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 β三种异构体 (TGF- β1 、β2 和 β3)和其受体 - I[TGF- βR(I) ]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16块被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例 (块 ) ,其对应的正常皮肤组织 8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分析其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中 ,TGF-β1 、β2 和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细胞、汗腺及毛囊细胞的胞浆和细胞外基质中 ,TGF-βR(I)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TGF-β1 、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 ,TGF- β2 的阳性颗粒则分布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增生性瘢痕组织内 TGF- β1 和 β3含量明显下降 ,TGF- β2 含量变化不显著 ,而 TGF- βR(I)阳性颗粒含量和分布无明显改变。结论  TGF- β1 、β2 和 β3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量和分布的不同变化规律显示 ,这三种细胞因子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而 TGF-βR(I)蛋白及其下游的信号分子是否与瘢痕的形成相关 ,还需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溃疡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修复结果的关系.方法 21例标本包括体表慢性溃疡8例、增生性瘢痕8例和正常皮肤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两种生长因子在溃疡和增生性瘢痕的定位与表达量.结果 bFGF和TGF-β在正常皮肤中有少量表达,主要位于表皮基底细胞胞浆和细胞外基质.此外,bFGF还见于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溃疡组织bFGF与 TGF -β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中bFGF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而TG F-β则仅见于炎性细胞.在增生性瘢痕TGF-β的表达为阴性,而bFGF则仍呈现出较高的表达量.结论在高浓度生长因子环境下创面修复延迟可能和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障碍有关.研究结果还提示bFGF参与了瘢痕发生的全过程,TGF-β则主要作用于瘢痕形成早期.  相似文献   

3.
瘢痕疙瘩TβRⅡ数量和亚细胞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安纲  蔡景龙  潘博  李惠斌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13,i0002
目的:通过对瘢痕疙瘩(K)TGFβ1及其Ⅱ型受体(TβRⅡ)数量、亚细胞分布研究,探讨K发生的病理机制。方法:应用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20例K、8例正常皮肤组织及其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TβRⅡ的表达状况,比较K与正常皮肤TβRⅡ表达数量和亚细胞分布的差异。结果:免疫组化显示TβRⅡ在正常皮肤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表皮的基底层、角质层、汗腺、毛囊及小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在K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角质层、基底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浆与细胞核。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TβRⅡ荧光表达强度K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βRⅡ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非连续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在K成纤维细胞中连续表达于细胞膜,弥散表达于细胞浆和细胞核。结论:K中TβRⅡ的数量和亚细胞分布与正常皮肤存在差异,可能为K重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TGF-β各亚型与其受体在猪皮肤及毛囊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的两种异构体(TGF—β1和β2)及其受体(TGF—ORII)在黑毛白皮小香猪皮肤及毛囊中的表达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TGF-D亚型及其受体在黑毛白皮小香猪皮肤及毛囊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TGF-β蛋白颗粒主要分布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后期及退行期的毛囊外根鞘和内根鞘细胞,在皮下脂肪细胞中亦有弱阳性表达。TGF—β2的蛋白颗粒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有阳性表达,在真皮乳头层大部分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强阳性表达。在毛囊的退行期,毛囊外根鞘细胞、毛隆突细胞和结缔组织鞘成纤维细胞中有阳性表达。TGF-β R Ⅱ主要存在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在毛囊结缔组织鞘中部分成纤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中有阳性表达,特别是在退行期早期的毛乳头基质细胞、外根鞘细胞中有强阳性表达,在退行中晚期的外根鞘部分细胞中有阳性表达,但明显减弱。TGF-β1、TGF—β2和TGF—β R Ⅱ在猪皮肤中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7.0±2.5,24.2±3.1,13.2±2.9。结论:TGF—D的异构体及其受体主要表达于毛囊生长期晚期和退行期早期,可能在毛囊从生长期向退行期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间质细胞-上皮细胞转化与人胚胎表皮细胞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胚胎期表皮细胞形态发生与间质表皮细胞转化(MET)及其调节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早期胚胎标本分别采用间质细胞标记物波形蛋白(Vim)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胚胎表皮特异性蛋白细胞角蛋白(CK)8和18、表皮干细胞特异性蛋白CK19和相关调节因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标记物进行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在人胚胎胎龄(EGA)6~8周期间,外胚层Vim+和αSMA-细胞向CK8和18+和CK19+表皮干细胞转变,并检测到中等强度(++)TGFβRⅠ信号,但TGFβ1信号十分微弱(±);至EGA10周以后这些细胞呈现表皮细胞的组织形态学特征。结论EGA6~8周是人胚胎表皮细胞经由MET发生的重要时期,TGFβRⅠ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MET调节过程,但其配体TGFβ1起源及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三种异构体(TGF-β1、2和3)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SMA)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胎儿创面无瘢愈合的关系.方法12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6例,其对应的成人皮肤组织6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这四种蛋白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TGF-β1、2、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汗腺和毛囊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α-ASMA蛋白则定位于肌动成纤维细胞内.在胎儿生长发育过程中,TGF-β1、2、3和α-ASMA等蛋白在皮肤组织中的阳性细胞率逐渐升高,在成人皮肤组织中,四种蛋白的含量更加明显增大.在胎儿发育的不同时期,这四种蛋白在皮肤组织内的含量变化规律相近似.结论在成人皮肤组织内,TGF-β1和α-ASMA两种蛋白含量的升高可能与伤口愈合形成瘢痕相关,而胎儿皮肤中这两种蛋白含量的降低可能与胎儿创面无瘢愈合密切相关,而TGF-β2、3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皮肤溃疡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两亚基(PDGF-A和PDGF-B)和两种受体(PDGFR-α和PDGFR-β)在正常皮肤和溃疡组织中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变化的规律,探讨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8例难愈性皮肤溃疡患者的溃疡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提取各组织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PDGF-A、PDGF-B、PDGFR-α和PDGFR-β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内,PDGFR-α和PDGFR-β的基因表达较强,分别为(12.1±2.6)%和(13.8±4.6)%,而在溃疡组织中这两种受体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5.0±1.2)%和(4.7±1.7)%,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溃疡组织中PDGFR-α和PDGFR-β的基因表达量分别是正常皮肤的41.3%和34.1%;而PDGF-A和PDGF-B基因表达水平在正常皮肤和溃疡组织内差异不显著(P均>0.05).结论: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PDGFR-α和PDGFR-β基因表达水平下降,引起PDGF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中TGF-βⅡ型受体(TβRⅡ)的基因表达.方法 20份病理性瘢痕标本收集于2007 -2009年济南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0例烧伤或外伤瘢痕患者,于每份瘢痕标本中央和边缘部位分别切取1块表皮组织.每例患者留取1块距离病变部位10 cm以上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作为自身对照1.抽取每例患者1 ~2 mL全血并分离提取血清,作为自身对照2.另取8例无病理性瘢痕病史患者术中弃用的8份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检测3种组织标本中TβRⅡ的阳性表达.经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对比观察各标本中TβRⅡ的基因表达.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标本中TβRⅡ阳性表达明显低于自身对照1和正常对照组织标本,主要位于表皮的基底层,而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中TβRⅡ阳性表达很少或缺失.在自身对照1、自身对照2和正常对照标本中未见TβRⅡ基因异常表达;在8份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标本中,TβRⅡ多聚A位点的片段出现条带泳动异常,基因测序显示DNA片段缺失1个A(P=0.044).结论 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中可能存在TβRⅡ基因的异常表达.瘢痕表皮回植可能会增加病理性瘢痕复发的风险,而切取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植皮修复创面可能不会增加瘢痕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通路中各因子在良性狭窄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信号转导通路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TGF-β1,TGF-β受体I(TβR Ⅰ),TGF-β受体Ⅱ(TβRⅡ),Smad4,Smad7,CTGF蛋白以及CTGF mRNA在23例良性胆管狭窄组织及6例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分别计算阳性表达率,并分析TGF-β1,Smad4及CT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GF-β1、TβR Ⅰ、TβRⅡ、Smad4、CTGF蛋白和CTGFmRNA在23例胆管良性狭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3%、82.6%、87.O%、78.3%、82.6%、65.2%,高于其在6例正常胆管中的表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7在胆管良性狭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为70.0%,与正常胆管比较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Smad4及CTGF在良性狭窄胆管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TGF-β1/Smad/CTGF信号转导通路高表达是导致良性胆管狭窄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c-Jun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影响瘢痕形成和成熟的机制. 方法取16例住院的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瘢痕组织,并将其分为生长活跃期组(形成时间在1年以内,含1年者)、生长稳定期组,每组各8例;另取正常皮肤8例.所有取材均未经任何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磷酸化P38MAPK和c-Jun 两种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 结果正常皮肤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c-Jun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两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1.3%±3.6%和33.4%±3.5%.在处于生长活跃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和c-Jun的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阳性细胞率分别上升至69.5%±3.3%和59.6%±4.3%,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而在成熟稳定的增生性瘢痕中,两种蛋白表达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皮肤组织. 结论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和成熟可能与激活P38MAPK信号传递通路,影响c-Jun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Bax和Bcl-2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8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内,Bax主要存在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Bcl-2蛋白则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胞浆内.在增生性瘢痕中,Bax主要定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正常皮肤水平(P<0.05);含有Bcl-2的阳性细胞主要为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可能与Bcl-2蛋白过度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相关,而Bax表达降低,其介导的细胞凋亡受阻亦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IGF-1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DNA-RNA)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胰腺癌组织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IGF-1RmRNA和IGF-1R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结果:IGF-1RmRNA和IGF-1R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82%和55.88%,在正常胰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和10.00%。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在胰腺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IGF-1R阳性表达明显强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病理Ⅲ、Ⅳ期组的IGF-1R阳性表达明显强于Ⅰ,Ⅱ期组(P<0.05)。IGF-1R表达阳性组的生存时间较阴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IGF-1R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强且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谢翠松  唐静霞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1533-1535
目的:探讨缺血性糖尿病足部溃疡皮肤Vδ1T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及溃疡皮肤周边组织丙二醛(malonal 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 de di smut ase,SOD)生成的研究。方法:双酶标免疫荧光标记Vδ1T细胞及IGF-1蛋白的表达,以Olympus Fluo View FV10i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摄像,并用IMAGE-PRO PLUS 6.0分析IGF-1的表达。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实验分组:2008年10月~2010年年11月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的20例患者自愿捐献的标本,分为两组,每组10人,缺血性糖尿病足部溃疡组:男5例,女5例;正常足部皮肤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男6例,女4例。结果:缺血性糖尿病足部溃疡组Vδ1T细胞IGF-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溃疡周边皮肤组织MDA生成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01),而SOD较正常组减少(P<0.001)。结论:缺血性糖尿病足部溃疡皮肤Vδ1T细胞中IGF-1的表达减少,溃疡周边组织MDA生成增多,SOD生成减少,提示Vδ1T细胞中IGF-1的减少可能与缺血性糖尿病足部溃疡难以愈合有关,并且IGF-1减少与溃疡周边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其受体(IGF-ⅠR)在肾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肾癌组织和12例正常肾组织中IGF-Ⅰ和IGF-ⅠR的表达。结果IGF-Ⅰ和IGF-ⅠR在肾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6%、72.5%,均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的33.3%、41.7%(P<0.05)。IGF-Ⅰ和IGF-ⅠR表达与肾癌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型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IGF-Ⅰ分泌异常与肾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不是有价值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β-内啡肽和μ-阿片受体(MOR)在人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采取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和10例痛痒症状明显的增殖期增生性瘢痕患者病变处皮肤与非病变处正常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所取标本进行β-内啡肽和MOR荧光染色,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皮肤组织中MO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所有被检测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真表皮内均发现β-内啡肽和MOR的阳性表达.其中正常人皮肤与瘢痕患者非病变处来源组织真皮与表皮内的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生性瘢痕患处组织真皮与表皮内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明显强于其他两组(P<0.01).同时,PCR的结果显示,瘢痕组织中MORmRNA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正常皮肤.结论 β-内啡肽和MOB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造成瘢痕愈合后感觉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糖尿病足部溃疡皮肤Vδ1T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及溃疡皮肤周边组织丙二醛(malonal 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生成的研究。方法:双酶标免疫荧光标记Vδ1T细胞及IG F-1蛋白的表达,以Olympus Fluo View FV10i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摄像,并用IMAGE-PROPLUS 6.0分析IGF-1的表达。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实验分组:2008年10月~2010年年11月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的20例患者自愿捐献的标本,分为两组,每组10人,缺血性糖尿病足部溃疡组:男5例,女5例;正常足部皮肤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男6例,女4例。结果:缺血性糖尿病足部溃疡组Vδ1T细胞IGF-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溃疡周边皮肤组织MDA生成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01),而SOD较正常组减少(P<0.001)。结论:缺血性糖尿病足部溃疡皮肤Vδ1T细胞中IGF-1的表达减少,溃疡周边组织MDA生成增多,SOD生成减少,提示Vδ1T细胞中IGF-1的减少可能与缺血性糖尿病足部溃疡难以愈合有关,并且IGF-1减少与溃疡周边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β2肾上腺素能受体(ADRβ2R)激动剂/拮抗剂对大鼠成骨细胞(OB)成骨性指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交感神经系统(SNS)对骨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取24 h内出生的新生SD大鼠的颅盖骨OB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重氮盐法染色和矿化结节茜素红S染色法来鉴定OB。将传至第三代的OB分成A组(ADRβ2R激动剂)、B组(ADRβ2R拮抗剂)和C组(对照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DRβ2R激动剂(salbutamol)或ADRβ2R拮抗剂(ICI-118551)对OB处理24 h、72 h和96 h,检测IGF-ⅠR mRNA的表达变化,观察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的关系。结果 ADRβ2R拮抗剂ICI-118551可以上调OB上IGF-ⅠR mRNA的表达;而ADRβ2R激动剂salbutamol则下调IGF-ⅠR mRNA的表达。两种调节作用均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说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ADRβ2R)激动剂/拮抗剂可以通过作用于SD大鼠OB上的ADRβ2R而影响OB的骨形成指标IGF-ⅠR mRNA的表达,间接影响了骨形成因子IGF-Ⅰ的促进骨形成能力,从而调节骨代谢。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成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表皮干细胞定位与表达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14,10(K19,K14,K10)的特征与规律,探讨两种组织表皮干细胞表达特征的差异与烧伤后瘢痕愈合的关系.方法分别取成年人健康皮肤6例和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组织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检测表皮干细胞、短暂扩充细胞特异表达的β1整合素和K19以及分化表皮细胞表达的K14和K10.结果瘢痕组织表皮基底层表达β1整合素与K19的阳性细胞数较健康皮肤明显减少,阳性强度降低.瘢痕组织表皮中表达K14的阳性细胞仅位于表皮底部2~3层,明显少于健康皮肤,而K10表达阳性细胞则较健康皮肤分布广泛.结论瘢痕组织表皮基底层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明显少于健康皮肤,且瘢痕组织表皮干细胞的分化过程与健康皮肤不同,处于有丝分裂后分化阶段的细胞比例降低,而终末分化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提示瘢痕组织表皮的修复能力下降,细胞的分化行为紊乱,这可能是瘢痕组织表皮结构与功能改变、愈合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程勇  龙剑虹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9):1178-1180
目的:研究黑皮素-1受体(mel anocort in-1 recept or,MC-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探讨它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兔抗人MC-1R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测定8例增生性瘢痕,8例表浅性瘢痕和16例同体的正常皮肤标本切片染色后的平均灰度值,分别检测MC-1R在上述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在正常皮肤、表浅瘢痕和增生性瘢痕中,MC-1R免疫阳性产物呈棕黄色颗粒状,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胞浆中。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C-1R灰度值(159.2±5.5)明显高于正常皮肤(134.7±5.9)和表浅性瘢痕(135.9±9.3),差异显著(P<0.01)。而后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MC-1R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达明显减少,由其介导的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 ating hormone,α-MSH)对胶原蛋白的代谢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调节作用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1例ADPKD患者的血液、囊液及尿液中IGF-1浓度;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GF-1及其受体(IGF-1R)在正常肾组织及ADPKD囊壁组织中的表达分布;采用MTT、流式细胞仪及电镜透视的方法,观察IGF-1对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结果41例ADPKD患者囊液中的IGF-1浓度为(162.00±5.06)ng/ml,显著高于血液的(76.00±28.13)ng/ml和尿液中的(62.00±19.18)ng/ml(P<0.01);正常肾组织中IGF-1mRNA、IGF-1的表达主要分布在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而IGF-1RmRNA、IGF-1R在近端肾小管表达阳性。在ADPKD囊肿组织中的囊壁衬里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间质细胞均有IGF-1、IGF-1R阳性表达。IGF-1、IGF-1R在ADPKD囊肿组织中平均吸光度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中的平均吸光度(P<0.01)。IGF-1在1~50ng/ml范围内显著地促进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结论囊液中增多的IGF-1可能来自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这些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可能刺激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进一步增殖,刺激囊肿形成和长大,从而参与了ADPKD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