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方法对28例TOB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心电图、TCD、影像学资料、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常为头晕、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及皮质盲、记忆力障碍,运动障碍为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影像学表现位于幕上(丘脑、颞枕叶)及幕下(小脑、脑干)改变,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早期CT诊断阳性率为21.4%,而MRI为82.1%,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TCD作为筛选手段,诊断阳性率为91.3%(21/23),并发现皆有不同程度的后循环血管流速改变,结合头颅CT、MRI检查有助于TOB综合征早期诊断,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TOB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陈会强 《药物与人》2014,(2S):54-54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病毒性脑炎的早期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年龄≥50岁的病毒性脑炎患者,详细分析其临床表现,对脑电图、头颅MRI及脑脊液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14例,意识障碍17例,抽搐15例,头痛13例,精神症状18例,辅助检查:脑电图阳性率为85%,头颅MRI阳性率为36.84%,腰穿脑脊液阳性率为52.94%。结论:中老年人病毒性脑炎首发症状多以精神症状、抽搐及意识障碍居多,EEG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诊断还需结合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I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脑脊液及影像学改变.方法 对12例PIH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头颅CT及MRI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PIH好发于30~40岁,体位性头痛的发生率为100%.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低于6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严重者为负压,多数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头颅CT显示脑室狭小,头颅MRI增强扫描显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局部脑组织移位,基底池狭窄,为可逆性.结论 体位性头痛与MRI增强扫描显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为PIH的特征性改变,其可逆性可与其他疾病鉴别,脑脊液漏可能为PIH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的生化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因胎儿、新生儿缺氧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引起的脑部疾病.临床不仅有新生儿脑损害的临床表现,亦有脑组织损伤的血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相应的头颅CT/MRI、超声波检查、头颅血流多普勒等影像学改变.由于缺氧缺血过程中能量代谢障碍、酸中毒、组织细胞代谢紊乱而导致广泛的生化改变.近年来,有关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时生化改变已有诸多研究,以期利用有关生化检测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及预防判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头颅MRI异常的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治、预后及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关系.方法 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入住本院ICU治疗的386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头颅MRI异常24例,分析其临床表现、MRI特点、诊治及预后.结果 24例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临床表现以发热、惊跳、嗜睡、呕吐、吞咽困难、流涎等为主.头颅MRI异常者NPE发生率高于头颅MRI正常者(5% vs 6.5%,x2=34.55,P<0.01).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的神经系统受累部位主要为脑干、丘脑、脊髓.头颅MRI检查可早期发现脑干炎症者,需高度警惕NPE.病程第1~5天要特别注意上述神经系统症状,如能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治疗、阻止NPE发生,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便早诊断、早治疗,获得良好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病例报道及同仁医院发生的1例子痫前期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结果:产前46例,产后9例,3例发生时间不详。58例均有高血压、蛋白尿伴头痛、视物不清、进而皮质盲。58例中30人行头颅CT检查,2l例未发现异常,7例表现为局灶性低密度改变,以双侧枕部多见,2例表现为病灶广泛、弥漫性水肿。19例行头颅MRI,5例未发现异常,12例提示后部脑白质血管源性水肿。积极治疗、及时终止妊娠视力完全恢复47例,2例视力未恢复,8例未报结局,1例入院后未及时终止妊娠19 h死于脑出血。结论:高血压、蛋白尿伴头痛、皮质盲是子痫前期伴RPLS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特点是可逆性大脑皮质性视觉障碍,MRI是诊断的首选方法;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报道2例由Percheron动脉病变导致的脑梗死,结合文献,分析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患者以意识不清起病,1例伴眼动障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由丘脑旁正中动脉供血的位于中线旁的双侧丘脑区脑梗死,伴有或不伴中脑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或相关血管狭窄表现。结论意识障碍、眼动障碍及认知改变等典型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发现中线旁的双侧丘脑出现对称性梗死对于早期诊断Percheron动脉梗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急性肺栓塞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月诊断为PE的29例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PE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但临床症状和体征能提供重要线索。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动脉血气分析,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CT肺动脉造影,均能为PE早期诊断提供相对特征性改变,早期溶栓和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结论提高PE的早期诊断率,尽早溶栓和抗凝治疗是治疗成功、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与TCD及MRI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TCD和MRI在颈内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6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临床与TCD及MRI的结果作对比分析 ,采用 χ2 检验。结果 发现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作间期 60例 ( 90 9%)脑内动脉存在着广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 4例 ( 4 2 4%)症状相应侧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头颅MRI检查发现 5 0例 ( 75 8%)有梗塞灶 ,3 5例 ( 5 3 5 %)有脑白质疏松症 ,病灶多呈双侧分布 ,较对称 ,症状与病灶无明显相关性。MRI有无梗塞灶与TCD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性 (P >0 0 5 ) ,MRI有无梗塞灶的症状相应侧动脉狭窄改变情况亦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TCD能了解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管情况 ,可作为常规和初筛检查。脑MRI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可能无特别临床意义 ,但对TIA临床亚型 -内囊警示综合征有定位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奉勇  孙燕 《现代保健》2011,(1):146-148
目的 探讨影像学诊断在Budd—Chiafi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分析48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的病史、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血管造影资料,探讨Budd—Chiafi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因和影像学改变。同时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对Budd—Chiafi综合征诊断价值做了比较。结果(1)本组患者中,下腔静脉肝后段膜性闭塞是Budd—Chiari综合征的主要原因。(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的敏感性高于CT,但准确性较CT差。结论早期的诊断和采用合理的介入治疗是改善Budd—Chia6综合征预后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脑炎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脑实质炎症。病毒性脑炎属于神经内科危重症,病情轻重差异很大,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病变,甚至危及生命。重症病毒性脑炎可导致急性死亡或遗留后遗症,主要依据症状、体征结合脑电图、脑脊液和头颅CT及MRI等辅助检查进行诊断。由于部分病毒性脑炎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体征及头颅CT及MRI检查不典型、脑脊液早期改变不明显,导致诊断错误或不及时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早期诊断及对病情进行正确评估,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就病毒性脑炎相关诊断技术的研究综述如下。以期待为提高本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颅B超对新生儿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308例新生儿常规作头颅B超检查,其中68例窒息新生儿检查B超同时作头部CT检查,B超、CT、临床表现作比较。结果:B超提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改变为65例,阳性率为95.59%,CT提示HIE改变为29例,阳性率为42.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8,P<0.01)。B超诊断为HIE 65例,临床有HIE症状者27例,有18例临床和CT均无表现,B超却有表现。结论:头颅B超为常规筛查新生儿早期有无颅内病变的首选诊断手段,探查缺氧缺血性脑病B超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儿童临床表现及近期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39例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出院时参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COS)分为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分析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对比不同预后患儿的临床资料,用Cox回归分析急性中枢神经病毒感染患儿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儿均急性起病,首发表现以发热为主,部分患儿有惊厥、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定位损伤表现及颅内压增高表现。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不良预后患儿发热持续时间、脑膜刺激征阳性率、惊厥发作率、早期异常障碍率、颅脑CT/MRI异常率、脑电图重度率多于或高于预后良好患儿(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惊厥发作、早期意识障碍、颅脑CT/MRI异常及脑电图重度为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患儿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少部分患儿的近期预后不良,且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儿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I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脑脊液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对12例PIH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头颅CT及MRI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IH好发于30~40岁,体位性头痛的发生率为100%。腰椎穿刺脑脊液鹾力低于60mmH2O(1mmH2O=0.0098kPa),严重者为负压,多数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头颅CT显示脑室狭小,头颅MRI增强扫描显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局部脑组织移位,基底池狭窄,为可逆性。结论体位性头痛与MRI增强扫描显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为PIH的特征性改变,其可逆性可与其他疾病鉴别,脑脊液漏可能为PIH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6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检测、血气分析、影像学改变、治疗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患者初始临床表现以原发疾病症状多见;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者35例,类风湿因子升高者31例,ANCA阳性者34例;11例行肺功能检测7例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弥散功能降低;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胸部CT显示网格状影、蜂窝肺、磨玻璃样等改变;经治疗1例死于严重感染,2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可以原发结缔组织疾病或呼吸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改变是临床诊断的依据.早期诊治是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临床诊断为进行性核上性眼肌麻痹(PS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PS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发病年龄(62.4±5.6)岁,病程(3.7±1.2)年.其中死亡3例,失访1例.7例患者均起病隐匿,首发为运动障碍/帕金森综合征表现,逐渐加重,中晚期出现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跌倒、假性球麻痹和认知障碍/痴呆.早期头颅MRI缺乏特异性;晚期2例中脑被盖部萎缩,MRI矢状位上可见中脑被盖部呈"蜂鸟征";1例中脑轴面上可见"牵牛花征"典型表现.神经保护剂及对症治疗对PSP无明显改善.结论 PSP的早期临床表现应引起重视,影像学特异性改变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临床多以头痛、发热、记忆减退、精神异常、癫痫发作伴或不伴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3)头颅MRI检查比CT敏感,早期可见单侧或双侧颞叶、额叶、顶叶或岛叶呈异常高信号;(4)脑电图出现中度异常脑波,多呈颞额部偏胜、周期性棘-慢波;(5)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部分病例可见大量红细胞;(6)更昔洛韦及高压氧疗的应用疗效显著。结论根据早期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可以拟诊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早期应用更昔洛韦,结合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头颅MRI特征及治疗.方法 对5例1,2-DEC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头颅MRI及治疗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该组5例患者均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腰穿检查示脑脊液压力增高.肝肾功能未见异常;头颅MRI示,两侧大脑半球白质、两侧小脑齿状核、两侧苍白球对称受累,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较明显高信号.经长期、足量使用脱水剂、糖皮质激素治疗,4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1例短期停用,死于突发脑疝.结论 1,2-DEC中毒性脑病主要的神经系统表现为颅高压症状;明确的接触史及头颅MRI表现有助于诊断.早期、长程、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脱水降颅压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及脑CT、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临床诊断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人,且做了头颅CT、MRI检查.结果 ①均有引起脑血管病的相关疾病史.②头颅CT、MRI均表现有基底节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结论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直接原因是基底节区缺血性病变.对于有脑血管病史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出现小碎步态、肌强直等表现,结合头颅CT、MRI影像学改变可考虑本病诊断,及时给予治疗,可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