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膈俞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情况 膈俞穴出自<灵枢·背输>,为足太阳膀胱经第17号穴;背俞穴之一;八会之血会穴.别名七焦之间.<会元针灸学>云:"膈俞者……即横膈之所系于背,膈者过也,足太阳之所过,故名膈俞".很得体地说明其内应横膈,横膈自此系于背,又主膈肌之病,故而命名为膈俞.  相似文献   

2.
自《难经·四十五难》言“血会鬲俞”后,历代诸多针灸医籍中均描述了膈俞穴擅治血病,并强调了膈俞的活血化瘀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膈俞的临床使用情况,笔者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检索1979~2012年间相关文献8284篇,发现膈俞穴适应症广泛,  相似文献   

3.
林霓鹏  符文彬  赵晶  尹格 《新中医》2011,(12):164-165
四花穴即膈俞、胆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N线上,都是背俞穴,临床上常配合一起使用而得名。四花穴首载于《崔氏别录》,后《医学入门》称之为崔氏四花。《针灸聚英》崔知悌云“灸骨蒸劳热.灸四花穴……”,明确指出“四花乃膈俞、胆俞”,并引《难经》曰:“血会膈俞。  相似文献   

4.
胃俞膈俞乃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胃俞取穴于第十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是胃的俞穴,主要治疗胃痛、腹痛、胸肋痛、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病。膈俞取穴于第七与第八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是八会穴中的血会,主要治疗胃痛、腹痛、腹胀、胸肋痛、呕吐、呃逆等病。根据两穴同一条经络,而且功能相似的共同点,笔者在临床上以胃俞膈俞穴位为主的背穴上施行推拿手法治疗胸腹疾病多例,均收到明显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收效快,特介绍如下: 一、刘××,男,26岁,工人,1984年7月15日就诊。自诉:因吃下生冷食物引起腹部痛,反复发作一个星期。服用胃舒平等  相似文献   

5.
膈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是八会穴中的血会,对于与血相关的疾病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从其归经、藏象、位置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回顾了膈俞穴在古代及现代的应用,希望能对膈俞穴善治血证的特点有更好地了解。  相似文献   

6.
治法:取肺俞、厥阴俞、脾俞、胃俞、膈俞、大椎穴。患者取伏卧位,暴露背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分别在肺俞、膈俞、胃俞、脾俞、厥阴俞点刺后挤压出血,每穴挤血8~10滴,然后以干棉球擦净血迹,再将大椎穴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放血8~10滴,再将4cm×4cm大小、厚02cm?..  相似文献   

7.
方法:令患者俯卧位,双手交叉放于颌下,全身放松,自然呼吸,暴露背部。医者双手置于患者背部双膈俞穴,点压按摩约10分钟,再揉捏双耳廓的膈区5分钟,呃逆即止,一次奏效。还可根据病因辨证选配肝俞、胃俞等穴。【例一】戢××,男,43岁。半月前,因生气诱发呃逆,经几家医院治疗无效。发病后不能正常进食与睡眠,体重锐减。见患者面色晦黯,表情痛苦,双肩高耸,喉间呃逆连声,不能自制。舌苔薄  相似文献   

8.
穴位注射对胆色素结石模型豚鼠肝脏部分酶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雌性豚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每日只喂正常颗粒饲料;造模对照组,每日喂成石饲料,连续喂养60日;针刺治疗组,造模后,每日电针“膈俞”“肝俞”“阳陵泉”穴;肌肉注射组,造模后隔日非穴位肌肉注复方当归注射液0.2ml;穴位注射组,造模后隔日在“膈俞”“肝俞”“阳陵泉”穴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 。结果:造模组成石率大于正常组、穴注组,穴注组成石率最低;肝总酶各组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只有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习练八段锦对平人八会穴中的章门穴、中脘穴、膻中穴、膈俞穴穴位温度的影响。方法:招募健康受试者4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名。观察组习练八段锦,对照组习练第九套广播体操,对纳入的受试者进行为期12周的观察,分别于入组后习练前、习练后即刻、习练12周后采用FLIR SC660型红外热像仪观察受试者左右章门穴、中脘穴以及膻中穴、膈俞穴的温度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习练后即刻章门穴、中脘穴、膻中穴、膈俞穴温度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习练12周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可通过刺激平人脏、腑、气、血之精气,一定程度提高其章门穴、中脘穴、膻中穴、膈俞穴的温度,且长期习练效果更佳,为八段锦“协调脏腑,促进气血运行”提供客观化、可视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归经 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定位 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取法 坐位稍前倾,上肢自然下垂,约与肩胛下角相平,后正中线旁开1.5寸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的体表温度,观察肺脏病变状态下,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的特异性变化。方法:选取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BK-MT02A医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较对照组同侧腧穴体表温度升高(P<0.01,P<0.05);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穴体表温度高于同侧脾俞、肾俞穴(P<0.01,P<0.05),同侧肺俞与膈俞、脾俞与肾俞之间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病理性升高,说明以上背俞穴具有反映肺脏疾患的特异性;体表温度显著升高的肺俞、膈俞穴,不仅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体现了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对肺脏疾患反映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电针内关公孙穴治疗顽固性呃逆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国伟 《陕西中医》1995,16(1):30-30
通过电针内关、公孙穴与电针膈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对比观察,证实电针内关、公孙穴组治疗效果优于电针膈俞穴组(P<0.05),其治愈天数亦少于电针膈俞穴组(P<0.05)。  相似文献   

13.
四、清法:清法是以清热除烦,从养阴生津立法。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应用一定俞穴和手法.从而达到“清”的作用。临床常取行间以清肝泄热,鱼际以清肺养阴,内庭清胃降火。五俞穴有“荣主身热”之说,故针灸临床常取荣穴以清脏腑之热。例一:口臭袁××,女、38岁,口臭已十余年,牙龈肿胀,大便干结,烦躁,晚睡不安,脉滑数,苔黄腻。拟为阳明积热,浊气上逆所致。治  相似文献   

14.
<正> "八会穴"是指人体的脏、腑、气、血、脉、筋、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俞穴.归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八会穴"始见于《难经》第四十五难曰:"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中皖),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相似文献   

15.
针刺“翳风”穴治疗膈肌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膈肌痉挛”祖国医学称为“呃逆”,笔者近年采用了针刺“翳风”穴治本疗病取得较好疗效。典型病例:王××女8岁。68年3日9日诊。患儿因驱蛔虫曾吃生使君子仁数粒,自  相似文献   

16.
膈俞穴临床治验举隅056001河北省邯郸医院专科学校耿惠,于之敬056001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殷春萍膈俞之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针灸甲乙经》)。为特定之八会穴之——──血会。《...  相似文献   

17.
膈俞穴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膈俞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日前.国家中管局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腧穴主治临床研究项目已将膈俞穴纳入首批招标的36穴之中.本文将有关膈俞穴占籍记载及近20年的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膈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是八会穴之"血会",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与血相关病症的治疗。瘀血是血的病理表现之一,为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而停滞体内,或血液运行受阻,瘀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1]。中医认为,瘀血内积,使气血运行不畅,造成机体某一部分的气血不通,不  相似文献   

19.
<正> 1987年,中山医科大学设计和研制成功体外膈肌起搏器(EDP)。1989年,我们依据中医循经取穴的基础将原EDP置于胸大肌处的“无关电极”改置于膈俞穴和肺俞穴,用以治疗呃逆和慢性支气管炎,经过一阶段应用及作者本人亲身体验对比,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特定穴是指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因其具有特殊治疗作用,故本人在临床上选择配伍应用,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慢性支气管炎  李××,女,45岁。反复咳嗽、咯痰、喘息、气促10+年。患者述,10+年来,每因感冒则诱发咳嗽,咯白色泡沫样痰,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平素极易感冒,且伴畏风,多汗。5天前,又因感冒而诱发上述诸症,服中西药无效而来就诊。治疗:在患者双肺俞、膈俞、肾俞、拔火罐15分钟,取罐后自觉呼吸要轻松些,次日来述,昨日能平卧而眠,续拔火罐5次诸症消失。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