾组织中IL6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正相关(r=0977,P<0001)。结论:IL6可能与MsPGN发病机理有关,IL6可能参与MsPGN系膜增殖和硬化,尿中IL6活性测定可反映肾组织局部IL6mRNA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指导风湿热的防治并改善其预后,寻找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以探讨风湿热活动性。方法:采用最具生物活性的A组链球菌壁多糖部分作包被抗原,以ELISA法测定抗链球菌壁多糖抗体(ASP)IgG、IgM。结果:风湿性心脏病活动期ASPIgG、IgM的水平(3652±2195和2619±0748)和阳性率(561%和756%)显著高于正常人、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静止期(P<005~00001),后二者ASP-IgG、IgM的水平和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001);随治疗ASP-IgM下降较快(P<0001),ASP-IgM与反映风湿热活动的传统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等)之间具有正相关性,ASP在风湿热活动中的阳性率(854%)明显高于ESR、CRP和ACL。结论:ASP在判断风湿热活动性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了16例正常胃粘膜者和31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LI%)、细胞凋亡指数(AI)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Hp阳性患者的PCNALI%为13.94±1.64,正常对照组为6.71±0.9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EGF-R表达与PCNALI%呈正相关(r=0.4487,P<0.01):Hp阳性患者组的AI为7.1±1.6,正常对照组为1.3±0.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抗Hp治疗后,21例Hp根除者的PCNALI%和细胞AI分别降至8.21±1.32和1.2±0.6,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10例Hp持续阳性者则无明显降低(P>0.05):PCNALI%、EGF-R表达及细胞AI与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Hp感H能引起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和凋亡。这为Hp感染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6.
电针对狗胃粘膜血流量的影响及与血浆胃肠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17  
目的观察电针对狗胃粘膜血流量、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及两者间变化的关系,以探讨电针对胃粘膜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20条狗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每组5条).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狗胃粘膜血流量.用RIA法同步测定血浆促胃液素(GT),生长抑素(SS),内皮素(ET)含量,用生化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分析其电针前后的变化,并观察变化规律.结果电针后足三里组胃粘膜血流量显著升高(V,46±07→69±11,P<001),其他组无显著变化.电针后足三里组血浆GT,NO含量也显著升高(ng/L,65±12→102±21,P<001),而SS,ET含量显著下降(ng/L,231±18→194±27,P<005;978±179→558±153,P<005);上巨虚组NO含量显著上升,ET显著下降(P<005),但足三里组的变化趋势更明显.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则无显著变化.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使狗胃粘膜血流量增加,与通过影响胃粘膜血流量的某些活性物质的含量改变有关,并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幽门螺杆菌(Hp)阴性患者及Hp阳性患者抗Hp治疗前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进行了原位观察。结果表明,Hp阳性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1701%)明显高于Hp阴性者(352%)(P<001);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Hp感染程度明显相关(P<005);Hp根除后凋亡细胞指数由1787%降至419%(P<001),而持续阳性者无明显降低。提示Hp感染能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这可能是Hp引起胃癌和溃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双丁酰环腺苷酸对体外HT29细胞增殖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性磷酸酶细胞原位计数及流式细胞仪(FCM)技术,观察了双丁酰环腺苷酸(db-cAMP)对体外人结肠腺癌细胞系(HT29)增殖的影响。结果:db-cAMP在10-4~10-9M范围内可促进细胞增殖,尤其在10-6~10-8M时,db-cAMP组OD值分别为1.50±0.11,1.58±0.07,1.57±0.12,分别为对照组的10.30%,16.18%和11.76%,差异显著(P<0.05或0.01)。db-cAMP浓度为10-3M时,则抑制细胞增殖,至培养第5天,db-cAMP组OD为1.05±0.13,对照组为1.23±0.17,有显著差异(P<0.05)。FCM结果提示,db-cAMP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与延长细胞G1/S期有关。结果表明,db-cAMP对HT29细胞增殖有双向调节作用。作者还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将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用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了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结果:治疗组25例,IL-2活性分别为1.39±0.17GI和1.60±0.21GI(P<0.01);对照组10例,IL-2活性分别为1.47±0.14GI和1.38±0.20GI(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特异性i-RNA对新生儿外周血IL-2活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作者同时对35例受试对象进行了2年的定期随访,结果:治疗组25例,无1例发生巨细胞包涵体病(CID),对照组10例中有2例发病。本研究为临床应用特异性i-RNA预防CMV母婴垂直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对人大肠癌细胞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五肽胃泌素(PG)、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PGl)和生长抑素(SS)长效类似物SMS201_995对体外培养人大肠癌细胞系SW1116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空白组、对照组、PG组、PGl组、SS组、PGl+PG组和SS+PG组。各组主要药物浓度分5×10-5_5×10-10mol/L6个浓度,联合用药组PG浓度均为5×10-5mol/L。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PG能提高细胞增殖率;PGl则抑制细胞增殖;PG对PGl的抑制率总体影响不大,而使其与PGl浓度对数值呈显著负相关(r=-0.83,P<0.05)。SS在低浓度时促进细胞增殖,而高浓度时则有抑制作用,细胞增殖率与药物浓度对数值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5);PG可逆转SS的促增殖作用,并使其抑制率有所提高,且细胞增殖率仍与SS浓度对数值呈显著负相关(r=-0.84,P<0.05)。结论激素可控制大肠癌的生长,但尚有许多问题待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