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估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晚期肿瘤患者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3例晚期消化道肿瘤并发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PTCD组(n=52)和PTCD联合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组(PTCD+胆道支架组,n=6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7天、30天肝功能变化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术后门诊随访3个月。结果 两组术后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与PTCD组比较,PTCD+胆道支架组术后第3天DBIL、TBIL、ALB显著下降,术后第7天DBIL、TBIL、AST显著下降,术后第30天DBIL、TBIL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有并发症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良好的操作技术和严格把握内支架指征的情况下,PTCD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可行,可有效促进肿瘤患者肝功能恢复,为肿瘤诊治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联合介入手术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老年MOJ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研究组实施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联合介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32%高于对照组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18.06±2.53)ng/L、NF-κB(12.16±2.06)pg/ml、CRP(6.46±1.68)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53±3.32)ng/L、(22.99±2.83)pg/ml、(9.63±1.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总胆红素(55.46±17.74)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29.92±8.16)μ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性黄疸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方法及治疗效果,如何提高穿刺置管技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对4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彩超引导经皮穿刺引流术。结果 46例PTCD基本引导成功,成功率达97%,黄疸逐渐消退,全身症状改善。结论 PTCD是一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穿刺方法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可移动性操作,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明显,能很快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改善梗黄,缓解症状显著,值得各级医院,特别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263例患者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技术要点.结果 33例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囊造瘘术均1次置管成功(技术成功率100%),230例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210例均1次置管成功(技术成功率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e drainage,UG-PTCD )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梗阻性黄疽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UG-PTCD治疗,术后记录其穿刺结果及并发症,对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者有39例一次穿刺成功,余2例二次穿刺后成功;36次于右肝内胆管穿刺成功,7次于左肝内胆管穿刺成功。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胆管出血,1例患者发生败血症。结论UG—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效果较好,一次穿刺成功概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选择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时的有效护理配合,以便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分组对照方法研究,调查时间为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选择其中的7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分组,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患者38例。对于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为患者选择采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加以治疗,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配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本研究7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成功引流,对于两组患者在引流过程当中的不良事故进行评价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导管阻塞、术后脱管和穿刺不成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选择采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治疗时,在围手术期内为患者配合优质护理服务加以干预,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穿刺的成功率,而且能够降低在引流过程当中不良事故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技术应用及临床价值,旨在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患胆道结石、胆囊癌、胆管癌、肝转移癌引起的阻塞性黄疸137例患者在彩超引导下行PTCD,置管147根,合适胆管选择左肝高于右肝。结果1次穿刺成功率98.58%,2次成功率100%。引流管放置时间3~186d,发生并发症6例,占4.4%。结论彩超引导下PTCD是目前最为简便、安全、实用的胆道减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操作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对7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治疗,选择左肝内胆管外下支进针62例,选择右肝内胆管进针9例。并观察PTCD术前与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71例中68例1次穿刺成功,2例2次穿刺成功,1例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99%(70/7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PTCD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35例TBI(血清总胆红素)下降>50%,15例TBI<40μmol/L。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明显改善肝功能,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在恶性阻塞性黄疸疾病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阻塞性黄疸疾病的患者31例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结果通过临床治疗,30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均成功,然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因对比剂过敏终止手术。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微创、靶向精确,并可有效缓解症状,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疾病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志春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231-232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联合无水乙醇治疗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科入住的80例肝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联合无水乙醇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愈40例,显效26例,有效14例,有效率为100%;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为(70.4±14.5)分,治疗后为(35.5±9.0)分,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联合无水乙醇治疗肝囊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降黄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PTBD,术后均跟踪随访,比较术前、术后1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差异,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 KPS)评分、术前胆管扩张程度、术前肝功能、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术前胆管感染、Bismush分型、术后并发症、梗阻部位、单双侧引流方式等可能影响降黄效果的因素资料,进行术后1周总胆红素与不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治疗后1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降黄效果显著87例(71.31%),降黄效果欠佳35例(28.69%),平均生存期为(11.60±2.15)个月。②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KPS评分、肝功能、总胆红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是影响降黄效果的主要因素(P<0.05,P<0.01)。结论 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效果确切,术前改善体能、积极保肝治疗、早期行PTBD及术后预防感染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治疗对肝门胆管癌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门胆管癌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在手术之前予减黄治疗,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比较观察组减黄治疗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总胆红素、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的变化;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血浆输注量、红细胞输注量、住院时间)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5年,比较两组1、3、5年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减黄治疗后肝功能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减黄治疗前(P<0.05,P<0.01);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输注量、红细胞输注量及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生存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5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门胆管癌患者进行术前减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及机体状态,提高近期生存率。对某些术前胆红素水平较高或者身体状况较差者予综合评估后,可考虑进行术前减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PTC胆道活检途径 ,获取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性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19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 ,在行PTCD(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 )减黄术中 ,进行PTC胆道活检 ,然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9例患者中有 18例获得组织病理学结果 ,13例为胆管腺癌 ,1例为肝细胞癌 ,2例为胰腺癌 ,2例为转移瘤 ,1例结果为阴性 ,阳性结果率为 94 74%。结论 PTC胆道活检是一种准确可靠的获取病理组织学检查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管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5年以来胆管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对患者术后并发症不进行护理干预作为对照组44例,另一组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45例,分别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结果在所有患者术后并发症临床表现方面,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18/44,6/45)、感染(13/44,4/45)、腹腔内出血(7/44,1/45)、胆漏(8/44,1/45)和休克(7/44,1/45)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胆管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患者行有效的并发症护理干预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在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后中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以往在某院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用术患者40例,应用统计学描述和统计推断分析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结果:采用术前术后对患者的主要肝功能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ALT、AST、ALP相比术前均显著降低(t=22.38,30.02,20.86;P0.01);术后TBIL、DBIL亦显著降低(t=17.89,8.71,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不仅安全并且有效,其术后并发症也明显较低,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通探头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BD)在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导致操作失败的原因。方法:梗阻性黄疸患者121例,全部行PTBD,并观察血清总胆红素的变化及治疗情况。结果:成功穿刺置管119例(包括双侧穿刺置管单侧成功病例),穿刺置管144例次,129例次1次成功,PTBD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89.5%(129/144)。术后1周黄疸明显减退率为80.7%,2周减退率为95.8%,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PTBD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在梗阻性黄疸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操作时如能对常见置管失败原因加以预防,会进一步提高PTBD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行胆肠吻合时,加用胰肠吻合对晚期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995.4~1999.5为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行胆肠引流的同时加用胰肠引流术的治疗情况。结果 8例病人加用胰肠引流术取得较好的疗效,平均生存11个月,较单纯胆肠引流的病人生存期有所延长。结论 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加行胰肠内引流术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在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1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结果PTCD术1次成功18例,2次成功1例,总成功率100%,未出现出血、胆漏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茵栀黄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O13年1-6月收治的5O 例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儿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茵栀黄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血清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 O5),但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O. O5);治疗前后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O. O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结论茵栀黄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清泻法对梗阻性黄疸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大鼠分成四组:结扎胆总管三组,即模型清泻法组、模型西药组、模型对照组;空白组仅游离牵拉胆总管即可,不结扎。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a)、肝功能(ALT)水平。结果模型清泻法组大鼠经清泻法自拟汤治疗后,一般情况较模型对照组有一定改善,日均饮水量有明显提高(P<0.05),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对TNF-a指标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其它疗效指标与西药组相比疗效相近(P>0.05)。结论中医清泻法治疗梗阻性黄疸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