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肠轴功能紊乱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理基础。基于脑肠互动理论,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是"脑神失调,肠腑失用","肝气郁滞"是肠易激综合征反复发作的重要诱因,应重视情志因素在IB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对病变脏腑及消极情志同时进行调节。运用基于脑肠互动理论的"调神健脾针刺法"在临床诊治IBS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脘穴"老驴拉磨"法为郑魁山先生首创,郭义教授将此法应用到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神志病的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法刺激肠脑释放脑-肠肽有关。中脘穴"老驴拉磨"法为针刺治疗神志病开辟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痰热腑实证是急性脑中风的重要病理阶段,能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作为治疗痰热腑实证最重要的法则——化痰通腑法,其治疗急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所致意识障碍的机制未完全清楚。本研究结合脑-肠轴研究成果,以脑-肠轴学说为核心,从脑肠互动探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痰热腑实证意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从肠治脑",运用化痰通腑法通过泻"浊",调节脑肠肽、肠道菌群,借以平衡脑肠轴的功能,从而阐明其治疗急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浊邪害清"所致意识障碍的机理。同时也从脑肠肽、肠道菌群多靶点为突破口,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与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根据胃肠道症状分类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其主要类型。FGIDs发病机制复杂,西医治疗疗效欠佳,中医治疗有特色,但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RomeⅣ将FGIDs定义为"脑—肠互动异常",结合"调枢通胃"理论,以前期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脑肠同调"治疗两种常见FGIDs(FD、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即用"辛开苦降调枢法"治疗FD,"温肾健脾调枢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常见FGIDs的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结合近期脑肠相关研究结果,从脑肠互动、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角度对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脑-肠轴为阐明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奠定了基础,脑肠肽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而肠道菌群则是治疗的重要靶点。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调节脑肠功能,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医学脑神理论提出"脑神失职"为帕金森病的病机。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与帕金森病大脑中的病理改变互为因果。将"脑神失职"机制和"脑肠轴"理论相结合提出"醒神调肠",即同调脑肠功能的治则治法,并分别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论述"醒神调肠"治则治法及其指导下的针刺和取穴的合理性,以期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消化心身疾病是一组以脑肠互动异常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与生理、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相关。该类疾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患者反复就医,加重了医疗经济负担。结合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消化心身疾病的共性病机涉及“神明之枢失衡(脑)”“胃肠腑气失调(肠)”两方面,即脑肠共病,故提出“脑肠同调”治法。笔者认为临床中用于治疗消化心身疾病的辛开苦降调枢(脑)法、温肾健脾调枢(脑)法、健脾理气(疏肝)法、通腑调神法、心胃同治法均是脑肠同调。本文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论证了上述疗法为同时作用于脑、肠,希望能为脑肠同调的提出与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血三脏"理论是周福生教授"三脏一体"辨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肝脾3个脏腑,经过黄绍刚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临证探讨,认为该理论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脑肠轴和肠道菌群,即新提出的脑-肠-菌轴学说,故本文通过肠易激综合征探讨"血三脏"理论和脑-肠-菌轴学说之间的相关性,从生理病理的角度发现"血三脏"理论心肝脾之间的关联性与脑肠轴和肠道菌群的双向调节关系存在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9.
从“脑肠相通”假说探讨肺性脑病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孙璐璐 《新中医》2012,(11):6-8
肺性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期的严重阶段,此病发展影响到神经系统时,往往出现肠道运动功能异常,或肠道功能异常早于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它或者是主要致病机理,或者是病情恶化的主要因素。"脑肠相通"假说为临床预防和辨治肺性脑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即采取脑病问肠,肠病询脑,脑肠同治措施,从而达到"通腑安脑,脑安腑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西医疗效亦不容乐观,但"脑-肠轴异常"理论被认为是本病发病的关键,此恰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且中医理论认识更深、更广。基于"脑-肠轴"学说,以针刺头针胃区和头针肠区作为切入点,运用"调神针法"调节"脑神"进而调节"五脏神",以达到阴平阳秘,百病不生的状态,从而治愈本病。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大脑与肠道疾病常相互影响,中医用"脑肠相通"理论阐述脑与肠的互通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阐述心肺与肠的相关性,从气血相关、经络相通、神志相合三方面阐明心肺与脑的相关性,认为心肺在"脑肠相通"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能有效指导缺血性中风的辨治,为临床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紊乱性身心疾病,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脑肠互动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广泛而深刻的联系,笔者试从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脑肠轴、脑肠互动和脑肠肽的关系以及脑肠互动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揭示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思路,亦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6):173-176
本文从中医"脑肠相通"的理论出发,以现代医学中的脑-肠肽、脑-肠轴两方面佐证,并通过胃肠道损伤作为中介,对脑缺血与肠道菌群关系进行归纳整理,以期从中寻找出可以治疗脑缺血的新方向,为将来脑缺血的治疗方案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脑和肠在生理、病理上联系紧密,"脑病治肠"治疗中风病是中医整体观念和上病下取治则的重要体现,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论治中风卓有成效。脑-肠轴学说的深入研究,发现胃肠道介导的脑-肠轴上行通路:免疫、神经、内分泌、肠道菌群等对大脑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调节胃肠道稳态是治疗中风等脑病的潜在途径。故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应用,并联系脑-肠轴学说,探讨基于"脑病治肠"治疗中风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代谢综合征(MS)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脑肠轴可以参与情绪行为和躯体症状的调节,在MS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临床治疗情志病的常用方剂,治疗MS亦取得了显著疗效。在脑肠轴理论基础上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心身同治法"治疗MS,为今后临床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后,脑部损伤会影响肠道功能,而肠道功能失常又会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形成病理上互相干扰的恶性循环.中医两千年前即有脑肠相关的医学论述,现代脑肠轴理论又证实胃肠道与脑之间存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联系的双向调节系统,本文旨在从肠腑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津液代谢、气机升降、神明调控、经脉荣通等方面阐述肠腑功能失用加重脑损的中医机理,探讨在这种双向互相影响下"肠损及脑"对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从肠论治的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典中医理论及现有科学研究发现,脑肠互动学说与"脾主运化"理论存在广泛且深刻的联系。试从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脾主运化的表现形式、脑肠互动与脾主运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健脾类方药对脑肠互动的干预作用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揭示"脾主运化"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脑肠同调”法对调节胃肠微生态、改善胃肠动力、降低内脏高敏感、缓解焦虑抑郁状态等具有重叠作用,契合脑肠共病的患病模式,对脑肠互动异常疾病治疗具有优势。笔者系统梳理了脑肠互动异常脑肠疾病的研究现状与现存的关键问题,包括基础研究存在技术瓶颈、客观诊断标准缺乏、治疗方法有限与疾病管理困难等。并针对关键问题探讨“脑肠同调”思路指导下的多学科交叉攻关研究思路,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多项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发现,腹部神经、神经递质和肠道微生物对行为性格、精神情志、大脑发育及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故有学者提出"肠脑学说",即"肠脑系统"包括腹部神经系统和微生物,人的精神活动和情志、意识不仅与大脑有关,还与"肠脑系统"有关。中医理论中,无论是五志对应五行及五脏还是七情致病的理论都明确提到思虑伤脾,指过度的思虑、担忧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思虑过度对气机也有影响,"思则气结",甚至出现抑郁不舒的状态。探讨中医思虑伤脾理论与"肠脑学说"的内在联系,将两种理论初步整合、互补,以期为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脑肠同治法治疗持续性高热症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思超 《中医药学刊》2005,23(3):472-472,475
基于中医“脑-肠相通”学说,探讨了脑肠同治法在高热症中的机理,该法通过调畅人体气机。津液得到正常输布,并能顿挫热势而达到退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