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而论述相关脾胃病证治的条文有140余条之多,内容全面而精要,本文就伤寒六经病变中与相关的脾胃病变证治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
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辨证是东汉末期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1六经的概念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它是在《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伤寒的辨证,其特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由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外感病为契机论述疾病辨证论治的医书,并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其六经辨证体系的提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医学经典医籍,《伤寒论》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学的主干课程。掌握六经辨证纲领及其理法方药是这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伤寒论》虽文字古朴,但文义深邃,极难理解深透。因此,好的教学及学习方法,对学好这门课程十分重要。通过分析《伤寒论》成书特点: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方证为目、首创汤方辨证,于是从方证的角度学习《伤寒论》,实施方证教学,则能化繁为简,有纲举目张之效,便于理解和掌握《伤寒论》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睡眠障碍的条文加以分析,将失眠与嗜睡按病机分作几个证型,虽然《伤寒论》所涉及的失眠和嗜睡,是外感热病过程中以及误治之后所出现的证候,但它不仅为现代外感热病兼有睡眠障碍的诊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些方药还成为脏腑功能失常引起的失眠的经典方药,因此发掘经方论治睡眠障碍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辨治思路及有效方药,同时这也是《伤寒论》对祖国睡眠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承袭了《黄帝内经》的寒热辨析,吸收《难经》的脉学思想,以《神农本草经》药物学专著为蓝本,形成了中医治疗学完备的诊疗方案,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与总结,提出了对于"外感证候"的独特理论—"六经辨证论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典范。它第一次从临床实际运用角度出发,把寒热两种症状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病理证候,指导辨证纲领。"六经理论"的核心是"寒热先后,寒热相盛,寒热胶聚,寒热互见",反映的是人体阴阳次序及状态的变化。太阳经证到阳明经证的变化可作为这一思想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高荣林  提桂香  乔华 《首都医药》2004,11(22):15-17
中医治疗热病有系统的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治疗热病的理论,始自《内经》。《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阐述了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提出了“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其后,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论,并凭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论》宗《内经》之旨,提出了伤寒病中六经辨证的理论和治法及方药。…  相似文献   

7.
大柴胡汤是《伤寒论》方,为外感热病邪入少阳阳明经而设。我校门诊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外感发热重症,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伤寒论》中关于六经辨证汗出之证对当代祖国医学仍有实际临床指导意义。现将汗出之证与同行商讨如下。 1 关于《伤寒论》出汗概念汗证有自汗和盗汗之分,《伤寒论》中所说的汗,以自汗出者为多见,盗汗出者为较少。其周身汗出、头汗出、手足(氵戟)然汗出、汗出而厥等等,虽然都以出  相似文献   

9.
1 本证、兼证、变证之概念。《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之家在六经提纲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日: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日:在抵今之伤寒无不兼证而病……其各兼并之证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本证用“正治法”,兼证用权变法,变证用救逆法。近年来,此分类方法得到普遍应用,并对三证之概念作了比较详细论述,如《伤寒论选续》、《中国原著选读》、《伤寒论诠解》等总括其意单纯一经病谓之本证在某经病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本来不是此经病所应有的一般症状称兼证(包括并病合病);由伤寒病失治误治而引起的内科杂病中叫变证。  相似文献   

10.
林阳  李宇 《现代临床医学》2001,27(4):217-218
柯琴,字韵伯,浙江慈溪人。生活于清康熙、雍正年间(约公元1662~1753年)。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著有《伤寒来苏集》,该书正是其学术成就的充分体现。其学术成就概括起来主要为六经分证,以证分类,重新编次;以方类证,方不拘经,辨证施治;以及为伤寒六经正义,六经地面学说和三阴合并说等。历代医家对其学术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神犀丹系清代叶天士所创,为外感热病常用方这一。文章联系各版《药典》、《方剂学》、《温病学》对本方的认识以及叶天士血分证用药特点,论述了神犀丹的主治证候、方剂特点及方义、功效。  相似文献   

12.
气血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核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典范,以六经为物质,以八纲为变化,六经是辨证之体,八纲乃是辨证之用,体用结合,有机联系,互相为用。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紧紧相连而不能相离,“气血辨证”则是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辨证核心。在研究《伤寒论》中,如果只谈“六经辨证”,或只谈“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而丢掉“气血辨证”这一核心内容,那就使仲景辨证论治的完善体系支离破碎,相割裂开来,所以,在《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中,唯有用“气《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所有内容,纲举目张,洞若观火。  相似文献   

13.
对“卫气营血辨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的卫气营血辨证,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发展由浅入深的四个不同的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温热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  相似文献   

14.
<正>《伤寒论》是专门研究外感寒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变化,由于各种功能不同,故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病证表现。厥阴病是临证中的常用见症、凝难证,因在下连少阴寒水,上承心包相火,同时厥阴与脾胃有木土相克关系,故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5.
一、发黄的概念“发黄”一词,首见于《伤寒论》。(《内经》只有黄疸记载,查阅有关文献,发黄的概念归纳如下, (一)发黄与黄疸,名异实同。成无已《伤寒明理论》:“疸者,黄也。单阳而无阴者。伤寒至于发黄,为疾之甚。”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疸与黄,其实一病,古今立名异耳。” (二)发黄与黄疸有区别。章太炎《章太炎论医集》:“所谓黄疸者,惟热病发黄不名黄疸,其余发黄通以黄疸目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做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被称为方书之祖,其所独有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但因其年代久远,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使后世对伤寒论的医学思想不能一探究竟,深有以管窥豹不能继往圣绝学之叹。唯有在临床中逐渐摸索,或有点滴灵犀所得。从古至今的医者都会碰到疾病从轻到重,由重再演变至死亡的过程,重症医学是研究任何损伤或疾病导致机体向死亡发展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性,并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性对重症患者进行救治的学科,重症患者通常是以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潜在的不稳定、一个或多个器官或系统功能受累并已经潜在危及生命为主要特征[1]。中医做为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在数千年的医学实践中同样的会碰到这样的重症患者,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医者在治疗相似的患者时会以当时的语言或思想去理解或解释疾病并指导治疗。而《伤寒论》就是一部完整的诊疗患者从外感轻症经过六经传变直至死亡的书,六经传变至三阴证是古人认为的疾病的危重阶段,"少阴证"做为伤寒六经传变的一个阶段,我们从重症医学的角度分析,我认为"少阴证"与"休克"的诊疗及转归具有高度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将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归于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属太阳病范畴,本文试图从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中药药理角度探讨,认为该方的六经归属为阳明热证兼太阳表证,属太阳阳明并病。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方证源于《汤液经法》,创六经辨证体系,后世以六经模型延伸辨治诸多疾病,应用经方治疗内外科疾病常获奇效.笔者认为,六经辨证精髓在于能够准确把握症状归属,于杂乱处明悉病机.皮肤病虽以不同病因而具不同特征,但若从整体观,亦能采用六经辨证[1].具有何经特征则从何经而解,若疾病初发时有太阳证,故当从太阳而解.  相似文献   

19.
韩旭 《华夏医药》2006,1(3):204-207
《伤寒论》有着唯物的自然观和朴素的辩证法。在桂枝汤的证治上就有不少的体现,如在《伤寒论》的397条经文中,述桂枝汤正局主治的有7条、变局的5条、变法的7条、禁忌的3条、化栽选治变证的16条,治合病及太阴、阳明病的7条。以上凡45条,从桂枝汤正治变化的角度充分表达了张仲景丰富的临床辨证法思想。本文从”辨桂枝汤证既立足于整体,又着眼于局部”、”把桂枝汤证看成是朕系的疾病运动发展过程”、”桂枝汤症的常治与变治”及”真假桂枝汤证的辨证思想”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伤寒论》六经辨治的哲学观点。《伤寒论》根据人体正气损益,邪气进退,将桂枝汤的证候、包括病变部位、证候特点、脏腑所损、寒热所趋、邪正消长等,从整体的、运动的、朕系的角度来举网辩证,而不把桂枝汤看成是绝对的、局部的、静止的、孤立不变的过程,较好地避免了诊治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形成了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辩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热病提供了辩证纲要,也给中医治疗其他疾病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准则,书中有许多的方剂治疗内伤杂病,若用之恰当,每次效果极佳,扩大了经验方使用的范围[1]。今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