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点探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问题,力图对这些概念的内涵进行诠释与升华,同时探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以期对相关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试析方剂的配伍规律丁舸(中医系方剂教研室)关键词方剂,配伍,规律药物的适当配伍,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需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此,深入探讨分析方剂配伍的一般规律,就显得十分重要,兹就有关方剂的配伍,介绍如下:1药物功效类似的配伍这种配伍形式,...  相似文献   

3.
总结连建伟教授方剂配伍运用与药物巧妙加减规律,启示习中医者在处方遣药、药物炮制、煎服方法、药材选取等看似寻常之处均应处处留心,方能于平淡中见神奇,方能在中医之路上有所建树,为中医之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的十年来的方剂配伍规律进行综合探析,认为方剂的配伍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严密药物的配伍结构,注重配伍用药形式,严格把握用药剂量,并结合现代研究印证了配伍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方剂配伍的研究对于继承和发展配伍理论和临床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方剂配伍规律的状况进行思考,并提出本人观点.  相似文献   

6.
7.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复方的关键,目前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多围绕“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方剂物质基础的认识,并在方剂药理学、方剂药代动力学、中药含药血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随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利用有效组分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新近研究的特点,对于继承和发展配伍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和筛选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方剂配伍中的动静开合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剂配伍中的“动、静、开、合”规律,以及重视“动”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是“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无动无物”的古代哲学思想在方剂配伍中的具体运用。掌握和运用好这一规律,可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试述方剂配伍规律统计分析数据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述方剂配伍规律统计分析数据库何雁谢文光罗晓健方耀简辉(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关键词方剂配伍规律计算机数据库中医方剂种类繁多,一个基本方剂,随病情的具体变化而有所变化,组方的整体性是针对患者机体的整体性。方剂的历史悠远,要探索历代方剂的配伍规...  相似文献   

10.
在整理归纳历代补气方剂用药特点的基础上,对补气方剂的制方配伍方法及其用药规律进行探讨,提出以补气药为主,配伍温阳药、养阴药、安神药、化痰药、活血药、收敛固涩药、清热药等是补气方剂的主要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三联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应用,系统配伍.它是三种中药的有机组合,是祖国医学长期临床实践的积累和沉淀,可独立成方,也可配伍方中,是方中之方.介绍了连翘、蒲公英、银花;丹参、郁金、黄连;半边莲、半枝莲、七叶一枝花等四组中医外科常用的三联方的用量、功效、主治、配伍机理、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2.
魏玉横组方思想再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玉横一生倡导“补肝” ,在所辑《续名医类案》一书中既创“一贯煎”以峻补肝肾胃阴 ,又用“一气汤”重补脾肾之阳。精心选录了前人冯楚瞻大量“一气汤”医案载于书中 ,提示后人“肝为内伤之本” ,“肝血自当养 ,肝气不可犯” ,“补肝”组方用药当肝体、肝用兼顾 ,足三阴并重 ,土金水一气以贯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尝试“基于方药解读”的临床带教。“以方为纲”、“以药为目”,通过递进式提出问题进行单方单药内涵解析,横向面提出问题进行类方类药的比较鉴别,再予序贯引导、阐释病机。实践表明,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实现方药载体与临床的有机衔接,以及提高临证处方的准确率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周玉  吕萌  王芷乔  夏仲元 《中医学报》2016,(11):1758-1762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瘿病内服方剂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为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瘿病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对筛选出治疗瘿病的方剂进行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在符合条件的125个治疗瘿病内服方剂中,通过软件数据分析系统得到了常用29种中药和用药频次,常用药物组合17组及药物关联规则,24组新药物组合及12首新方,并绘出网络展示图。古代瘿病常用药分类:化痰软坚类、疏肝理气类、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利咽类、益气养阴类、温阳补肾类、动物甲状腺类药物等。组方规律以软坚散结、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为基础。结论:本次研究得到的新药物组合24组,新方12首,对新组合和新方的研究暂未发现明显规律可循,但这弥补了单纯对古方显性组方规律总结的不足,为临床扩宽思维,更好地继承、发掘古方经验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治疗方剂用药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失眠症治疗方剂中的常用药物使用频数,总结归纳失眠症的主要病机及用药特点。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失眠症方剂286首,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结果: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是中医治疗失眠症的常用药物,初步推测失眠症的主要病机是正气亏虚,阴虚火旺,痰湿内生,气滞血瘀等,基本病理变化为阳盛阴虚,阴阳失交,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16.
结合《方药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阐述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及编写专用教材的重要性;认为课程的整合与学科的融合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中医课程进行全面的优化整合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对经典名方的解读为研发工作的第一步,是十分关键的重要环节,该文针对研发中所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中药基原、资源、炮制、剂量、功能主治等如何确定进行了讨论。建议研发应以遵从经典,符合《药典》为原则。不仅要解读原方诞生时的面貌,还应理清其在流传中的变化。符合《药典》标准并结合当今实际,才能保证经典名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耿樱  段安  杨淳  张维平 《中外医疗》2014,(27):161-163
针灸处方思路的形成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学理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共治,强调病、证、症的整体把握。该文试从"病、证、症结合"和"经筋病、脏腑病、皮部病、络病辨位治疗"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临床疾病针灸治疗处方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依据,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针灸临证处方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我省及国内外中药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省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优质中药材品种的研究;中药规范化及其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药复方药理模型与药效机制的研究;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研究;中药制剂关键技术和理论的研究;现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中药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一版)中含地龙方剂组方规律,为地龙现代临床应用和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地龙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配伍药物频次、性味归经频次、主治病证频次;使用平台软件内置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地龙方剂的核心药物组合。选择频次较高的病证“痹证”和“跌打损伤”进行用药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和新方组合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含地龙方剂281首,包含药物287味,常用组合药物组合29种(频次≥20);配伍药物药性四气以温、寒频次为多,二者共占总频次的73.5%;五味以辛味频次最高,苦、甘、咸频次各次之,此四者共占总频次的95.9%;归经频次以肝、脾、心、胃、膀胱、肾、肺经居多前7位(频次均≥400),占总频次的91.8%。含地龙方剂主治病证共103种,其中频次≥6的病证有18种,常用配伍药物29组(频次≥20),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20%)为制川乌、乳香、没药、当归、麝香。分析“痹证”和“跌打损伤”用药规律,得到治疗“痹证”病证关联药物15组(置信度为1),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31.8%)为制川乌、制草乌、乳香、没药、威灵仙、五灵脂,新方组合8组;得到治疗“跌打损伤”病证关联药物2520组(置信度为0.9),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31.5%)为制川乌、乳香、没药、自然铜、苏木、当归、血竭,新方组合6组。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地龙多与活血化瘀类、祛风湿类药物配伍,组方用药法度清晰。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含地龙方剂能够科学、直观体现地龙的组方规律。;分析主治病证所得的核心用药能反映疾病的基本治法,符合临床应用实际。研究所获得的核心药物组合和新方组合可能为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