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通过肛肠动力学检测探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肌裂对肛门功能的影响,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60例,术前术后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测毓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夫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艇(AR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示,本组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患者ARP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CP、ALCT、RRP与术前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肛裂患者行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后町引起一定的肛肠动力学变化,但肛门自制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2.
对比分析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情况。选取9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根据部位分为高位瘘组(41例)和低位瘘组(56例),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或肛瘘瘘管切除术治疗。另选取50例无直肠肛门疾病者为对照组。比较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肠相关反射指标的变化。高位瘘组术后直肠肛门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静息压(ARP)测定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低位瘘组术后RRP、AMCP、肛管最大收缩时间(ALCT)测定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ARP显著增高(P0.05)。术前低位瘘组和高位瘘组RRP、AMCP、ALCT、AR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位瘘组RRP、ALCT显著低于高位瘘组(P0.05),AMCP、ARP均显著高于高位瘘组(P0.05)。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治疗后直肠肛门反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高位瘘手术患者尤为严重,是造成患者术后失禁与排便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对采用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47例,治疗组)与肛瘘切开引流术(21例,对照组)治疗的68例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68例肛瘘患者术后RRP和ARP较术前明显降低;治疗组ARP和AMC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ALC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果表明,肛瘘手术对肛管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优于肛瘘切开引流术,对肛管直肠功能影响较小,能更好地保护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的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37例肛瘘患手术前后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5项技术指标。对肛瘘手术前后及其低位、高位手术前后、低位与高位术后进行比较,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RAR完全恢复并敏感率提高(P<0.01),与正常人无差异(P>0.05)AMCP与术前无差异(P>0.05),比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ALCT与术前无差异(P>0.05),比正常人延长(P<0.05);RRP术后降低(P<0.01),与正常人无差异(P>0.05);ARP术后降低(P<0.01),比正常人亦显降低(P<0.01)。结论 肛瘘疾病及肛管内外括约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肛门的闭紧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高位肛瘘可能引起部分患的气体或液体失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位切开高位虚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方法:选取94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低位切开高位虚挂线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低位切开高位常规挂线术治疗。进行3个月的随访,分别于出院时、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测定肛门直肠压力,包括: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记录治愈时间(d)、治愈率及复发情况。结果:出院时,治疗组RRP、ARP、ALCT和AMC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RP和AMC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RRP、ARP、ALCT和AMCP与对照组RRP、ARP、ALCT和AM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RP和AMC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后,治疗组RRP、ARP、ALCT和AMCP分别为(3.53±0.72)kPa、(19.87±3.82)kPa、(35.16±5.12)min和(25.36±5.93)kPa,对照组RRP、ARP、ALCT和AMCP分别为(3.23±0.68)kPa、(17.24±3.61)kPa、(36.25±4.83)min和(22.65±5.12)kPa,治疗组RRP、ARP和AMCP高于对照组(P0.05),AL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91.49%vs 89.36%,P=0.537),且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28.43±2.78)d vs(33.62±3.27)d,P=0.003];对照组复发1例。结论:低位切开高位虚挂线术能显著保护高位肛瘘患者的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两种术式治疗肛裂前后肛管直肠压的变化观察,探讨可能造成肛裂术后肛门失禁的原因,为寻找更优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将确诊的10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对照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对两种治疗肛裂的术式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疗程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术后排便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创13水肿、创口感染、肛门狭窄、术后排尿困难)、术后排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术后出血、术后疼痛及肛管直肠压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较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治疗肛裂具有创口小、愈合快、痛苦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肛肠动力学及抗炎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腹腔镜组),纳入同期经检查确认为非直肠癌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术前两组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anal resting pressure,ARP)、肛管最大收缩压(anal maximum systolic pressure,MSP)、高压区长度(high-pressure zone length,HPZ)、直肠静息压(rectal resting pressure,RRP)、肛管蠕动波频率(anal peristaltic wave frequency,APWF)、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aximal tolerable rectal volume,MTV)、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anorectal inhibitory reflex threshold,AIRT)。并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7天、第15天血清炎症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间各项肛肠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天,腹腔镜组ARP、MSP、HPZ、MTV显著下降(P<0.05),而RRP、AIRT则显著上升(P<0.05),APWF无明显改变。从术后第1个月开始,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术后第3、6个月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腹腔镜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7天开始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术后第15天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肛肠动力学具有短期、暂时的影响,术后3个月肛肠动力学可恢复正常;术后患者体内发生剧烈的抗炎反应,术后第15天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原位肛管内括约肌切开断端固定术治疗肛裂的疗效,将7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原位肛管内括约肌切开断端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显爪,闪纰患者在术后出血、创口感染率、肛门控制功能等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原位肛管内括约肌切外断端固定术治疗肛裂具有术后出血少、感染率低、对肛门外形影响小、无损伤性肛门失禁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Ⅲ期肛裂临床疗效及其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选取Ⅲ期肛裂患者150例,均采用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观察创口愈合时间、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及测定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压力,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创口平均愈合时间(16±2.87)d,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前肛管静息压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5),肛管舒张压较前显著降低(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肛管静息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肛管舒张压较前明显升高(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Ⅲ期肛裂疗效显著,能有效地解除内括约肌痉挛,改善肛裂溃疡面的供血不足,促进肛裂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次侧切开内括约肌治疗肛裂术前、术后肛门直肌压力的变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Ⅲ期肛裂60例,测定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压力,并与60例正常人肛压比较,评价新术式治疗Ⅲ期肛裂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肛门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后患者肛管静息压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及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能有效地解除内括约肌痉挛,从根本上消除高肛压,从而彻底治愈肛裂,而且不影响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松紧结合挂线和传统挂线疗法对高位肛瘘患者术后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及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住院的高位肛瘘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挂线法,治疗组采用松紧结合挂线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总体有效率、肛门功能W...  相似文献   

12.
观察内括约肌侧切术配合复方角菜酸酯栓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应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慢性肛裂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在术后配合复方角菜酸酯栓肛门给药,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用药后疼痛反应明显减轻,愈合时间缩短。疼痛积分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63,P〈0.01)。两组患者均一次全部治愈。两组平均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和长期门诊随访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果表明,内括约肌侧切术配合复方角菜酸酯栓治疗慢性肛裂,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13.
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的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37 例肛瘘患者手术前后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直肠肛门反射(RAR) 、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 、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5 项技术指标。对肛瘘手术前后及其低位、高位手术前后、低位与高位术后进行比较,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RAR 完全恢复并敏感率提高( P< 0-01) ,与正常人无差异( P> 0-05) ;AMCP与术前无差异( P> 0-05) ,比正常人明显降低( P< 0-01) ;ALCT 与术前无差异( P> 0-05) ,比正常人延长( P< 0-05) ;RRP术后降低( P<0-01),与正常人无差异( P> 0-05) ;ARP术后降低( P< 0-01),比正常人亦显著降低( P< 0-01)。结论 肛瘘疾病及肛管内外括约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肛门的闭紧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高位肛瘘可能引起部分患者的气体或液体失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测压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前评估肛门功能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肛肠动力检测系统(ARM)记录107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前的直肠肛管压力指标,采用向量测压软件分析系统临床数据。结果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管静息压比健康者轻度升高,直肠最小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比健康者明显升高;不同性别患者的肛管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及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和≥60岁组的直肠癌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肿瘤位置都是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肛门直肠测压可以了解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内外括约肌的情况和评估患者的持便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皮下潜行肛门内括约肌侧方剪切术治疗肛裂的效果,对80例肛裂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行皮下潜行肛门内括约肌侧方剪切术与经典的括约肌侧切术,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在男女构成比、平均年龄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创口愈合时间为(5.2±1.0)d,明显短于对照组(12.4±2.9)d(P〈0.001),术后疼痛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35±0.74)分及(3.25±2.85)分(P〈0.001)。两组病人肛裂均治愈,肛门功能均良好。结果表明,皮下潜行肛门内括约肌侧方剪切术能缩短创口愈合时间,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