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偏瘫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产生肌肉痉挛的各种生理生化机制进行探讨,通过对比和分析,最后给出治疗方法。结果:抗痉挛的运动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利用良好的肢体位置的摆放来防止痉挛的出现和对抗痉挛的加重,持续牵张训练,牵张痉挛的肌肉以缓解痉挛,而根据康复联合反映理论推论得出,可以利用联合反应治疗痉挛,在脑损伤的早期。特别是软瘫期,可以利用常见类型的健侧主动活动来诱发患侧肢体的活动,增加肌张力,从而可增强肌力和缩短软瘫期,根据临床经验,软瘫期越短,肢体功能越容易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采用温针配合中药熏洗疗法;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普通针刺法。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39%;对照组总有效率84.72%,结论:治疗组对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确切,早期介入效果更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早期应用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减少偏瘫肢体痉挛发生率。方法:将200例急性发病的发生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均按脑卒中治疗方案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病情稳定的72 h后,在常规治疗基础给予口服中药及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给予康复训练,疗程为一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者的痉挛程度,FMA评估法Fugl-Meyer Assessmen 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BIBaythel Index 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均在治疗两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组发生痉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MA评分、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能减少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率对提高肢体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风后的偏瘫痉挛针药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中风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两组病人按标准分别进行针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30d,即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MAS评分结果显示针药组改善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CSI指数比较,针药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组采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进行基本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疗程结束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的Ashworth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NFD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做比较,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FMA评分、Ashworth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NFD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上各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9.
李翔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4):87-90
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现象是中风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近年针刺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体针治疗1·1按痉挛优势劣势侧选穴位针刺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理论,Brunnstrom提出了偏瘫六阶段恢复过程,依肢体痉挛异常运动模式,分出痉挛优势肌和痉挛拮抗肌,按照抑制痉挛肌原则选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1·1痉挛拮抗肌取穴肖淑杰等[1]采用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Ashworth评分.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痉挛Ashworth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的痉挛评分较对照组更有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采用中药湿热敷加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其肢体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报》2019,(5):1093-1096
目的:探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脑中风患者82例,随机对照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以传统针刺治疗,研究组41例予以椎针通督循经疗法治疗。评价并记录两组肢体痉挛程度评分、生存质量、炎症指标、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3.17%,研究组有效率92.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痉挛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肢体痉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降低,且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综合康复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针刺,采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能够改善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脑中风患者82例,随机对照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以传统针刺治疗,研究组41例予以椎针通督循经疗法治疗。评价并记录两组肢体痉挛程度评分、生存质量、炎症指标、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3.17%,研究组有效率92.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痉挛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肢体痉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β水平降低,且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综合康复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针刺,采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能够改善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痉挛是个体随意功能的减弱或丧失,其表现为肌张力升高,肌肉僵硬,抽搐性痉挛等,是神经康复领域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严重的痉挛会造成患者运动障碍,日常生活不便和护理困难。对影响肢体偏瘫痉挛因素的研究是康复工作中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尚未有公认的定论。本文结合近几年来痉挛性瘫痪状态的临床及科研研究,主要对痉挛的发病机制,及其发病部位、病变部位大小、温度、心理对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的影响以及偏瘫患者肢体痉挛治疗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患者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综合征,表现为肌力减退、肢体痉挛以及主动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损伤。如不及时有效缓解,可导致肌肉挛缩和关节变形。因此,偏瘫肢体痉挛的治疗对脑卒中康复非常重要。笔者采用浮针、缪刺、康复手法联合治疗脑卒中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取良姿位摆放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针灸、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加上良姿位摆放,护理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张力评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中0级、2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采取良姿位摆放,可明显控制患者瘫痪肢体肌张力的增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火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NMES疗法,对照组采用NMES疗法。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基础治疗。所有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评价指标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结果:两组治疗后CSI、FMA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NMES疗法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疗法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 从晋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痉挛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中选取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45例实施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和45例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手指点穴治疗的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痉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抗肢体痉挛康复护理三步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筛查,经符合纳入标准的先入院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后入院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告知患者及家属取得同意后将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服组惠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充分评估病情后制定个性化妁康复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于入院后2-14天内辅助开展抗肢体痉挛三步法的康复护理。在康复护理15天给予2组患者进行评定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护理随访,并分别在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2组患者对比显示:Fugl-Meyer上肢评分观察组入院时为(9.54±10.27)分,15天评分为(29.78±16.53)分,对照组入院时为(9.43±10.28)分,15天评分为(22.12±17.53)分;下肢评分观察组入院时(9.02±4.34)分,15天评分为(23.67±9.45)分,对照组入院时为(9.13±5.03)分,15天评分为(19.23±10.62)分;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入院时为(27.72±10.56)分,3个月为(56.59±18.32)分,6个月后(73.98±18.39)分.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入院时为(2&02±10.97)分,3个月为(43.99±20.52)分,6个月后(65.34±15.76)分。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抗肢体痉挛康复护理三步法,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减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护理随访显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升。 相似文献
19.
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降低了死亡率,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有80%的病人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直接影响着患的生存质量,是偏瘫康复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后遗症的主要表现之一,常发生于软瘫期后,以肌张力异常增高、产生痉挛,出现异常运动模式为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电温针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脑卒中偏瘫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电针加温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Fugl-Meyer、Barthel指数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电温针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并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