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among adolescence from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Methods Five hundred and sixt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urvived from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 were investigated with civilian version of the PTSD checklist (PCL-C). Results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PTSD of the DSM-Ⅳ, there were 85 persons met the criterion, about 15.18% of the enti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P>0.05) ;secondly, the most occurred symptoms were "emotional reactivity to trauma cues" (50.71%) and "exaggerated startle response" (51.43%) from re-experi-ence and hyper-arousal,respectively;thirdly,the two-way ANOVA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no main effects of gen-der and gender × grades on scores of PCL(P>0.05), but the grades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P<0.05). Post hoe tests revealed the scores of grade 9 [total 40.24±10.37, re-experience 12.48±3.84, avoidance 15.30±4.93, hyper-arousal 12.46±3.83 ] higher than that of grade 7 [total 36.12±13.41, re-experience 11.42±4.70, avoid-ante 13.63±5.75, hyper-arousal 11.07±4.38 ] and grade 8 [total 34.29±11.59, re-experience 10.72±4.00, avoidance 12.95±4.98, hyper-arousai 10.62±4.13] with statistie significant (P<0.05) ;finally, the numbers and rates of partial PTSD were "re-experience" 287 (51.25 % ),"avoidance" 166 (29.64%), "hyper-arousal" 218 (38.9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re are 15.18% of the current sample met the standards of PTSD of the DSM-Ⅳ. The most partial PTSD symptom was "re-experience" with a rate of 51.25%.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后5年,2013年4月四川再次发生里氏7.0级雅安芦山地震,除了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还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人们面临极度的无助与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灾难后人们常见的心理反应,其发生率为31.7%~60.0%[1]。老年人由于衰老、疾病的影响,应急能力下降,地震灾害可能给老年人身心健康带来更大威胁。为了解芦山地震6个月后老年人PTSD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地震灾后中、长期建设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本研究对四川地区距离本次地震中心不同距离居住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灾害作为一种心理应激源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本文作者在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赴四川什邡妇幼保健院进行了为期20d的儿童心理干预.亲身感受到经历地震灾害后的儿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应激反应。纵观国内外有关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此类儿童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必然会导致长远的负面影响,有的到成年期甚至终生伴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因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及时诊断并实施心理咨询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身赴川进行心理干预的体验对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症状表现及其治疗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害作为一种心理应激源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本文作者在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于6月20日赴四川什邡妇幼保健院进行了为期20天的儿童心理干预,亲身感受到经历地震灾害后的儿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应激反应。纵观国内外有关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此类儿童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必然会导致长远的负面影响,有的到成年期甚至终生伴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因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及时诊断并实施心理咨询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身赴川进行心理干预的体验对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症状表现及其治疗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回顾性研究汶川地震创伤患者及亲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60例汶川地震经历者,其中创伤患者40例(创伤组)及亲属20例(对照组),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评定,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创伤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SCL-90总分和各项分值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且转归情况差;损伤程度、受困时间、治疗效果和生活正常化程度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和迁延的影响因素.结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和迁延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军队高龄老干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采用PTSD诊断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震后第30天对170名亲历地震的军队住院老干部进行评估。结果根据DSM-Ⅳ诊断标准,震后第30天有20.59%的老干部发生PTSD;PTSD患者年龄与非PTSD组患者年龄相比,明显较大(P〈0.05);PTSD组患者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1)。结论地震后1个月,军队老干部PTSD的发生率是20.59%,PTSD组老干部平均年龄比非PTSD组明显更大。有必要主动对受灾老干部进行精神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汶川地震震后6个月安县受灾群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症状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PTSD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标准化评定工具,对地震时在安县地区居住的群众,进行DSM-ⅣPTSD诊断检查及相关量表的测查。结果:完成调查的289人中,PTSD筛查阳性率为11.4%。抑郁症状阳性率为23.4%,8.7%报告有自杀观念。灾后6个月PTSD发生率为11.4%,PTSD组反复更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SCL-90总分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及其他因子分、SDS总分和标准分、SAS总分和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地震后PTSD的发生率是11.4%(6个月)。PTSD患者无法摆脱精神创伤的痛苦记忆,PTSD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经历某种灾难性创伤性事件后人们持续存在的无助、害怕、恐惧等情绪及出现重复性创伤性体验、情感麻木与回避创伤性事件及警觉性增高等三大症状,并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关联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6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问卷对患者开展调查。分析患者量表及问卷得分情况;比较不同特征患者量表及问卷得分;分析创伤后成长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之间关联性;比较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2个月时量表及问卷得分。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生活的欣赏、精神改变、个人力量、新的可能性及与他人的关系与回避、再体验评分均为负相关(P<0.05)。出院后2个月时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得分低于出院时,创伤后成长得分高于出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同创伤后成长存在明显相关性,创伤后成长能力越强,应激障碍症状则恢复越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震暴露因素对汶川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地震暴露因素问卷、创伤后成长量表中文版(C-PTGI)和事件影响量表(IES-R)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4所中学共1526位学生进行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IES在所有8个暴露因素的不同水平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5~89.10, P<0.05),暴露程度高者[(26.68±14.66)分,(26.80±15.56)分,(27.83±14.62)分,(29.02±15.36)分,(27.77±15.74)分,(26.74±15.63)分,(25.43±14.32)分,(29.51±14.36)分]得分显著高于暴露程度低的学生[(22.84±13.96)分,(23.98±13.99)分,(23.63±14.21)分,(23.53±13.96)分,(23.64±13.83)分,(24.24±14.15)分,(21.27±14.35)分,(17.54±13.34)分]。 PTGI仅在目睹受伤、好友伤亡两个暴露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82, P=0.001;F=6.23, P=0.013)。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年级、震时恐惧、至亲丧生、目睹受伤、好友伤亡五个因素对IES影响显著(ΔR 2=0.141),其中震时恐惧影响最大;PTG仅与目睹受伤有微弱关系(ΔR 2=0.007)。结论暴露因素对四年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预测作用,其中震时恐惧感是最主要因素;暴露因素对创伤后成长无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震后的PTSD症状对灾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亲历过汶川地震的666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应用事件影响量表和自我描述问卷评估个体的PTSD症状和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分别对男女两组数据进行解析.结果 (1)受访高中生有666名(男313、女353),其中有151人(22.67%)的事件影响量表总体得分高于35分,为PTSD可疑者:女生为83人(占女生总数的23.51%),男生为68人(占男生总数的21.72%).(2)在女性样本中,相关分析显示侵入症状与其对自己外貌的评定呈正相关(r=0.101,P<0.05);过度警觉症状与其异性关系呈负相关(r=-0.123,P<0.05)、与父母的关系和情绪的稳定性呈正相关(r=0.126,P<0.05; r=0.181,P<0.01),结构方程模型中相应的路径系数为0.11~0.18,均P<0.05.(3)在男性样本中,相关分析显示回避症状与其自我评定的外貌、同性及异性关系、情绪、自我整体认知间存在正相关(r=0.152~0.221,均P<0.01);过度警觉症状与其对自己外貌的评定、与同性朋友和父母的关系、道德品行、情绪稳定性和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呈正相关(r=0.114~0.313,均P<0.05);侵入症状与同性关系、情绪和自我认知间的相关系数为r=0.111~0.234,均P<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回避与其异性关系间的路径系数为0.12;过度觉醒症状与自我评定的外貌、与异性和同性的关系、品行、情绪以及自我认知间的路径系数为0.11~0.31,均P<0.05.结论 灾区高中生中22.7%的个体有较为严重的PTSD症状.PTSD症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明确的影响,并且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情绪、品行、自己感知到的外貌以及自我的整体评价等方面,而学业或体能两方面则不受PTSD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后转移到重庆治疗的伤员,在不同暴露因素下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 按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转移到重庆市11所医院治疗的386名灾区伤员,采用PTSD-17项筛查问卷(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 ,PCL-C)于地震后1个月对其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分析不同暴露因素对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 暴露于目睹地震中有人被掩埋、死亡及地震中被掩埋,接受手术因素下的伤员PTSD严重度总分分别为(44.64±11.86)分,(44.67±12.49)分,(45.96±12.1)分,(44.80±12.92)分,较未暴露者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暴露因素中地震中被掩埋(OR=2.171,95%CI1.088~4.333)为PTSD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结论 暴露因素程度重者PTSD症状严重,被掩埋是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更长时间内患PTSD可能性大;应对此类伤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海洛因依赖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海洛因依赖(H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YWG神经心理训练系统、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估认知功能。结果PTSD、HD、正常组单侧脑功能反应时[(849.12±325.24)ms,(821.53±263.42)ms,(497.36±198.26)ms]、汉字记忆反应时[(4521.57±1676.63)ms,(3955.43±1485.46)ms,(533.29±148.33)ms]、空间记忆位置错数[(1.47±0.76)次,(1.38±0.82)次,(0.82±0.39)次]完成测查的总应答数[(124.53±8.15)次,(121.65±9.68)次,(106.81±21.87)次]、正确应答数[(58.66±13.29)次,(54.55±19.52)次,(75.57±21.07)次]、完成分类数[(2.89±2.11)次,(2.99±1.96)次,(4.10±1.21)次],PTSD组与H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海洛因依赖患者都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两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存在共同的大脑及心理学损害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大鼠肺爆震伤模型,探讨肺爆震伤与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关性.方法 84只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实验模型组(B、C)和假模型组(D),每组21只.模型组和假模型组大鼠胸部正中分别距爆炸源不同距离,利用8#纸质瞬发电雷管爆炸冲击大鼠,于伤后第1,14,28天通过旷场实验(OF)和高架十字迷宫( EPM)观察大鼠情感及行为变化.A组不给予爆炸应激处理.并分别于实验第1,14,28天每组随机选取7只大鼠处死取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皮质酮.结果 (1)伤后1d B组OF行为学指标中央格停留时间(LT)、穿格次数(CF)、直立次数(RF)及修饰次数(MF)[分别为(25.34±4.50)s,(19.73±11.10)次,(0.52±0.11)次,(0.53±0.21)次]、C组[分别为(22.13±6.54)s,(28.67±7.22)次,(1.07±0.26)次,(0.89±0.15)次]、D组LT、CF及RF[分别为(23.71±3.9)s,(25.13±12.35)次,(1.26±0.74)次]与A组有显著差异(P<0.05);伤后28d B组(LT、CF及RF)和C组(CF及RF)与A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PM实验结果趋同于OF.(3)伤后1 dB、C、D组血浆皮质酮[分别为(153.15±44.50) ng/ml,( 132.72±78.77) ng/ml,(96.16±8.96)ng/ml]明显高于A组(P<0.05);伤后28d B、C、D组血浆皮质酮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肺爆震伤模型成功诱发大鼠恐惧焦虑、警惕性增高、适应环境能力降低及逃避躲藏等急性应激障碍样异常行为表现,并进一步促进发展为PTSD,成功建立急性PTSD模型. 相似文献
16.
救援官兵地震1周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1周年后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患率.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组成调查表,于汶川地震1周年时对1176名参加抗震救灾部队官兵进行测试.以PCL-C、SCL-90部分因子作为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指标,用t检验、相关分析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周年后救援官兵PTSD现患率为3.45%.SCL-90量表中躯体化因子分[(1.43±0.57)分]、EPQ中内外向[(12.50±3.79)分]、SCSQ中积极应对[(2.05±0.71)分]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军常模(P<0.01或P<0.05),SCL-90量表中焦虑、抑郁、EPQ中神经质、SCSQ中消极应对分值均显著低于全军常模(P<0.01).PTSD组情绪更不稳定、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PCL-C总分与SCL-90中躯体化、焦虑和抑郁因子分及EPQ中神经质因子和消极应对分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EPQ中内外向因子、积极应对分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汶川地震1周年后救援官兵PTSD现患率为3.45%,官兵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具有神经质、内向性的个体及低年资、低文化程度的救援军人是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单字范式,比较汶川震后18个月灾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对情绪词的有意遗忘能力.方法 采用CCMD-3和DSM-ⅣPTSD诊断标准,选取20名震后PTSD儿童为被试,选取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从<中国情绪词库>中选取积极词和消极词各16个作为实验材料.被试依次完成词语学习、算术运算和记忆测试(自由回忆、词语补全和词语再认)三个任务.结果 (1)PTSD儿童对积极词的回忆率显著大于对消极词的回忆率[(0.32±0.11),(0.28±0.10),P<0.05];对指示记忆词语的回忆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回忆率[(0.45±0.14),(0.16±0.08),P<0.01];对照组对积极词的回忆率显著大于对消极词的回忆率[(0.37±0.09),(0.34±0.13),P<0.05];对指示记忆词语的回忆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回忆率[(0.51±0.13),(0.20±0.11),P<0.01].(2)PTSD儿童对积极词的补全率显著小于对消极词的补全率[(0.38±0.12),(0.49±0.12),P<0.05];对指示记忆词语的补全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补全率[(0.49±0.12),(0.38±0.10),P<0.01];对照组对积极词的补全率显著小于对消极词的补全率[(0.39±0.15),(0.56±0.14),P<0.01];对指示记忆词语的补全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补全率[(0.55±0.18),(0.42±0.10),P<0.01].(3)PTSD儿童对积极词和消极词的再认率无显著差异[(0.64±0.19),(0.63±0.16),P>0.05];对指示记忆词语的再认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词语再认率[(0.73±0.16),(0.54±0.17),P<0.05];对照组对积极词和消极词的再认率无显著差异[(0.64±0.16),(0.65±0.19),P>0.05];对指示记忆词语的再认率显著大于对指示遗忘词语的词语再认率[(0.72±0.19),(0.56±0.16),P<0.05].结论 PTSD儿童与正常儿童均对情绪词存在有意遗忘效应,这种效应既受选择性复述的影响,也受提取抑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齐拉西酮早期干预对改良单次延长应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 and foot shock,SPS&S)模型大鼠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大脑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pERK1/2)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齐拉西酮组以及齐拉西酮+ U0126组,每组6只.对照组正常饲养;模型组为SPS&S处理组;齐拉西酮组为SPS&S造模结束后,每天灌胃齐拉西酮( 2.5 mg/kg),连续7d;齐拉西酮+U0126组为SPS&S造模结束后,连续7d给予齐拉西酮,并在每次齐拉西酮灌胃后0.5h,腹腔注射U0126(MEK1/2抑制剂)(0.5 mg/kg).各组在处理结束24h后,采用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大鼠行为表现,并且在行为实验完成后处死大鼠,以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脑pERK1/2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旷场实验中,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度,中央活动次数[分别为(76.23±54.76) cm,(4.60±1.14)次]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43.77±74.22) cm,(12.40±3.36)次]和齐拉西酮组[分别为(274.98±83.56) cm,(12.00±2.9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与齐拉西酮+U0126组[分别为(138.14±41.98)cm,(5.00±1.58)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高架十字测试中,各处理组在大鼠开臂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上的差异性与旷场实验的结果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pERK1/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齐拉西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齐拉西酮能改善PTSD动物的焦虑样行为,而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pERK1/2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运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对136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并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部分中学生,其中网络成瘾组(IA)116人,非网络成瘾组(NA)116人,零网络使用者59人进行测试。结果在1360名中学生中发现网络成瘾者39人(2.87%),准成瘾者122人(8.97%),总阳性率11.84%。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多于12岁左右首次使用网络。多因素分析发现非独生子女,不与父母同住,与网友约会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舍准成瘾)的发生率达11.84%,中学生多于12岁左右首次使用网络,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应早于12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