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晓艳  王春雷  唐浩 《临床医学》2010,30(10):92-93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及其性质意义。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情况的超声检查,并对各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高于非缺侧48.5%(其中软斑发生率2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的57.1%(P〈0.05)。结论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重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均高于非缺血侧(48.5%,其中软斑20.4%,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57.1%,P<0.05);且在软斑组长期烟酒史及男性比例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软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CAS与脑血管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等亦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CAS,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及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观察,现作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AT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及阻力指数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2.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5%.97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66例,检出率68%;49例血脂异常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23例,检出率47%;14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5例,检出率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 探讨脑血管患者劲动脉粥样化的发生率及病变程度,寻找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对脑血管病患者297例及对照组69例,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嘞 探察颅外颈动脉,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脑血管病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3.5%同对照组36.5%。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狭窄〉50%的率显著高于脑出血患者及对照组。随年龄增长,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加,但颈动脉狭窄〉75%者在61、70岁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HP8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86例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构和血流受阻程度.结果 86例中有71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2.56%,并伴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其中3例患者存在严重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大于50%,斑块好发部位在颈动脉分叉处(BIF),以扁平斑多见.结论随年龄增大,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判断狭窄程度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1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9例,异常检出率为26.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始终是研究工作的重点,而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更是成为国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临床确诊的2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关系.方法对连续住院的112例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颈动脉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88.4%,同时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密切相关(P<0.05),而发现颈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无关(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并且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常规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的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资料。 结果其中7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存在低回声斑块而经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仅为Ⅰ级;5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存在高回声斑块而经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为Ⅲ~Ⅳ级;3例患者经超声造影显示出常规超声未能清晰发现的颈内动脉外侧壁斑块;2例患者经过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综合分析证实存在动脉斑块致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估测为50%~69%。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在发现颈动脉外侧壁斑块、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方面优于常规超声;在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方面,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综合应用要优于单纯应用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ICVD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血管反应性(vascular reactivity,VR)。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及脑血流量等情况。结果:ICVD患者中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组患者的血管内径(vessel diameter,VD)、IMT、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velocity,EDV)、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MF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无狭窄组患者及轻、中、重度狭窄组患者的VR均低于对照组(P0.05);ICVD组患者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总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ICVD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程度,有助于了解ICVD的不同状态以判断病程及预后,对ICV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丽云 《华西医学》2010,(5):850-85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颅内外动脉狭窄组依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及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分析各组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及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是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患者颅外颈动脉MSCTA和超声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SCTA和超声在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定性及狭窄程度判定的价值及两种检查方法间的一致性。方法:对41例脑梗塞病例行MSCTA及超声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DSA检查。分别观察斑块有无、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并采用一致性检验,观察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68.85%(28/41)、82.93%(34/41)的患者发现有颅外颈动脉、颈动脉斑块。MSCTA、超声分别发现了共76处、69处颅外颈动脉斑块;两种检查方法共同判断的60处斑块的性质判定的一致性为75%(45/60),Kappa值为0.5915。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率判断一致性为78.26%。Kappa值为0.6882。对DSA证实的3处颅外颈动脉闭塞,MSCTA均做出了正确的诊断,超声正确判断1例,另两例分别误判为中、重度狭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塞的关系密切。MSCTA、超声在斑块的性质及狭窄程度的判定上体现了良好的一致性,MSCTA可能检出更多的颈动脉斑块。对颈动脉血管闭塞的判断上,MSCTA较超声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Ethnic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the brain-supplying vessels are well described. However, only scarce data exist on the prevalence of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Taiwanese patients who have had a singl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arotid arteries in a hospital-based study on 276 consecutive first-time Taiwanese stroke patients. Significant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ICA) were defined as a stenosis of more than 50% or an occlusion.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significant carotid lesions was 6% (35/552) in the entire cohort and 8% (17/224) in patients with hemispheric strokes. Among patients with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es, according to criteria of 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only 27% had significant extracranial ICA disease whereas 69% had intracranial vessel stenoses. Older patients tended to have more severe ICA lesions, while other risk factors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carotid stenosis.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more than 50% ICA stenosis was low in Taiwanese patients with first hemispheric ischemic strokes, indicating that it is not a major cause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80例同期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测量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内径。结果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例数为17例,检出率为21.25%;观察组检出55例,检出率为68.75%,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着相对较高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方法 对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结果 分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组,对比分析两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患病率65.8%高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3.3%.(2)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17.51(21.13~12.68)μmol/L]和年龄(73.57±11.83 岁)均高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13.29(17.43~10.18)μmol/L、68.76±7.23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压病容易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Hcy浓度增高和年龄增长更易导致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4例脑梗死患者和106名健康查体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情况及血管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检出斑块中均以强回声斑块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血管狭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和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其程度,提示脑血管病变是否处于高危状态,对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查 1 4 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血管的直径、内 -中膜的厚度 (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 ,血流的速度等参数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 ,并检查 1 0 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 4 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 ,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 1 2 0例 ,检出率达 85.7% ;对照组中有 IMT增厚和软斑形成 1 7例 ,检出率为 1 7.0 %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 )。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 ;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