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小卫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33-334
目的探讨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患者者中应用的护理干预。方法从我院的危重患者者中随机选取58例,在给予营养支持时分别采取PN(肠外营养)和EN+PN(肠内加肠外营养)的方式,每组各29例,组别分别为肠外组和肠内外组,统计并发症情况及营养指标,并注重讨论肠内外组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肠外组的并发症情况较肠内外组严重(P<0.05),31.0%(9/29)产生高血糖症,20.6%(6/29)发生腹泻,41.3%(12/29)出现感染,肠内外组的比例依次为20.6%(6/29)、17.2%(5/29)、10.3%(3/29);肠内外组的营养指标较肠外组的检测值高(P<0.05)。结论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患者者的应用中可保护消化系统,起到快速加强营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胃肠道手术后患者4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22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24例).肠内营养组在术后24 h即输注氨基酸,随后应用蛋白;肠外营养组采用标准的肠外营养.对比分析两组在营养支持前后体重、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各种不良反应及营养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在营养支持后明显升高,EN组高于TP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E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TPN明显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安全、可行,是有效的营养补给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国内外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并就如何做到避免、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作适当分析.资料与方法所借助的专业数据库Medline、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清华同方CHKD期刊全文库.在比较、归纳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结果共搜索到论著6篇,专题研究5篇,专题讲座8篇,相关报道13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途径主要为经胃肠外营养(PN)、全肠外营养(TPN)和胃肠内营养(EN).在急性颅脑损伤早期进行营养支持已达成共识,但如何安排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使用,一直有不同的主张.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比肠外营养支持更可以避免、减少本类病人因营养支持导致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本类病人进行营养支持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肠外营养支持与肠内营养支持同时进行,待脑损伤病情稳定后过渡到第二阶段全胃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况、呼吸功能及费用等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30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30例),观察动脉血气、撤机的时间,同时在营养支持前1天及营养支持第8天观察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的变化以及ICU住院天数、费用。结果肠内营养支持组撤机时间明显早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5),2周内的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1);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在营养支持后较前升高明显(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较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营养效果,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撤机成功率。同时可缩短患者在ICU的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肠外营养比较,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进行胃大部分切除的64例患者,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各32例。肠内组在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肠内组给予营养支持1周后营养指标优于肠外组(P<0.05);肠内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肠外组(P<0.05)。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胃肠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曾英彤  周婧 《今日药学》2023,(6):414-421
<正>经肠外或肠内途径为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提供适宜营养素的方法称为营养支持疗法(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简称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1]。肠外肠内营养(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PEN)是研究营养支持疗法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学科。近年来,随着营养支持新理念的不断完善与更新,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对营养支持的规范化管理日渐重视。由医师、护师、营养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重型破伤风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某院进行住院治疗的75例中重型破伤风患者,其中40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35例采用早期肠外营养,采集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入院时)及营养治疗后(出院前)的体重、BMI、TP、Hb、Alb、PA、外周血淋巴...  相似文献   

8.
家庭肠内营养(homeent eral nutrition,HEN)是指在专业营养支持小组的指导下,在家庭内进行的肠内营养支持。HEN已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家属的青睐。1HEN的适应证HEN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肿瘤、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病、胃排空障碍、重症胰腺炎、严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老年糖尿病患者胃肠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血糖的影响。方法7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行胃肠手术后随机分为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术后第2天起分别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并根据血糖情况配合胰岛素治疗。每天监测血糖,于术后第4、8天测各项营养、生化指标,观察临床恢复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P〈0.01)。术后第4天观察,营养指标(HGB、Alb、TP)EN组较PN组改善(P〈0.01),生化指标(TF、ALT、TBIL)EN组较PN组术后第4天升高(P〈0.01)。患者均可耐受术后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胃肠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不会引起血糖较大波动,方便血糖调控,同时可促进体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脑血管意外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4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实验组),24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脑血管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10d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总蛋白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高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较肠外营养少,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支持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徐玉英  陈倩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45-2146
目的 比较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68例和肠外营养组20例,两组危重症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胃肠内营养支持(EN)和肠外营养支持(PN)治疗,观察比较两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B)及转铁蛋白(TRF)等.结果 EN组与PN组相比,其患者ALB、TB、TRF等营养指标均显著增高,分别可以达到(36.01±5.74)g/L、(67.96±7.52)g/L以及(2.88±0.85)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4.13、3.93,均P<0.05);EN组并发高血糖、二重感染、肝功能损伤及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x2=7.82、8.41、9.02、9.47,均P<0.05).结论 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选择适当的营养支持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肠内应用对胃癌晚期患者营养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96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患者采用家庭肠内营养支持为EN组,另50例患者进行院内肠外营养支持为PN组,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态的变化以及营养支持6个月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营养支持6个月后与PN组患者相比,EN组患者的体重、BMI以及脂肪群均明显增加,KPS、OLI以及EORTC QLQ-C30功能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胃癌晚期患者的营养状态,且相比院内肠外营养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更佳,可在具有适应症的胃癌晚期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技术复杂,由于手术改变了正常胃肠、胆胰的解剖结构术后早期不能经口进食,其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较其他危重患者更加困难。营养支持有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两种。单纯的肠外营养往往存在代谢、技术、感染等并发症。肠内营养支持不仅保持了肠道在代谢调节和肠肝循环中促进内脏蛋白合成、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等对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外营养结合的临床应用意义及合理性。方法危重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20例)和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实验组,20例)。实验组行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实验组能获得较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而实验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3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在ICU危重患者中的效果影响。方法将57例危重患者按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肠内肠外联合营养组(PN+EN)29例和肠内营养组(EN)28例,对比观察两组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各营养指标(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和住院天数的不同。结果 PN+EN组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高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对于危重患者,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危重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使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治疗区别,为临床合理选择营养支持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患者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值(SCr)、谷丙转氨酶(ALT)、血糖(GLU)、甘油三酯(TG).同时,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第14天分别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 治疗第14天测得的所有监测指标、NIHSS评分、CPIS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肠内营养组指标优于肠外营养组.结论 肠外营养途径营养效果较肠内营养确切,但肠内营养并发症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及护理。方法随机抽选在我院进行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患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通过精心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营养指标改变、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较术前体质量均有所下降,肠外营养组下降更为显著,早期肠内营养组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组短(P<0.05)。结论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正确的护理方法能够确保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李志钢 《海峡药学》2011,23(2):119-120
目的 探索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的应用及其可行性.方法 选择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38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支持组(观察组)20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术后24h后给予相应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值、血糖)的变化,以及两组手术后恢复情况.结...  相似文献   

19.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  王迎宾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11):1068-106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0年以来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胃肠外营养(TPN)组28例及肠内营养(EN)支持加肠外营养(PN)组34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肠内加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的低于TPN组(P<0.05)。结论:给SAP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肠外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肠瘘患者行先肠外,再肠内+肠外,最后逐步过渡到肠外营养的支持治疗方法,比较肠内及肠外治疗后PA,IL-6,TNF-α及血浆内毒素的测量值。结果肠内营养治疗后PA,IL-6,TNF-α及血浆内毒素的测量值均优于肠外治疗后(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保护肠道功能,减轻炎症,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应在腹腔引流通畅及腹膜炎症局限的前提下尽早使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