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ADHD儿童行为与教育子女方式问题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的特点及其与ADHD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选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分别对30例ADHD及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ADHD儿童的父母在PLOC量表中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LOC的某些因素与ADHD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关系.结论:ADHD儿童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可能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
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孤独感(loneliness)是指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的情绪状态,是由于社会交往不足或人际关系缺陷而导致的一种心态。在孤独状态下往往缺乏自信,自我评价降低,进而引发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等。孤独感这种不良情绪会对儿童产生即时的和长期的负面影响。父母教养方式(Parental rearing style)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它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了消除和减少孤独感引起的消极影响,帮助儿童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进行相关研究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父母饮食素养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以及儿童饮食行为和父母陪伴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在青岛、大连、沈阳选取750名3~6岁儿童的父母,采用营养知识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卷、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测量父母饮食素养、儿童饮食行为和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用SPSS PROCESS程序考察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结果:父母饮食素养得分与SDQ儿童情绪问题得分(β=-0.11,P<0.01)、品行问题得分(β=-0.15,P<0.001)、亲社会行为得分(β=-0.11,P<0.001)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β=-0.09,P<0.05)均负向关联。儿童饮食行为在父母饮食素养与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β=-0.04、-0.03、0.02、-0.03,均P<0.05),父母陪伴对儿童饮食行为与儿童情绪问题的关系起调节作用(β=-0.17,P<0.05)。结论:父母饮食素养可能既能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有直接关联,也可以通过儿童饮食行为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有间接关联。父母陪伴在儿童饮食行为和儿童情绪问题的关系中起...  相似文献   

4.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具有密切双向联系.父母教养方式既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也能引发儿童行为问题.反之,儿童的正常行为对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强化作用,儿童的问题行为也能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此外,某种教养方式也许会使儿童免予产生外向性行为问题,但同时可能会使其产生内向性行为问题.特定教养方式与内、外向行为问题之...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身患癌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冲击 ,可使患者产生许多不利于治疗和康复的负性情绪和消极应付方式 ,因而影响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生存期和生命质量。本文对 6 5例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及应付方式与非癌性疾病患者进行比较 ,以期为乳腺癌的治疗和心理干预积累一些资料。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选自我院肝胆乳腺外科 2 0 0 0年 1月至 12月住院患者 ,乳腺癌组 6 5人 (均由组织病理证实 )。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 2 9~ 5 8岁 ,平均 4 1.5岁。病程最短 2 0天 ,最长 10个月 ,平均 2 .5个月。文化程度 :大学 2 8人 ,高中 2 4人 ,初中 9人 ,小学 4…  相似文献   

6.
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抽取 8~ 17岁小学至高中学生共84 2人 ,使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PSQ)”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多动 -冲动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得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 ,而“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均具显著性 (P <0 .0 1)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有影响。结论 :多动冲动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存在不良教养方式 ,可能是造成孩子多动冲动行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调查53例有查无实据躯体症状儿童的儿童情绪障碍情况,并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研究组和对照组儿童的抑郁症状与焦虑症状。发现研究组有60.4%的患儿有儿童情绪障碍,患病率远高于对照组,主要为儿童抑郁症与儿童焦虑症;研究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儿童情绪障碍在有查无实据躯体症状的儿童中相当常见,临床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PD)儿童发病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56例BPD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者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BPD的影响。结果:BPD组FES量表中亲密度(F=4.098,P0.05)、情感表达(F=3.245,P0.05)及娱乐性(F=3.090,P0.05)分值与EMBU量表中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分值(M1)(F=27.891,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FES量表中矛盾性(F=6.871,P0.01)、控制性(F=3.765,P0.05)分值及EMBU量表中父亲惩罚、严厉(F2)(F=6.754,P0.01)、母亲惩罚、严厉(M4)(F=4.762,P0.05)、父亲拒绝、否认(F5)(F=5.432,P0.01)、母亲拒绝、否认(M3)(F=6.760,P0.01)、母亲过分干涉和保护(M2)(F=7.012,P0.01)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亲密度、矛盾性、控制性、M1是儿童BPD影响因素,其中亲密度(β=-0.608,P0.01)、M1(β=-0.771,P0.01)是保护性因素,矛盾性(β=0.509,P0.05)、控制性(β=0.617,P0.01)是危险因素。结论:家庭成员的亲密度、矛盾性、控制性及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是儿童BP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气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气质是儿童先天的素质 ,是个性心理特点之一 ,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气质特点与生物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有关研究涉及遗传、生理、性别、孕期和围产期、父母个性等因素。气质还是人格的一部分 ,父母养育方式对人格的影响国内外均有研究[1- 3] 。但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气质关系的研究尚少 ,仅见Bezira ganian等报道[4 ] :母亲对儿子的惩罚和控制 ,父女亲密度低 ,则儿童易发展成难养气质 ,而在父子和母女亲密度高的家庭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通过本研究探讨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气质的关系 ,为早…  相似文献   

10.
儿童情绪障碍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情绪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1]。现将我院1992-1994年住院诊断为此重情绪障碍56例,用CCMD—2[2]再诊断,其中符合诊断标准、资料较完整的48例,作如下分析。1临床资料1.1年龄与性别年龄最小5岁,最大14岁,平均11.13士人56岁;男36例,女iZ例。1.2发病诱因及起病形式有明显诱因的29例(60.42%),其中挨打起病的23例。受惊吓起病的3例.“L呼吸道感染’没病的2例,注射青霉素发病的1例;无明显原因发病的19例(3958%)。急性起病的立O例(33.33%),亚急性起病的2例(仁17%),缓慢起病的…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行为特征与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行为特征与情绪问题的相关性,为冠心病患者的心理下预提供依据。方法:对81例冠心病患者和5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A型行为问卷和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问卷调查。结果:冠心病患者A型行为和焦虑情绪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型行为与焦虑情绪呈显著的正相关(r=0.269,P=0.001),而与抑郁情绪无显著相关(r=0.095.P=0.399)。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行为特征与焦虑情绪有明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医学生情绪障碍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 SDS、SAS和自编《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表》。对某一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进行情绪障碍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医学生中抑郁、焦虑发生率较高 ,且随年级升高而增大 ,在抑郁的学生中学习压力大、自尊心伤害、校方不理解 ,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大 ,并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 ,自尊心伤害与校方不理解之间、朋友少与经济拮据之间明显相关。提示医学生的情绪障碍受学习压力大、自尊心伤害、校方不理解等因素影响 ,医学院校应更多地开展心理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13.
魏丽聪 《医学信息》2018,(5):180-181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心境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精神2015年2月~2017年1月接收的90例心境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在抗抑郁治疗的同时辅助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又强化心理护理干预,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BPRS、ADLS评分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BPRS评分(25.35±5.26)分、ADLS评分(15.95±2.43)分均优于对照组的BPRS评分(31.41±5.42)分、ADLS评分(20.23±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复发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境障碍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同时辅助于心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疾病的发作,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Bipolar disorders often remain unrecogn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may be a consequence of imprecise recall of manic symptoms earlier in life. This study will therefore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the widely-used 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 (MDQ) in detecting a (hypo)manic episode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recall bias.

Methods

As an indication of impairments in recalling manic symptoms, we examined the long-term reliability of the MDQ after two years of follow-up in a sample of 2087 persons. Then, the validity of the MDQ was tested against the gold standard of a CIDI-based DSM-IV (hypo)manic episode. Its performance was compared for detecting a lifetime episode (at T1) versus a recent episode in the past two years (at T2).

Results

The long-term reliability of the MDQ was limited as the correct recall of individual items ranged from 44.6% to 68.8% after two years. The overall validity of the MDQ in detecting a lifetime (hypo)manic episode was limited and no adequate cut-off point with acceptabl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could be identified. However, the MDQ accurately detected a recent episode with a sensitivity of 0.83 and a specificity of 0.82 for the standard and optimal cut-off point of ≥7. Taking into account two additional MDQ questions on clustering in time and severity of problems decreased its validity.

Limitations

Patients with a primary, clinical dia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 were excluded.

Conclusions

The MDQ accurately detected recent (hypo)manic episodes, but imprecise recall may result in a limited performance for episodes earlier in life.  相似文献   

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临床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方法:将符合DSM—Ⅳ ADHD诊断标准的男童70例分为注意障碍为主型(PI)44例,以多动/冲动为主型(HI)6例、混合型(CT)20例,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比较各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ADHD组行为问题发生率(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12.70%),P〈0.01;ADHD各亚型行为问题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混合型最高;ADHD亚型与对照组CBCL因子分的4组间比较显示分裂性、强迫性、体诉、多动、攻击性、违纪因子及CBCL总分存在统计学差异;分裂性因子PI〉HI,攻击性因子CT,HI〉PI,违纪因子HI〉PI,CT。结论:ADHD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正常儿童,其中混合型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ADHD临床亚型行为问题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与行为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与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问卷评定65例ADHD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行为问题。结果:87.7%的ADHD儿童伴有感觉统合失调,ADHD儿童多伴有品行障碍等行为问题;且不同程度感觉统合失调的ADHD儿童的心身问题和焦虑问题有统计学差异(P<0.01),ADHD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与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结论:ADHD儿童多伴有感觉统合失调,且其感觉统合能力与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焦虑性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特点。方法:对湖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全部研究对象进行DSM-IV临床诊断,最后选出单纯儿童焦虑性障碍组(n1=110人)、正常对照组(n2=113人),入组儿童由父母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其本人(三年级及其以上学生)填写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CS)。结果:①焦虑障碍组的行为问题总分高于对照组,除性问题外其余各因子得分焦虑障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②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焦虑障碍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焦虑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其行为问题比较多,自我评价低。  相似文献   

18.
沈阳市716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沈阳市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自拟家庭情况调查问卷对716名儿童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沈阳市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8.81%,高于其他地区,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儿童行为问题受多种因素等影响,本市儿童中环境因素影响更明显.结论 必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其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5,自引:7,他引:38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各因子与其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PHCSS)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中学生自我概念行为问题,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学生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与其社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向、外向行为问题及行为问题分基基本上呈显著负相关,而且不同自我概念组的中学生在行为问题量表上得分有显著差异。结论:自我概念水平不同及其  相似文献   

20.
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29名4~6年级小学生(男生175名。女生154名)进行调查。以SCARED筛查阳性(SCARED总分≥23分)的学生为焦虑组,其余为非焦虑组。结果:在329名小学生中。SCARED筛查阳性的有59例。占总人数的17.9%,其中男23人,女36人;焦虑组双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非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两组间尤显著性差异(P〉0.05):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均与焦虑症状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同归分析显示.“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三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是儿童焦虑情绪的预测因素。结论:在儿童中焦虑情绪存在较普遍,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其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