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母鼠孕前慢性应激对成年雄性子代行为学和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16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CUS),CUS组大鼠每天接受一种应激,共21d,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应激.应激结束后10 d,2组大鼠均与同种SD雄性大鼠合笼,以成年2月龄雄性子代作为研究对象.用糖水消耗实验测量快感缺失,Morris水迷宫检测空间记忆能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海马、下丘脑和前额皮质单胺递质的含量.结果 糖水消耗实验示正常对照组子代的糖水消耗量和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显著高于CUS组子代[糖水消耗量:(10.23±4.12)g,(6.48±3.19)g;糖水消耗百分比:(85.43±20.15)%,(60.98±24.65)%](P<0.05).Morris水迷宫检测示2组的逃避潜伏期无差异,但空间探索测试中正常对照组子代[(4.17±2.29)次]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多CUS组子代[(1.64±1.69)次](P<0.05).CUS组子代[(500.17±80.94)ng/g脑组织]下丘脑5-羟色胺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子代[(569.63±50.91)ng/g脑组织](P<0.05),而CUS组子代[(2315.01±1397.12)ng/g脑组织]海马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却要高于正常对照组子代[(907.56±207.27)ng/g脑组织](P<0.05).结论 母鼠孕前慢性应激或抑郁会造成成年雄性子代的快感缺失和空间记忆力下降,以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小鼠行为学的损害及L-酪氨酸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结合的方法 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发运动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小鼠行为学进行测试,测定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含量进一步评价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及药物干预效果.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对新环境的探究行为和行走路程从第3周开始明显减少,至第4周[(1.36±0.43)m]与正常对照组[(2.01±0.31)m]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补充L-酪氨酸后自发运动成绩[(1.93±0.37)ml明显提高(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显示:正常对照组逃避潜伏期[(31.5±17.6)s]逐渐缩短,而应激组[(62.4±25)s]则与之相反并且差异显著(P<0.05);L-酪氨酸组小鼠逃避潜伏期[(32.3±21)s]亦逐渐缩短且与应激组差异明显(P<0.05),应激组皮层、海马和下丘脑的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应激组皮层、下丘脑NE含量也显著降低(均P<0.01).补充L-酪氨酸后小鼠大脑皮层、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的DA、NE含量均升高.结论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出现体力下降、抑郁情绪倾向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等行为学改变,应激小鼠脑组织DA、NE含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原花青素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活动和肾上腺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连续造模给药21 d后,测定大鼠开野活动,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糖水消耗量;测定应激大鼠肾上腺体质量比率和皮质厚度,HE染色观察应激大鼠肾上腺结构的改变.结果 原花青素(25,50,100 mg·kg-1)组[(49±4.5)次,(52.6.±3.7)次,(54.1±1.8)次]的开野活动相比慢性应激模型组[(39.6 ±3.4)次]显著增加(均P<0.001);原花青素(25,50,100 mg·kg-1)[(83.7 ±8.8)s,(75.8±5.9)s,(67.2 ±6.5)s]相比慢性应激组[(103.5 ±10.2)s]明显缩短大鼠的不动时间(均P<0.01);原花青素(25,50,100 mg·kg-1)[(8.1 ±3.3)ml,(8.5 ±4.1)ml,(9.2 ±2.6)m1]相比慢性应激模型组[(5.8±2.5)ml]明显增加大鼠糖水摄入量(P<0.05);原花青素(25,50,100 mg·kg-1)相比慢性应激模型能明显减小肾上腺体质量比率(P<0.05),减轻应激大鼠的肾上腺皮质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 原花青素能明显改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活动,对应激所致肾上腺的结构改变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8,(3):157-160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对老龄雌性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齿状回(DG)甘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取20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US组,利用多种刺激随机应用法制作CUS大鼠模型(每天1种刺激,连续30d).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应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马DG甘氨酸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皮质酮水平.[结果]CUS组血清中皮质酮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US组定位航行实验中第1,4d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第5d的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明显减少(P<0.05).与实验前比较,对照组Morris水迷宫实验第2,5d海马DG甘氨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CUS组海马DG甘氨酸水平未见发生变化(P>0.05).[结论]CUS降低老龄雌性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机制认为与大鼠海马DG甘氨酸水平降低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ERK1/2含量和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ERK1/2含量和活性的变化,为进一步从信号传导的角度阐明抑郁症的分子病理机制提供线索。方法20只SD2~3月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应激抑郁模型组10只,应激抑郁模型组经过21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以旷场行为总分评定其应激前后行为学改变。正常对照组和抑郁模型组在应激后即断头处死,采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大鼠额叶皮质、海马、下丘脑、纹状体磷酸化ERK1/2(p-ERK1/2)和非磷酸化ERK1/2的表达。结果经过21d的慢性应激,应激大鼠旷场行为总分较应激前显著减少(P<0.001)。应激后抑郁模型组额叶部位p-ERK1、p-ERK2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ERK1/2的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海马部位p-ERK1、p-ERK2含量也较正常对照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海马部位ERK1/2的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纹状体和下丘脑部位p-ERK1/2、ERK1/2含量在应激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应激大鼠额叶部位p-ERK1/2含量的降低提示ERK信号传导通路的下调可能参与了应激所致抑郁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无偏体视学方法定量研究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CUS)模型大鼠海马DG体积、DG突触密度、突触总数的改变情况.方法 筛选4~5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5)和CUS组(n=23).CUS组大鼠通过孤养并结合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方式建立模型,对照组每5只为1笼,正常喂养.建模期间,每周进行糖水偏好试验.建模4周后,结合糖水偏好试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对两组大鼠行为学表现进行评估.随后运用现代体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两组大鼠海马DG体积、DG突触密度和突触总数.结果 经过4周CUS干预后,CUS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糖水偏好显著下降(P<0.05);旷场实验中央区域路程、中央路程比和中央时间比显著降低(P<0.05).CUS组大鼠海马DG突触密度[(0.48±0.13) /μm3]和突触总数(6.713 5×1o8)较对照组大鼠[突触密度(0.15 ±0.03)/μm3,突触总数(2.103 3×109)]显著下降(P<0.05).结论 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DG的突触总数减少、突触密度减小,表明海马齿状回突触改变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神经结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ERK1/2含量和活性的变化,为进一步从信号传导的角度阐明抑郁症的分子病理机制提供线索.方法20只SD 2~3月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应激抑郁模型组10只,应激抑郁模型组经过21 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以旷场行为总分评定其应激前后行为学改变.正常对照组和抑郁模型组在应激后即断头处死,采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大鼠额叶皮质、海马、下丘脑、纹状体磷酸化ERK1/2(p-ERK1/2)和非磷酸化ERK1/2的表达.结果经过21 d的慢性应激,应激大鼠旷场行为总分较应激前显著减少(P<0.001).应激后抑郁模型组额叶部位p-ERK1、p-ERK2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ERK1/2的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海马部位p-ERK1、p-ERK2含量也较正常对照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海马部位ERK1/2的表达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纹状体和下丘脑部位p-ERK1/2、ERK1/2含量在应激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应激大鼠额叶部位p-ERK1/2含量的降低提示ERK信号传导通路的下调可能参与了应激所致抑郁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体观察噻萘普汀对强迫游泳大鼠海马体积的影响.方法 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n=6)、4周应激组(n=6)、4周应激生理盐水组(n=6)和4周应激噻萘普汀组(n=6),各应激组大鼠接受连续4周的强迫游泳应激.根据行为学和血清皮质酮水平评定应激效果,4周后行MRI扫描在体检测左右海马的体积.结果 4周应激组、4周应激加水组及4周应激给药组的血清皮质酮水平[(728.67±77.67)ng/ml,(765.37±250.87)ng/ml,(863.49±282.31)ng/ml],均比对照组[(191.60±116.41)ng/ml]明显升高(P<0.01).左、右侧绝对海马体积比较,4周应激组[(59.45±5.05)mm3,(61.66±5.32)mm3]和4周应激加水组[(61.01±6.06)ng/ml,(61.43±3.12)ng/ml]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4周应激给药组大鼠均较4周应激组和4周应激加水组明显增加(P<0.01),而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鼠双侧海马相对体积组间比较结果与绝对体积一致.应激后大鼠爬格数与海马体积呈正相关(r=0.557~0.598,P<0.05).结论 噻萘普汀可逆转强迫游泳慢性应激导致的大鼠双侧海马体积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和孤养结合对大鼠外显行为及海马各亚区结构和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激组经过21d慢性应激后,观察所有大鼠行为学改变,用ABC法检测海马各亚区的BDNF表达.结果慢性应激后,应激组大鼠出现同抑郁症患者相似的行为改变;正常组大鼠BDNF在DG区(光密度为40.53±2.62,阳性面积比为2.013±0.074)和CA3区(光密度为39.09±3.19,阳性面积比为1.910±0.056)表达明显;海马各亚区BDNF同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同孤养结合可建立较稳定的抑郁症模型;慢性应激可以使海马亚区BDNF表达下降;DG区和BDNF在海马可塑性上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氟西汀对慢性应激大鼠血清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胃黏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青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氟西汀组各8只.应激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每笼1只喂养,实验第1-21天,接受各种不同的应激.氟西汀组大鼠每天给予氟西汀水溶液灌胃.对照组大鼠群养不给任何刺激.实验第22天杀死所有大鼠,检测血清皮质醇、TNF-α浓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蛋白ICAM-1表达,进行图像分析,测定光密度平均值.结果 应激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血清皮质醇含量[(77.12±9.76)μg/ml,(44.96±6.25)μg/ml,t=7.85,P<0.01]、TNF-α含量[(69.66±6.68)pg/ml,(39.21±3.57)pg/ml,t=11.37,P<0.01]、胃黏膜ICAM-1表达的光密度平均值[(53.87±6.84),(30.26±3.68),t=8.59,P<0.01]有明显增高;与应激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58.82±6.56)μg/ml,t=4.40,P<0.01]、TNF-α含量[(50.18±3.23)pg/ml,t=7.43.P<0.01]、胃黏膜ICAM-1表达的光密度平均值(36.61±4.39,t=6.00,P<0.01)明显下降.结论 慢性应激可引起大鼠血清皮质醇、TNF-α含量增高,胃黏膜ICAM-1过表达,而氟西汀可以部分的逆转这些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脂质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CU...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解郁安神中药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CUS)抑郁大鼠模型神经递质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的影响,探讨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解郁安神中药小、中、大剂量组(8.2、16.3、32.7 g/kg),盐酸氟西汀组(10 mg/kg)。应激刺激开始的同时连续灌胃药物35 d。通过敞箱实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观察药物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采用HPLC法测定药物对大鼠海马、皮层的多巴胺( DA)、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观察药物对大鼠海马BNDF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在行为学测试中表现出自主活动减少;皮层的5-HT和NE的含量明显降低( P<0.05),海马5-HT及5-HIAA、NE的水平亦显著降低( P<0.05), BDNF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解郁安神中药各剂量均可不同程度改善CUS抑郁大鼠自发活动的减少;中药中、大剂量及盐酸氟西汀可显著提高皮层5-HT、NE的含量( P<0.05),中药小、大剂量组可显著提高海马NE的含量( P<0.05),中药各剂量可显著提高海马5-HT、5-HIAA的含量(P<0.05);中药大剂量及盐酸氟西汀可上调海马BDNF的表达(P<0.05)。结论解郁安神中药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神经递质的影响及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淑婵  冯书锐 《海南医学》2016,(15):2432-243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尿白蛋白比肌酐比率(UACR)在慢性心衰患者的诊治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住院慢性心衰(CHF)患者共80例为观察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联合检测UMA、BNP、hs-CRP及UACR水平,比较两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死亡8例、3例中途退出。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UMA、BNP和hs-CRP水平分别为(32.1±16.5) mg/L、(399.8±187.6) pg/mL和(31.5±18.9) m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3±5.4) mg/L、(59.3±16.7) pg/mL和(5.0±2.4) mg/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UMA、BNP及hs-CRP水平分别为(15.1±3.0) mg/L、(258.7±122.0) pg/mL、(14.5±5.4) mg/L,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NYHA分级的UAC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71,P<0.05),且UACR水平与不同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71,P<0.01)。结论 UMA、BNP、hs-CRP及UACR联合检测对CHF的诊治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内炎症致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室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脑内炎症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毒性作用,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是否参与脑内炎症致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方法 60只SD大鼠分为LPS实验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n=30).大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LPS 20μl(1.25μg/μl)或同体积的NS.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大鼠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黑质纹状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1)LPS给药后大鼠平均运动速度呈进行性下降,与相应NS对照组相比,在16周[(2.12±0.43) cm/s,(1.67±0.36)cm/s,t=2.537,P<0.05]、20周[(2.03±0.31)cm/s,(1.46±0.33) cm/s,t=3.981,P<0.01]和24周[(2.00±0.36)cm/s,(1.46±0.32)cm/s,t=3.545,P<0.01]均差异有显著性.LPS给药后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在24周时是相应NS对照组的75.4% (P<0.01).2) LPS实验组大鼠给药后2周时,黑质纹状体部位GFAP蛋白表达量比相应NS对照组明显增高,为NS对照组的258%(P<0.01).到给药后24周时,LPS实验组大鼠黑质纹状体内GFAP蛋白表达量又比NS对照组明显增高,为NS对照组的168%(P<0.05).结论 侧脑室注射LPS引发大鼠黑质部位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参与了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S100B表达与抑郁样行为之间的关联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方法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氟西汀组、应激组和应激加氟西汀组。依组名接受相应应激和(或)氟西汀干预。应激于实验第1~42天进行,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氟西汀干预[5mg/(kg·d),灌胃]于实验22~42d进行。行为学评定采用旷场试验,蔗糖水消耗试验及体质量测定,分别于实验前、实验21d及42d进行。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比较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CA1、CA2、CA3、DG区及前额皮质S100B表达水平。结果应激42d使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下降(应激单独效应,均P〈0.05),21d氟西汀干预逆转上述过程(交互作用,均P〈0.05)。应激使大鼠脑内CA1、CA3、DG区SIOOB表达升高(平均光密度,应激组分别为0.331±0.01,0.353±0.01,0.381±0.007;对照组分别为0.238±0.007,O.237±0.010,0.228±0.006。应激单独效应,P=0.000;P=0.000;P=0.000)。氟西汀逆转应激对CA1、CA3、DG区S100B表达的影响(平均光密度,应激+氟西汀组为O.233±0.015,0.240±0.005,0.254±0.015;氟西汀组分别为0.241±0.007,0.233±0.013,0.227±0.017。氟西汀与应激交互作用,P=0.000;P=0.000;P=0.000)。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所致大鼠抑郁样表现与海马内CA1,CA3,DG区S100B过度表达有关;逆转海马内S100B过度表达是氟西汀抗抑郁有效的标志而非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颈椎间盘置换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经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ACDF治疗,观察组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93.31 ± 20.14) min vs (94.02 ± 21.52) min]、出血量[(101.62 ± 23.41) ml vs (102.94±24.05) ml]、住院时间[(6.25±0.73) d vs (6.37±0.75) d]及Odom分级评定(总有效率均为100%)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5、2.27、1.59,χ2=1.38,P>0.05);观察组术后病变颈椎[(46.57±6.67) vs (37.58±7.16)]及邻近颈椎的ROM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显著改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6.07±4.32) vs (9.56±2.71),t=6.94,P<0.05;对照组:(16.14±4.46) vs (9.61±2.75,t=5.83,P<0.05].结论 与ACDF术式相比,人工颈椎置换术式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不仅可保持较为稳定的颈椎ROM,而且还可有效避免邻近节段颈椎过早发生退行性变,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单纯电休克及丙泊酚联合电休克治疗对抑郁大鼠电休克疗效及海马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抑郁组(D组)、单纯电休克组(E组),丙泊酚联合电休克组(M组),每组6只.C组正常饲养,D、E、M组采用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建立抑郁模型,建模后E组直接行电休克处理,M组在丙泊酚100 mg/kg腹腔注射麻醉下行电休克处理,以上各组处理隔天1次,共6次.以open-field法和Morris水迷宫法测大鼠行为学水平和学习记忆水平,实验完成后处死大鼠以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海马BDNF mRNA表达.结果 电休克处理后E、M组大鼠水平计分、垂直计分[分别为(35.8±12.0)分,(7.3±2.4)分,(39.6±14.0)分,(7.3±2.0)分],高于D组[分别为(17.0±5.0)分,(3.3±1.0)分](P<0.05);E组逃避潜伏期长于D组、M组,日标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低于D组、M组(P<0.05);E、M组大鼠海马BDNF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D组(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低于C组(P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应激、前额叶神经元细胞活性变化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同孤养结合制作抑郁症模型,实验第22天杀死所有大鼠,采取灌注取材与切片的方法制作脑冠状切片,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切片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上分别测量双侧前额叶BDNF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采用SPSSll.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1 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明显下降[(225.80±6.16)g vs(249.00±9.93)g,t=2.915,P<0.05)]、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10.20±3.82)s vs(5.60±2.70)s,t=2.388,P<0.05)]、水平穿越格数减少(t=6.245,P<0.01)、直立次数减少(t=2.693,P<0.05)、修饰次数减少(t=2.685,P<0.05)、粪便粒数增多(t=3.846,P<0.01).光镜下观察,实验组大鼠前额叶皮质BDNF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多数细胞呈空泡状,胞浆着色很浅.其中以右侧区明显.左右PFC区正常组大鼠BDNF的光密度均高于实验组.经过21 d应激后,实验组左右PFC区的BDNF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右PFC区显著,同应激后左PFC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BDNF在正常大鼠左右PFC区分布无明显差异.经过慢性应激后,大鼠左右PFC区的BDNF表达均明显下降,右侧区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易复发疾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负担,虽然数十年来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未中断,但抑郁症发生的具体机制仍然不详。目的 研究抑郁样大鼠脑内抑制性氨基酸的变化及艾司西酞普兰对其变化的作用。方法 于2016年6月-2017年3月,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38只,其中18只给予28 d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处理为CUS组,20只正常饲养不予CUS处理为对照组,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将CUS组和对照组各分出两亚组,CUS+艾司西酞普兰组(9只)和对照+艾司西酞普兰组(12只)于第15天开始腹腔注射艾司西酞普兰,CUS+溶媒组(9只)和对照+溶媒组(8只)于第15天开始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以体质量增加量、蔗糖偏好测试(SPT)中蔗糖偏好值、旷场测试(OFT)中水平运动距离和中央区停留时间、高架十字迷宫测试(EPM)中开臂停留时间、黑白盒测试(BWT)中白盒停留时间评估大鼠行为学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方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及海马中氨基酸代谢变化。结果 行为学影响:CUS与艾司西酞普兰对体质量增加量、蔗糖偏好值、水平运动距离、中央区停留时间均无交互作用(P>0.05),而CUS对体质量增加量、蔗糖偏好值、水平运动距离主效应均显著(P<0.05),CUS对中央区停留时间主效应不显著(P>0.05),艾司西酞普兰对蔗糖偏好值、水平运动距离主效应均显著(P<0.05),艾司西酞普兰对体质量增加量、中央区停留时间主效应均不显著(P>0.05)。CUS与艾司西酞普兰对开臂停留时间、白盒停留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但CUS和艾司西酞普兰对开臂停留时间主效应不显著(P>0.05),对白盒停留时间主效应显著(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给予溶媒处理,CUS组大鼠开臂停留时间及白盒停留时间较对照组大鼠均缩短(P<0.05),而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处理可以逆转CUS引起开臂停留时间及白盒停留时间的缩短(P<0.05)。LC-MS结果:在前额叶皮质中,CUS与艾司西酞普兰对γ-氨基丁酸(GABA)浓度及谷氨酸(Glu)/GABA存在交互作用(P<0.05),CUS对GABA浓度、Glu/GABA主效应均不显著(P>0.05),艾司西酞普兰对GABA浓度、Glu/GABA主效应均显著(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给予溶媒处理,CUS组前额叶皮质中GABA浓度较对照组下降(P<0.05),Glu/GABA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处理可以逆转GABA浓度下降和Glu/GABA升高(P=0.005)。在海马中未发现氨基酸代谢改变。结论 前额叶皮质GABA可能参与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发生,艾司西酞普兰可显著逆转抑郁模型大鼠出现的抑郁样及焦虑样行为,并可改善前额叶皮质GABA浓度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