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10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1例)和索他洛尔组(51例)。胺碘酮组服胺碘酮600mg/d,7d,400mg/d再服用7d,再减为200mg/d,转为窦律后200mg/d维持。索他洛尔组服索他洛尔40~80mg/a,7d,第2周增至160mg/a,转为窦律后40~80mg/a维持。两组患者服用3周转窦律均停用药物。随访12~24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判断疗效。结果(1)胺碘酮组房颤复律成功40例,有效率78.4%;索他洛尔组房颤复律成功36例,有效率70.6%。(2)胺碘酮组在1周内转复窦律34例,索他洛尔组1周内转复窦律10例。(3)随访12个月,胺碘酮组27例(67.5%)仍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15例(41.7%);24个月,胺碘酮组12例(44.4%)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为4例(26.7%)。(4)随访6~12个月,索他洛尔组(80mg/d)10例患者因发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停药,而胺碘酮组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5)房颤持续时间〉12个月是窦律不易维持的预测因素。结论胺碘酮转复房颤有效率和索他洛尔相当,但维持窦律疗效优于索他洛尔.对心脏毒副作用小于索他洛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持续性房颤的复律作用、维持窦性心律作用及其对左心房的影响。方法: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坎地沙坦酯加胺碘酮)35例及胺碘酮组(单用胺碘酮)30例,两组均给予胺碘酮口服;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4~8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复律次日及6个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联合组的1周内转复率为67.6%,胺碘酮组转复率为4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转复时间较胺碘酮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50例完成6个月随访,联合组12.5%房颤复发,胺碘酮组33.3%房颤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0.01)。联合组房颤转复6个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左心房功能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胺碘酮可提高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长期服用坎地沙坦酯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力,预防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3.
王梅琴 《疑难病杂志》2012,11(5):370-372
目的探讨小儿心房颤动临床复律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心房颤动患儿26例,LVEF<50%的9例患儿中有7例采用洋地黄+胺碘酮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2例心力衰竭较重患儿直接电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8例患儿采用胺碘酮复律并维持。5例患儿采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4例患儿采用普罗帕酮复律并维持。结果洋地黄+胺碘酮组有2例未转复窦性心律自动出院,3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7d转复窦律,1例治疗14d仍为房颤给予电复律。2例心力衰竭较重患儿首选电复律成功。胺碘酮组5例在3d内转复窦律,3例在5~10d转复窦律。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组4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5d转复窦律。普罗帕酮组2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6d转复窦律,1例患儿治疗7d,仍为房颤,改用胺碘酮治疗7d无效,改用电复律。随访1~2年,普罗帕酮维持者中有1例复发,胺碘酮维持者21例无1例复发。结论小儿心房颤动治疗目前还是选用药物及电复律。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儿复律首选药物;电复律为心力衰竭及重症房颤患儿和药物复律失败者的最佳选择;胺碘酮可作为维持窦律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4.
王磊 《中原医刊》2011,(24):49-51
目的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和经典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75岁,持续时间≤90d的房颤和房扑患者3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9例和胺碘酮组19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kg者首剂1mg、体质量〈60kg者首剂0.01mg/k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或0.01mg/kg;胺碘酮组首剂15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50mg,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组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78.9%和31.5%,2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84.2%和52.6%,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9±12)min和(48±17)min(P〈0.01)。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均能终止房颤和房扑,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06~2012-06间收治的3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选取同期收治的3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治疗第3、6、9、12个月时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左心房内径和房颤转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9个月和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31,6.874,P〈0.05);观察组治疗9个月和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4,2.162,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098,2.109,P〈0.05);对照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心率〈60次/min),2例肝功能异常;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1例出现皮疹,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要优于单用胺碘酮,且能抑制左心房内径扩大,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研究胺碘酮联合美卡素治疗阵发性房颤和对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A组47例单用胺碘酮治疗,和B组45例(胺碘酮+替米沙坦)治疗.观察治疗后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复律情况,并在复律后继续用药,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A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4.80%,74.90%和85.60%,B组转复率为65.20%,81.30%和94.60%.7 d时,两个研究组的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A组窦性心率维持率是70.30%,左心房内径是(38.25±1.30)mm.B组窦性心率维持率是88.20%(P<0.05),左心房内径分别是(36.13±1.26)mm(P<0.05).结论 胺碘酮和美卡素(替米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和对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替米沙坦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及抑制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缬沙坦、辛伐他汀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窦律维持的作用.方法:阵发性房颤患者成功复律73例,随机分A组(胺碘酮+倍他乐克+缬沙坦)23例,B组(胺碘酮+倍他乐克)24例,C组(胺碘酮+倍他乐克+缬沙坦+西之达)26例,治疗随访时间1年,随访终点是心房颤动复发.观察三组复律后6、12个月内窦律维持率,同时观察三组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结果:房颤复律后6个月、12个月窦律维持率,C组高于A组、B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的C-反应蛋白,血脂明显降低.结论: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缬沙坦、辛伐他汀合用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窦律维持作用优于胺碘酮+倍他乐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82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缬沙坦治疗组42例和非洛地平对照组40例,两组均联用胺碘酮,分别观察治疗1年后对窦性心律维持的效果和左房内径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对窦性心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优于对照组(P〈0.05),减小左心房内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后窦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以及缩小左心房内径优于非洛地平加胺碘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胺碘酮转发复持续性房颤(>48h)的疗效。方法 选择7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安慰剂组35例,应用胺碘酮治疗后观察转律情况。结果 治疗组18例1个月内转复窦性心律(51.4%),安慰剂组无1例转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影响转律的因素包括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结论 胺碘酮可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患者,且短期应用副作用少,是目前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有价值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静脉使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9例房颤患者(阵发性29例,持续性10例但病程不超过半年),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52±11)岁。其中冠心病17例,高血压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孤立性房颤2例,心功能Ⅰ-Ⅲ级。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0例)和普罗帕酮组(19例)。胺碘酮组:150 mg稀释于100 mL0.9%氯化钠溶液中,15-20 min内快速静脉滴入,然后500-1000μg/min维持点滴:普罗帕酮组:70 mg稀释于20 mL的5%葡萄糖液中静脉推注,心律转复后立即停药,如无效,30- 60 min后可重复使用。结果胺碘酮组有效率:4 h内转复为窦律2例(10%),24 h内转复为窦律8例(40%),48 h内转复为窦律5例(25%),总转复成功率为75%。普罗帕酮组有效率:4 h内转复为窦律4例(21%),24 h内转复为窦律8例(42%),48 h内转复为窦律4例(21%),总转复成功率为84%。不良反应:胺碘酮组窦缓和房室传导阻滞2例,静脉炎2例;普罗帕酮组窦性停搏1例,低血压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结论胺碘酮对心功能抑制作用较弱,减慢心率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小,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对安全,与口服制剂胺碘酮转复房颤的较高成功率比较,其转复成功率相对较低,另外静脉应用胺碘酮较易出现静脉炎。比较而言,静脉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成功率相对高些,但对心脏抑制作用相对较强,易出现窦性停搏、房室阻滞、低血压等,因此对心衰患者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单纯口服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治疗组,34例),疗效观察12个月。结果共66例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1、3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12个月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6、12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对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将65例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试验组(33例)。对照组予胺碘酮,试验组予胺碘酮+缬沙坦。入选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即为试验起始时间,试验终点为转复后12个月。终点事件:症状或无症状房颤首次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左心房内径。结果:有63例完成试验,其中对照组31例,试验组32例,试验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8.1%与51.6%,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左心房内径(LAD)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对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82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胺碘酮对照组(42例)和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40例),观察患者治疗6个月和1年房颤复律维持情况,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结果胺碘酮组房颤治疗6个月和1年时转复维持有效率分别为90.47%和71.42%;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转复维持有效率为92.50%和87.5%,1年时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治疗1年时患者左房内径分别为(37.5±1.7)mm和(34.8±1.9)mm(P&lt;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后窦性心率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且副作用小,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血管紧张素,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在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87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试验组给予胺碘酮+替米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房颤复发情况和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随访1年后试验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为82.9%(34/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左房内径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5.
背景:尽管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加强房颤经直流电复律(DCC)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但尚没有相关比较试验。本研究的目的是:①确定患者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如果服用胺碘酮或索他洛尔是否更可能维持窦性心律超过6个月。如果是这样,进一步确定是否有一种药物优于另一种药物。②确定服用胺碘酮或索他洛尔是否更利于DCC前6周内化学复律。③确定是否在服用药物的情况下DCC更容易成功。方法:应用胺碘酮(n=27)、索他洛尔(n=36)或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n=31)的前瞻性、非盲法、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胺碘酮组(A组)7例患者发生化学复律,索他洛尔组(S组)也有7例患者发生化学复律,而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组(N组)未出现1例化学复律。S组的33例患者(92%)、A组22例患者(81%)及N组23例患者(74%)心脏复律后为窦性心律。最初的患者组中,A组中17例患者(63%)在6个月随访时仍保持窦性心律,而S组为14例(39%),N组5例(16%)[A组vsN组,P〈0.0002,P〈0.0006^B(Bonferroni校正后);A组vsS组,P=0.05,P=0.15。;S组vsSN组,P=0.03,P=0.09^B]。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胺碘酮在房颤(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与左心房内径(LA)的相关性。方法 75例慢性Af患者,经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或药物复律后,用胺碘酮200-300mg/d维持治疗,根据左房内径分成三组。A组:LA31-35mm32例;B组:LA36-40mm25例;C组:LA≥41mm18例。观察1年,终点为Af复发。结果窦性心律维持率,A组为81.2%;B组为60.0%(与A组比P〈0.01);C组为38.8%(与A组比P〈0.01)。结论临床可根据左心房大小预测房颤复发的危险性大小,从而指导房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螺内酯联用胺碘酮在阵发性房颤(Af)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观察组在服胺碘酮的基础上给予螺内酯,观察复律前及第12个月左心房功能变化和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对照组心房颤动复发21例(42%),观察组复发9例(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律后12个月超声心动图测得LAD、LAEDV、LAESV较前减少(P〈0.05),而对照组LAD、LAEDV、LAESV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螺内酯联用胺碘酮在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有效,而且能改善左房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西地兰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转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房颤发作48h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46例和西地兰治疗组44例,观察治疗8h后房颤复律情况。结果 胺碘酮组复律成功35例(76.1%),平均复律时间6.5h;西地兰组复律成功17例(38.6%),平均复律时间7.5h。胺碘酮组成功率高于西地兰组(P〈0.01),且复律时间比西地兰组短(P〈0.01)。结论 胺碘酮静脉注射在阵发性房颤转复治疗中的疗效优于西地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复律后复发的效果及对左心房内径的影响。方法: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在常规抗凝及口服胺碘酮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厄贝沙坦组30例和氨氯地平组30例。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降压疗效、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房内径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厄贝沙坦组房颤复发14例,占46.7%,氨氯地平组22例,占73.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房颤转复12个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有效降低血压,并可逆转左房扩大,对房颤复律后复发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普罗帕酮(心律平)与索他洛尔转复持续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2例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普罗帕酮组(26例)普罗帕酮600-800mg/d顿服,若未转复第2天、第3天重复应用1-2次.最大累积量2400mg;索他洛尔组(26例)索他洛尔160-240mg/d(80mg,Bid),若未转复第2天可加量至120mg,Bid.结果转复率:普罗帕酮组76.92%(20/26),索他洛尔组46.15%(12/26),2组转复率比较X^2=5.2,P〈0.05,普罗帕酮组口服高于索他洛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普罗帕酮与索他洛尔对比对持续性房颤短期转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