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Fe3O4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磁学特性,SiO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有望成为靶向治疗的载体。目的: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生物相容性的Fe3O4@SiO2纳米粒子。方法:首先,以FeCl3?6H2O、FeCl2?4H2O、油酸、氨水等为原料,采用一壶化学共沉淀法合成油酸修饰的疏水性Fe3O4纳米粒子。随后,将油酸包裹的Fe3O4纳米粒子分散于环己烷中,然后将Triton-X100、正己醇及水在搅拌条件下加入到上述溶液,形成稳定的反相微乳液;在反相微乳液中,以氨水为催化剂,使正硅酸四乙酯水解、缩合,从而获得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显示:采用一壶化学沉淀法合成的Fe3O4具有尖晶石结构,平均粒径约为3.5nm;微乳液法能将SiO2成功包覆于Fe3O4表面,形成平均粒径为40nm的均一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②磁性能分析显示:Fe3O4纳米粒子包裹后饱和磁化强度下降,但包裹前后矫顽力趋于零,均显示超顺磁性。③MTT结果显示纳米粒子与人脐静脉细胞融合细胞(EA.hy926)共培养24h时Fe3O4@SiO2组吸光度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培养48,72h,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的Fe3O4@SiO2纳米粒子是一种优良的生物材料,其具有稳定、易分散及超顺磁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Fe3O4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磁学特性,SiO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有望成为靶向治疗的载体。目的: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生物相容性的Fe3O4@SiO2纳米粒子。方法:首先,以FeCl3?6H2O、FeCl2?4H2O、油酸、氨水等为原料,采用一壶化学共沉淀法合成油酸修饰的疏水性Fe3O4纳米粒子。随后,将油酸包裹的Fe3O4纳米粒子分散于环己烷中,然后将Triton-X100、正己醇及水在搅拌条件下加入到上述溶液,形成稳定的反相微乳液;在反相微乳液中,以氨水为催化剂,使正硅酸四乙酯水解、缩合,从而获得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显示:采用一壶化学沉淀法合成的Fe3O4具有尖晶石结构,平均粒径约为3.5nm;微乳液法能将SiO2成功包覆于Fe3O4表面,形成平均粒径为40nm的均一Fe3O4@SiO2复合纳米粒子。②磁性能分析显示:Fe3O4纳米粒子包裹后饱和磁化强度下降,但包裹前后矫顽力趋于零,均显示超顺磁性。③MTT结果显示纳米粒子与人脐静脉细胞融合细胞(EA.hy926)共培养24h时Fe3O4@SiO2组吸光度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培养48,72h,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的Fe3O4@SiO2纳米粒子是一种优良的生物材料,其具有稳定、易分散及超顺磁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3.
三氧化二铁纳米磁流体对小鼠心肺组织的氧化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于三氧化二铁纳米微粒氧化毒性研究尚显不足,尤其对心肺组织的损伤作用还未见相关报道,给磁流体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带来一定限制。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铁纳米磁流体对小鼠心肺组织的氧化损伤毒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5在兰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及相关实验室完成。
材料:雄性二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10只/组。以L-谷氨酸作为表面活性剂的三氧化二铁水基纳米磁流体由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协助制备,三氧化二铁纳米微粒粒径20~50nm,磁流体呈棕红色悬浮液,pH值5.2,室温静置48h容器底未见明显沉淀。
方法:3组均采用尾静脉注射方式,低剂量组给予5mg/kg三氧化二铁纳米磁流体,高剂量组给予20mg/kg三氧化二铁纳米磁流体,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20d。染毒结束后,各组小鼠均眼眶取血0.5~1.0mL,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含量。取右肺称重(湿重),后置于60℃烘干至恒重(干重),以湿重/干重比值判断肺组织损伤水肿程度。取肺、心脏制备组织匀浆,测定过氧化物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主要观察指标: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及肺组织损伤水肿情况。肺、心脏组织氧化损伤指标的变化。
结果:3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肺湿重/干重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9.161~39.312,t=-9、929~10、622,P均〈0.01),两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5.987,t=0.977,P〉0.05)。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的肺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升高(P〈0.01),且呈剂量-效应关系(P〈0.01)。心肌氧化损伤的酶学指标低剂量组均无明显变化,但高剂量组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升高(P〈0.05)。
结论:三氧化二铁纳米磁流体可在机体肺组织内产生大量自由基造成较为严重的肺部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对心脏的氧化损伤比较轻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综合氧化法与钒酸氧化法测定血清中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性能。[方法]通过测定精密度、准确性及各种于扰物等的影响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二法的精密度接近,均符合临床要求。准确度用罗氏高低值质控血清做测定依据,平均中靶率综合法与钒酸法分别为总胆是87.6%和81.5%,直胆是86.9%与82.9%。综合氧化法稍优。二法的线性范围综合法明显领先;二法对溶血与脂血的干扰,综合法总胆在Hb〉7.4g/L时开始有干扰,而钒酸法1.9g,/L时就发生干扰.但二者的相关性良好。Y(综)=0.9127X(钒)-3.3999R^2=0.9901。[结论]二法在临床应用中均能达到各项指标,但综合氧化法呈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超顺磁性纳米颗粒治疗肿瘤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纳米颗粒在肿瘤热疗、基因载体研究、靶向药物治疗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纳米颗粒载药系统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又一突破口.目的:对超顺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领域特别是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及其机制进行概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0-01/2009-10),以"Superparamagnetic,Nanoparticles,Targeting"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2005-01/2009-10),万方数据库(2005-01/2009-10),以"磁性、纳米颗粒、靶向"为检索词.结果与结论:共收集123篇关于磁性纳米颗粒靶向作用的文献,中文24篇,英文108篇.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超顺磁性纳米颗粒是指具有磁响应性的纳米级粒子,其直径一般小于30 nm,当磁性纳米粒子的粒径小于其超顺磁性临界尺寸时,粒子进入超磁性状态.超顺磁性纳米颗粒除了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炎症肿瘤相关部位外,还可被广泛存在于肝脏、脾脏、淋巴结的网状细胞-内皮吞噬系统(reticulo-eneothelial system,RES)的细胞所识别.研究发现经过表面修饰的载药纳米颗粒,可跨血脑屏障转运,其机制可能与血脑屏障的连接结构--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通过低密度脂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有关.目前合成生物相容性磁性纳米颗粒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常用的合成生物相容Fe3O4磁性纳米颗粒的方法为共沉淀法.超顺磁性纳米颗粒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具有靶向性,且四氧化三铁的晶体对细胞无毒,其作为基因载体及药物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对于外置磁场,如何全面的避开内皮吞噬系统的吞噬,防止治疗过程中药物性血栓的生成等尚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纳米紫杉醇磁流体热化疗对肺癌A549细胞的作用及对小鼠A549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纳米紫杉醇磁流体热化疗治疗肺癌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配制纳米紫杉醇磁流体;体外培养肺癌A549细胞,并分为对照组、磁流体热疗组、化疗组及磁热化疗组,观察经过分组处理后的人肺癌A549细胞的光密度值、杀伤率、生长曲线、细胞形态变化、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建立人肺癌A549裸鼠移植瘤模型,将实验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磁流体热疗组、化疗组以及磁热化疗组,观察四组治疗后肿瘤体积和质量的变化、各组瘤体的病理表现。结果 细胞试验中,随着紫杉醇浓度的增加,磁流体热疗温度恒定,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逐渐增强,其抑制作用更明显,活细胞数的光密度值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P<0.05);免疫组化得出磁流体热疗组及磁热化疗组中细胞周期停滞于S期。动物试验中,磁流体热疗组、化疗组及磁热化疗组小鼠肿瘤质量和体积均受到抑制,其中磁热化疗组肿瘤生长抑制最明显(P<0.05);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到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出现坏死样改变。结论 纳米紫杉醇磁热化疗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且较单用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生素B_6修饰对四氧化三铁纳米酶(IONzymes)活性的影响以及对口腔变异链球菌(S. mutans)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溶剂热法合成IONzymes并进行维生素B_6修饰,观察经维生素B_6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酶(VB_6-IONzymes)形貌的电镜表征,分析其催化活性的改变。结果与未经修饰的IONzymes相比,VB_6-IONzymes体积大幅减小,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强。VB_6-IONzymes具有显著的抗口腔S. mutans的作用(P 0. 001),且能显著促进1%过氧化氢(H_2O_2)对S. mutans形成生物膜的抑制作用(P 0. 001)。讨论维生素B_6修饰不仅可以提高IONzymes的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还在抗口腔龋齿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测定血清胆红素的方法是重氮试剂法。该法的主要缺点是试剂不稳定和反应不稳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改进方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出现化学氧化法。1998年该法试剂盒进入中国。它的主要优点是试剂稳定,反应稳定和较少受共存物的干扰,很快受到欢迎,市场扩展很快。不久国产化学氧化法试剂也纷纷面市。在近4—5年的实际应用中,化学氧化法的总胆红素测定试剂准确性较好,而测直接胆红素(以下间称直胆)试剂问题较多。存在着严重的互不一致的现象。我院从2000年起用化学氧化法试剂代替OLYMPUS原装重氮试剂,近二年来的实践感觉良好,特作报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载pAFP-TK基因PEG-PEI Fe3O4纳米磁流体并探讨其相关特性.方法: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各PEG-PEI Fe3O4纳米磁流体,将pAFP-TK自杀基因表达质粒包裹,形成载TK基因的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结果:粒径分析仪及原子力显微镜检测载TK基因PEG-PEI Fe3O4纳米磁流体平均粒径202.6 nm,分布均匀,无黏附团聚.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EG-PEI Fe3O4纳米磁流体与DNA比例达10:1时,结合率最高,达93.56%.PEG-PEI Fe3O4纳米磁流体中的DNA在37℃、DNasel及血清存在下消化数小时后,仍然保持结构的完整.结论:载pAFP-TK基因表达质粒的PEG-PEI Fe3O4纳米磁流体与DNA有较高的结合率,可以有效地保护质粒DNA等特性. 相似文献
10.
生物相容性水基磁流体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学术背景:磁流体是一种既有固体强磁性又有液体流动性的新型功能材料,尤其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水基磁流体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的:探讨水基磁流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为水基磁流体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有关文献,检索词为"磁流体、化学共沉淀、磁共振、肿瘤热疗",限定文章语言分别为英语和中文.共检索到350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80篇,英文文献70篇,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①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②对同一领域的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献.最后30篇被选用.文献评价:选用30篇文献,其中8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综合:水基磁流体一般由纳米磁性微粒、稳定剂以及分散介质组成.水基磁流体的制备方法有机械粉碎法、热分散法、化学共沉淀法、真空蒸镀法、等离子体CVD法、气相液相反应法等.水基磁流体广泛应用于磁靶向给药、肿瘤热疗、基因治疗以及肿瘤早期诊断等方面.结论:水基磁流体制备方法简单,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Rastogi S Kulshreshtha DK Rawat AK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 eCAM》2006,3(2):217-222
Streblus asper Lour is a small tree found in tropical countries, such as India, Sri Lank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 Various parts of this plant are used in Ayurveda and other folk medic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ailments such as filariasis, leprosy, toothache, diarrhea, dysentery and cancer. Research carried out using different in vitro and in vivo techniques of biological evaluation support most of these claims. 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botany, chemistry, traditional uses and pharmacology of this medicinal plant. 相似文献
13.
Moghaddam FM Farimani MM Salahvarzi S Amin G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 eCAM》2007,4(1):95-98
Four compounds beta-sitosterol, beta-sitosterol-3-O-beta-d-glucopyranoside, ursolic acid and 4',5,6-trihydroxy-3', 7-dimethoxyflavone were characterized from the dichloromethane extract of the aerial parts of Satureja khuzistanica (Lamiaceae), a native medicinal plant growing in Iran,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analysis and comparing with the data in literature. The natural occurrence of these compounds can be conclusive for the chemotaxo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enus Saturej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制一种包碳酸氢铵溶液的脂质纳米粒,并观察其超声/光声成像效果。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加挤出法制备脂质包裹碳酸氢铵溶液的纳米粒,光镜、电镜、激光粒径仪和电位检测仪检测纳米粒一般物理特性,并通过光声成像仪观察其超声/光声成像效果。结果 制备的纳米粒呈圆球形,形态规则,大小分布均匀,无明显聚集,平均粒径为(230.90±54.58)nm,电位为(-22.81±5.75)mV。碳酸氢铵纳米粒有超声/光声信号,双蒸水纳米粒无超声/光声信号。结论 成功制备包碳酸氢铵溶液脂质纳米粒,可用于超声及光声成像,为进一步体外、体内成像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国产低场磁共振设备脂肪组织T1值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尧生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1998,7(1):18-20
目的 求得国产低场磁共振机(ASM-016P)人体脂肪抑制的零点时间。材料和方法:对20例健康志愿者的上腹部和头颅(眼眶)同一层面进行SE序列两次独立的扫描,其中重复时间(TR)不同(200~500ms),回波时间(TE)不变(30ms)。然后行对应区域的脂肪组织信号强度(S)测量,并各取平均值,最后代入T_1值计算公式:S′/S″=1-e~(-TR/T1)。结果:求TR分别为200、300、400和500ms时,人体脂肪组织信号强度分别为:2846±467、2916±449、2995±498、和3042±499,脂肪组织T_1时间为135±11ms。结论:经实践检验的计算结果是准确和可信的。并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紫杉醇磁性脂质体。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紫杉醇磁性脂质体;用透射电镜考察脂质体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杉醇磁性脂质体紫杉醇含量及组织分布。结果制得紫杉醇磁性脂质体外观、形态良好,平均粒径600-800 nm,包封率在90%以上。紫杉醇磁性脂质体体内、外具有良好得磁场响应性。应用紫杉醇磁性脂质体加磁场方式给药可以使紫杉醇有效的聚集到靶部位。结论紫杉醇磁性脂质体在磁场的作用下可以有效提高组织内化疗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7.
紫杉醇磁性脂质体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紫杉醇磁性脂质体。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紫杉醇磁性脂质体;用透射电镜考察脂质体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杉醇磁性脂质体紫杉醇含量及组织分布。结果制得紫杉醇磁性脂质体外观、形态良好,平均粒径600~800nm,包封率在90%以上。紫杉醇磁性脂质体体内、外具有良好得磁场响应性。应用紫杉醇磁性脂质体加磁场方式给药可以使紫杉醇有效的聚集到靶部位。结论紫杉醇磁性脂质体在磁场的作用下可以有效提高组织内化疗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实用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染色法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应用瑞氏姬姆沙混合染色法对361例脑脊液细胞学进行染色。结果应用瑞氏姬姆沙混合染色法染出的脑脊液细胞清晰度好,即细胞核染色质、胞浆颗粒、核仁等清晰可见,一目了然。结论瑞氏姬姆沙混合染色法具有染色效果好、操作方便简单、节省时间、非常容易掌握等优点,因此适合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Byung Kook Lee Kyung Woon Jeung Seung Cheol Lee Yong Il Min Hyun Ho Ryu Mu Jin Kim Hyoung Youn Lee Tag Heo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2010,17(6):673-675
Objectives: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how rapidly refrigerated fluids gain heat during bolus infusion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refrigerated fluids could be kept cold by a simple cold‐insulation method. Methods: One liter of refrigerated fluid was run through either a 16‐gauge catheter (16G(–) and 16G(+) groups) or an 18‐gauge catheter (18G(–) and 18G(+) groups) while monitoring the temperature in the fluid bag and the outflow site. In the 16G(+) and the 18G(+) groups, the fluid bag was placed with an ice pack inside an insulating sleeve during the fluid run. Results: In the 16G(–) and the 18G(–) groups, the outflow temperature increased to 10–12°C during the fluid run. Meanwhile, outflow temperatures in the 16G(+) and the 18G(+) groups remained below 4.6 and 6.8°C, respectively. The temperatur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16G(–) and the 16G(+) groups (p < 0.001) and between the 18G(–) and the 18G(+) groups (p < 0.00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Substantial heat gain occurred in the refrigerated fluid even during the relatively short duration of bolus infusion. The heat gain could, however, be easily minimized by cold insulation of the fluid bag.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2010; 17:673–675 © 2010 by the Society for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