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提出生命教育对策。本研究随机抽取苏州地区数所中学的学生736名,使用自编生命教育问卷、生命意义感问卷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生命观整体良好;生命状态的重要指标——生命意义感分数偏低,情况不容乐观。且在不同成绩水平、不同家庭氛围上生命意义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成绩越好生命意义感得分越高;正统型和民主型家庭氛围下的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高于冲突型、包办专制型、放任型家庭氛围下的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针对上述结论提出生命教育建议,多元途径开展生命教育;重视师资队伍培养;整合资源,社会与家庭共同参与等,以期为中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龚洁  苏琳  庄鸿娟 《校园心理》2023,(2):100-103
目的 通过分析初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发展特点,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福建省厦门市3所中学2 842名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在2 482名初中生中,466名(16.40%)的初中生具有高生命意义感;随着年级的增高,初中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生命意义感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家庭结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校亟需开展提升初中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尤其应关注九年级学生、女生及单亲、重组家庭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随机取样深圳市某区17所中小学校,调查中小学生生命观和生命教育情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开展普及程度高、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学生生存技能和生活满意度总体良好,压力来源基本正常,应对压力的方式较为独立,对生命的态度比较乐观。在影响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命观的因素中,本人的性格和家庭影响相对重要,而高中生认为自己的性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个学段的学生都比较缺失的是"生命意义和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三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与考试焦虑、考试元担忧的关系.方法 使用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考试焦虑问卷和考试元担忧问卷调查了广州市1142名高三学生.结果 ①不同类型学校的高三学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水平差异显著,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调节作用;②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属于中等偏高水平,男生比女生更焦虑;③考试过程、家庭冲突及前途命运是造成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元担忧因素;④家庭的元担忧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影响最大.结论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教育可作为缓解高考考试焦虑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马锦 《校园心理》2011,9(5):346-347
<正>校园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聚焦的话题,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关注学生安全,是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保持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生命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提供参考。采用《大学生生命观调查问卷》《自杀态度问卷》对延安大学353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在生命观现状的研究中,大多数大学生对生命观持有积极的认识。②生命态度的研究中,来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亲密好友数量在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对生命观持有积极的认识,不同群体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开展以人生纪录片为载体的生命教育课程干预,考察干预效果。方法:以是否选修《电影与心理人生》课程为条件将被试分为实验组(n=95)和对照组(n=65)。实验组开展每周2课时,持续时长17周的课程干预,对照组不进行相关操作。在干预第1周及最后1周用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评估两组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结果:干预前,实验组的生命意义感总分显著低于控制组(t=-2.521,P0.05),其中实验组的拥有意义感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控制组(t=-3.304,P0.01);干预后,实验组的生命意义感水平(t=-2.126,P0.05)和拥有意义感得分(t=-2.490,P0.05)显著提高,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人生纪录片课程为载体的生命教育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拥有意义感,从而提升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8.
程燕  谢罗奇 《校园心理》2016,(4):237-240
通过对湖南省内10所高校1 000名在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显示:83.9%(791名)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但师生满意度低,生命教育境遇尴尬,实际需求与现行教育存在差异;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总体良好,但对自杀的认知存在不足,不同群体大学生如有无兴趣爱好、近期重大生活事件、自残自杀史等生命意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行生命教育理念滞后、体系不健全、效果不理想、开展无保障,存在极大的可完善空间,但要真正推动、落实和深化,亟待多方努力,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9.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出生,也有人死亡,这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只是快乐或者伤心。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幸运的,我们应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教育孩子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0.
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生命教育,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帮助大学生调整或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进健康成材。方法采用问卷调查,通过教育前后对比的研究方法,观察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应激反应及情绪变化来判定教育的影响和效果。结果课后学生对家长的厚望发生了积极的改变;经济问题与他人交往的阻碍得到了缓解;嫉妒情绪有所降低;面对讥讽或冤屈时,积极的心态增加;遭遇重大挫折时,看到自己积极的方面有所增加;适应生活的能力提高;对生命的看法改善明显;心理承受力有所提高;求助意识明显增强(P=0.017);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要性的认识显著提高(P=0.002)。结论健康和生命教育对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高校应该把健康和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利用校园媒体和各种教育资源建立科学、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营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奉献社会的良好精神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最早在美国提出,主要是针对青少年日益严重的自杀、吸毒等社会问题,其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生命意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大学生伤人、自伤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反映了当下我国大学生群体生命意识缺乏、生命价值观扭曲的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刻不容缓。随着生命教育的发展及人们认识的深入,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深化,其实施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栗文敏 《校园心理》2016,(4):223-225
本文旨在验证体验式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显著效果。选取167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试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并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效果检验。结果发现:试验组在试验前后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控制组仅在抑郁、强迫、社交退缩这3个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控制组后测除性心理和精神病外,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与传统的心理专题讲座、生命教育知识传授相比,体验式生命教育在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上更有效,教学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心情如诗     
诗意的美丽和曼妙,并非只存在于有形的文字之中,其实,它在我们心灵的原野上绽开着更加迷人的花朵,闪耀着更加绚丽的色彩。 心情如诗,是因为我们常常能感受到生命如琴,我们能够不断地在琴弦上奏出我们的梦幻曲;生命似舟,在生活河流里,我们能不断地欣赏到两岸旖旎的风光。 心情如诗,是因为我们能从看到的每一片树叶上,读懂生命曾经挥洒过的激情和浪漫;我们能从自己踏过的每一块石头上,领略大地曾经有过的沧桑;我们能从  相似文献   

14.
赖雪芬 《校园心理》2013,(5):335-337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生命意义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1]。在国外,研究者喜欢用生命意义来诠释生命的目标感,而国内学者则倾向于用生命意识来体现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探索[2]。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不仅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也使高等教育的实践者——高校教师产生巨大压力,甚至漠视生命。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作为学生精神的创造者——高校教师的生命意识却被大家忽视了。有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高中生中验证生命意义问卷的信效度,并比较灾区和非灾区学生在生命意义方面的差别。方法:对来自地震重灾区、轻灾区和非灾区的744名高中生施测生命意义问卷。结果:采用平行分析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生命意义体验和寻求两个因素能够解释57.65%的变异。生命意义体验和生命意义寻求两个分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81和0.79),建构信度(0.80和0.78),和间隔四个星期的重测信度(0.65和0.50)。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灾区学生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程度都显著低于非灾区。结论:生命意义问卷在我国高中生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地震这一创伤事件会降低个体的生命意义体验和寻求。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及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成都市某高校大学新生194名,使用《生活目的测试》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52.1%的大学新生的生活目标及意义不明确,34.0%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状态;2自主感、逃避的得分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7.64,P0.01;F=6.58,P0.05),自主感、逃避的得分以及生命意义感总分在不同学科类别之间存在差异(F=7.56,P0.01;F=6.18,P0.05;F=4.83,P0.05);3生命意义感总分与"偏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7,P0.05);4"对未来期待"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状况(β=-0.18,P0.05)。结论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诠释和实施途径自然成为两个焦点。将生命教育渗入各学科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笔者尝试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同时对生命教育渗入体育学院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意义及切入点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管村 《校园心理》2005,3(12):49-49
人一生下来,死亡也就跟着生下来,生命的每一刻都在面向死亡移动。人生短暂,仅那么六七十年时间,至多百十年,若中途有什么意外,恐怕还活不了那么久,我们理所当然应该珍爱生命,感激生命中的每一天.抓住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创造生命的灿烂光辉。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相关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南通市某所高职院校257名学生,使用《生活目的测试》量表(PIL)、《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42.8%的学生处于生命意义不明确状态,26.1%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状态;2生命意义感与父亲的"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母亲的"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因子呈显著负相关;3父亲的"温暖理解"、母亲的"拒绝否认"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独立作用;父亲的"过分干涉"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左全  闫莉妍 《医学信息》2010,23(16):2528-2529
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工作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对策,把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素质措施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提高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的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