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47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HBV 六项血清学标志的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89%,其中HBsAg-及抗HBcIgG 同时阳性者占43%;HBsAg 阴性,抗-HBcIgG 阳性者占32.5%;HBsAg 阳性,抗-HBcIgG 阴性者占6.1%;单项阳性者占7.3%。135例抗-HBcIgM 阳性患者中74例HBsAg 阴性,确诊为乙型肝炎,故抗-HBcIgM 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重要血清学标志。  相似文献   

2.
采用特异性免疫沉淀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P活力216例,结果:HBeAg和抗-HBcIgM阳性组的HBV DNAP检出率和活力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且随HBsAg的滴度升高而升高。在各类乙型肝炎病人中DNAP检出率依次为;重症肝炎和急性肝炎>肝硬化和慢性潘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携带者。抗-HBe阳性组和HBeAg、抗-HBe均阴性组各有25%、54.71%可测到DNAP活力。证明HBV DNAP活力测定是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病毒在体内复制及是否具有传染性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ELLSA检测,对55例HBV感染者血清中的抗-HBcIgM随访研究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急性乙肝35例抗-HBcIgM的阳性率在入院时,6个月,12个月分别为100%(35/35),86%(31/36),及34%(6/18),提示抗-HBcIgM在6个月大都保持阳性,至12个月大部分消失;“无症状”携带者20例抗-HBcIgM阳性率在首检时,6个月,24个月都为100%(各为20/20,17/17,及10/10),提示“无症状”携带者的抗-HBcIgM很难自然消失,同时把抗-HBcIgM和HBsAg检测对比,提示HBsAg阴性不能排除急性乙肝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用简便方法从HBsAg阳性尸肝中提取HBcAg。用PEG沉淀、DEAE·A_(50)五管提纯法从抗-HBc阳性血清中纯化抗-HBc及市售马抗人IgM诊断血清;用过碘酸钠法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制成抗-HBc及抗-HBcIgM试剂盒,经与Abbott抗-HBc试剂盒比较结果相符,应用于临床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为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 ,特别是乙型肝炎 ,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达 4 5 % ,HBsAg携带者有 1.2亿以上 ,10 %以上转为慢性肝炎 ,部分演变为肝硬化 ,进而引发肝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病例来自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 ,其中HB sAg、HBeAg、抗HBc均阳性者 5 6 0例 ;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者 5 88例 ;HBsAg、抗HBc阳性者 5 6 1例 ;HBsAg、HBeAg均阳性…  相似文献   

6.
罗昊翔  李秀惠 《重庆医学》2021,50(14):2398-2401
目的 探讨HBV抗原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病理分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乙型肝炎相关性HCC住院患者的HBV血清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病理检测结果,输入SPSS21.00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资料260例.其中HBsAg(+)、抗-HBe(+)、抗-HBc(+)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152例(58.5%),HCC中、低分化类型149例(57.3%).HCC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BsAg阳性206例(79.2%),其中HCC高分化类型5例(1.9%),中、低分化类型201例(77.3%);HCC组织免疫组织化学HBsAg阴性54例(20.8%),其中HCC高分化类型5例(1.9%);中、低分化类型49例(18.9%).HCC组织免疫组织化学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在HCC高分化,中、低分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相关性HCC高分化和中、低分化与HCC组织中HBsAg呈负相关(r=-0.144,P<0.05).乙型肝炎HBsAg(+)、抗-HBe(+)、抗-HBc(+),血清HBsAg,血清HBeAg及肝癌组织HBcAg对乙型肝炎相关性HCC高分化与中、低分化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在肝组织中存在的时间越长、水平越高,可能导致肝癌组织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7.
对944例肝病患者进行HBV五项血清学标志的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76.8%,其中HBsAg抗-HBe、抗-HBc三项同时阳性者远多于其它阳性模式;抗-HBc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乙肝血清标志(P<0.01)。HBsAg与抗-HBc在肝癌病人中的检出率较其它型别为高,HBeAg的检出以急性肝炎患者最高(占21.1%);在HBsAg阴性血清中亦检出HBeAg(占3.4%)。对HBV标志物在各种肝病中检出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抗-HBcIgM为HBV感染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检测抗-HBcIgM有以下临床意义: 一、对急性HBV感染诊断及预后估计的价值血清抗-HBcIgM在急性HBV感染发病3日即可测得,阳性率为73.7~100%且抗体滴度高,故抗-HBcIgM为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HBsAg、抗-HBs、HBsAg、抗-HBe、抗-HBc)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关系,探讨乙肝血清标记物及HBV-DNA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232例乙肝五项指标,利用PCR法测定不同模式血清中HBV-DNA水平,将两者作对比分析.结果 在各种组合模式中,均能不同程度地检出HBV-DNA,在HBsAg阳性标本中HBV-DNA含量明显高于HBsAg阴性的标本,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以HBsAg(+)、HBeAg(+)、抗-HBc(+)模式病毒含量最高,HBV-DNA阳性率为99.5%;HBsAg(+)、抗-HBe(+)、抗-HBc(+)次之,HBV-DNA阳性率为45.7%,;抗-HBc(+)、HBsAg阴性或阳性最低,HBV-DNA阳性率仅1 5.0%.结论 HBV血清学标志物不同模式与HBV-DNA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综合分析两者检测结果,更能准确地判断HBV是否复制及有无传染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配比的方法,以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和非肝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检测其HBV感染6项血清学标志。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的HBV感染总阳性率分别为98.21%,93.75%和96.43%;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3组的感染标志组合较一致,HBsAg和抗-HBc双阳性为主;HBeAg在肝硬化和慢性肝炎中明显高于肝癌组;抗-HBe和抗-HBcIgM3组间无显著差别。提示HBV感染的慢性化与原发性肝癌病因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五项(HBV-M)感染模式、HCV抗体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测定乙肝五项、HCV抗体。结果 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sAg阳性53例(58.9%),HCV抗体阳性19例(21.1%),HBsAg并HCV抗体双阳性4例(4.4%);HBVM模式中,HBsAg、HBeAb、HBcAb阳性24例,HBsAg、HBeAg、HBcAb阳性11例,HBsAg、HBcAb阳性17例。结论原发性肝癌与HBV有关,HBsAg、HBeAb、HBcAb阳性(小三阳)应视为高危人群;本实验中,HBV感染有下降趋势,HCV感染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血清中e抗原与病毒DNA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ou YL  Ni AP  Han JH  Sun JY  Yu RR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3):2348-2351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G)的检测及内标、外标两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的比对,更好地了解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情况,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经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COBAS AMPLICOR定量PCR(内标法)检测不到乙肝病毒DNA(HBV-DNA)、用Abbott AxSYM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面抗体(抗-HBs)阴性、e抗原(HBeAg)阳性(HBeAg>4 S/CO)、抗-HBe阴性、抗-HBcIgG阳性的42例血清,再用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的HBV-PCR外标法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Light Cycler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结果 42例ALT/AST正常,HBeAg阳性(HBeAg>4 S/CO以上),HBeAg的平均值42.26 S/CO.COBAS AMPLICOR定量PCR(内标法)未检测到HBV-DNA(<300拷贝/ml)的血清;用Light Cycler定量PCR仪(外标法)检测HBV-DNA,有7例为阳性,7例HBV-DNA的平均含量3.1×105拷贝/ml,,阳性率17%.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并不说明体内病毒复制一定活跃.经治疗后,病毒复制下降,部分患者e抗原仍阳性,e抗原何时消失有待进一步研究.血清学标志与HBV复制状态存在不一致性,兼顾内、外标两种PCR方法检测HBV-DNA更客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国内血站对献血员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筛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收集经血站筛查HBsAg阴性的合格献血员血浆983份,用雅培Architect12000电化学发光仪定量检测HBsAg;巢式PCR扩增乙肝病毒S区、C区、X区。诊断为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巢式PCR扩增病毒PreS/S区,产物直接测序并与标准病毒序列对比分析病毒株变异。结果经雅培Architect I2000复检HBsAg弱阳性率为6.5%(64/983),HBsAg滴度中位数为0.171U/ml;60.9%(39/64)病毒两个区扩增阳性,4.0%(39/983)健康献血员为隐匿性HBV携带者;35.9%(14/39)病毒PreS/S区段扩增阳性,未发现“a”决定簇内的变异株。结论目前经血站常规检测ItBsAg为阴性的合格血液用敏感性更高的试剂仍能检测出HBsAg及HBV DNA。  相似文献   

14.
目的:HBcAb阳性伴HBsAb阴性的人群HBsAg合适临界值的研究。方法:收集并检测HB—cAb阳性伴HBsAb阴性组HBsAg阴性及HBcAb阴性伴HBsAb阴性组HBsAg阴性的样本各l522例,比较两组HBsAg结果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对ELISA定性HBsAg结果诊断HBcAb阳性伴HBsAb阴性的人群的阳性判断值的再确定,寻找更好的的诊断性能。结果:i2000SR检测HBsAg的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符合临床检测要求。HBcAb阴性组复检前与复检后相比明显降低,复检后HB—cAb阳性组的结果相比阴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OC曲线对HBcAb阳性伴HBsAb阴性的人群HBsAg建立合适临界值为0.415后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曲线下面积、Youden指数显示具有更好的诊断性能。HBcAb阳性伴HBsAb阴性人群的HBsAg结果与HBcAb阴性伴HBsAb阴性人群HBsAg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室建立HBcAb阳性伴HBsAb阴性人群的ELISA法定性HBsAg结果合适的的阳性判值具有更好的诊断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滨海地区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塘沽中心血站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无偿献血者捐献的53034例血液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HBsAg及抗-HCV阳性率逐年降低,男性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抗-HCV阳性率略低于女性。18岁~28岁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最高,29岁~38岁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最高,且ALT水平与抗-HCV的关联程度大于HBsAg。结论:通过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加大血液筛检力度并确定合理的正常标准值,可以确保血液质量、减少献血后浪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滨海地区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塘沽中心血站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无偿献血者捐献的53034例血液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HBsAg及抗-HCV阳性率逐年降低,男性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抗-HCV阳性率略低于女性。18岁~28岁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最高,29岁~38岁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最高,且ALT水平与抗-HCV的关联程度大于HBsAg。结论:通过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加大血液筛检力度并确定合理的正常标准值,可以确保血液质量、减少献血后浪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深圳献血人群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有效地提高血源质量,降低输血风险。方法采用进口和国产试剂ELISA进行20 400人份血液进行筛查,中和实验及分子生物学PCR方法对阳性结果进行确证分析,阴性标本进一步核酸检测。结果深圳市献血人群HBsAg阳性率在0.55%,HBsAg(-)HBV DNA(+)的比率为1︰5 100。在ELISA阳性146例中,确证阳性112例。进口试剂检出率较国产试剂高。结论为减少输血后乙肝感染,血液筛查有必要采用高灵敏度特异性较好的进口试剂检测HBsAg,进一步应用核酸检测技术检测HBV DNA,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定期随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队列在肝癌发生中的病因学和临床意义。方法:在肝癌高发区,对HBsAg携带的744人和相应的HBsAg阴性的895人进行了8年3个月的前瞻性随访观察,同时建立血清库和进行详细的个人史调查。结果:(1)HBsAg阳性组年平均肝癌发生率为177.29/10万,高于HBsAg阴性组的69.53/10万,相对危险度为16.93,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其他肿瘤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个人史调查结果提示,发生肝炎到诊断肝癌的平均时间为14.5年,中位时间13年;肝硬化到诊断肝癌的平均时间为6.4年,中位时间5.5年。(3)肝癌患者较差的经济状况,长期饮酒、吸烟,曾患肝病与慢性胃肠道疾病以及肝癌家属史均高于非肝癌组(P<0.001),其他的个人嗜好、生活史、疾病史及家属史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前瞻队列中发现的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率(16.44%)及1年生存率(31.51%)均明显高于当地就诊肝癌患者(分别为8.7%、9.7%,P<0.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男性、年龄在20-60岁之间、HBsAg携带及/或有肝病史、家属肝癌史者,是肝癌的高危险人群。用甲胎蛋白测定结合B型超声检查定期随访,能使肝癌病人获得早期发现,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成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为制定成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绍兴市某城区随机抽取18~50岁的职工1309名,抽取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检测.结果 检测人群1236名,检测率94.42%,HBsAg阳性率7.61%,男女各为9.92%、4.53%,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HBsAg阳性率有显著差异(χ2=12.49,P<0.01).抗-HBs阳性率为48.38%,男女阳性率分别为46.60%、50.75%;抗-HBc阳性率53.12%%,不同年龄、性别的抗-HBs、抗-HBc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基本一致.人群HBV3项指标感染率72.01%,不同年龄组间的感染率有显著差异(χ2=8.05,P<0.05).结论 我市人群HB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提示成人是乙肝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尽快制定成人乙肝疫苗免疫方案,以建立有效的全人群防御乙肝的免疫屏障,达到加速控制乙肝进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该院治疗梅毒的患者16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健康体检患者402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98%,"小三阳"的阳性率为39.22%;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大三阳"的阳性率为30.56%,"小三阳"的阳性率为55.55%。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