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外感热病是人体感受时行病毒或疫毒之邪而产生的一类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温病学的范畴,然而其致病原因历代医家的认识和说法却不尽一致,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有从毒邪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毒邪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尤其至清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医学界在急性放射损伤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体系也尚未构建完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对引起急性放射损伤的电离辐射的中医病因学特点进行分析,将其命名为电离毒。基于电离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以及"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本研究提出: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核心病机是"脾为之卫"的病理表现——"脾失之卫"。在急性放射损伤发病之初,病机为电离毒外侵,伤脾之卫;在疾病发展、变化阶段,病机为脾失之卫,百病由生;在疾病转归、预后阶段,病机为脾卫渐复,祛邪外出。充分认识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可为进一步探讨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虽然该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但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疫病的理论和经验,对其防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为埃博拉出血热是感受异气所致,属中医“温疫”范畴,其防治思路贵在“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其治疗重在清气凉血护阴,同时注意予毒邪以出路。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在急性高热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外感高热以卒感实邪为致病因素;卫气失固为发病之内因;正邪交争为发热的根本病因。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气与邪毒交争,阳郁而发热。古方麻黄汤即是通过发汗之法,解决正邪交争的问题,使邪毒由肌腠而出,达到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毒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论述最多。自《内经》以来,对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有不少认识。尤其至近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现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深刻体会到毒邪,尤其是内生之毒,是导致内伤杂病顽恶难治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毒邪、了解毒邪致病特点及证候特征,有助于深入研究疑难病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 毒与毒邪1.1 毒的原义“毒”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引申为厚也,恶也,害也。据《辞…  相似文献   

6.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毒邪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及治病特点。SIRS的中医病机至今不明确,通过对文献及其临床表现特点的分析认为与毒邪致病的特征相似,成为SIRS从毒邪论治的理论及临床依据;SIRS毒邪的形成具有邪实和正虚两方面,不可偏废;另外,SIRS毒邪的致病还具有损伤脏腑,肺和肠胃最易受损和易损血脉经络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温病治毒法是用于毒邪引起的温热疾病的治疗大法,据毒邪的特点将毒邪分为六淫化火之毒、疫疠之毒、温毒以及脏腑失调、内生热毒。根据其致病的病因病机将温病治毒法分为解毒法(包括清热解毒、清营解毒、凉血解毒、滋阴解毒、辟秽解毒)、泄热排毒法、开郁化毒法、扶正抗毒法。1毒在温病发病中的病因病机毒,通常亦被称作毒邪。常富业等~([1])在诠释毒的概念时指出毒与邪有所不同,邪气蕴结不解是成毒的重要环节。在温病学中毒有不同的涵义,它可指病  相似文献   

8.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毒邪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及治病特点。SIRS的中医病机至今不明确,通过对文献及其临床表现特点的分析认为与毒邪致病的特征相似,成为SIRS从毒邪论治的理论及临床依据;SIRS毒邪的形成具有邪实和正虚两方面,不可偏废;另外,SIRS毒邪的致病还具有损伤脏腑,肺和肠胃最易受损和易损血脉经络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毒损脑络”是在2001年明确提出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病机逐渐被认为是脑血管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并对其衍变规律和治疗方法等展开了讨论和应用。毒邪主要有风、火、痰、瘀4类.“瘀毒”为其中之一。本文探讨瘀毒的特点,以及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致病机理。并将之与西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炎症反应学说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一、温热毒邪属于戾气 现行《温病学》三版教材把“温热毒邪”作为与戾气并列的病因(四版征求意见稿与此相同),其所引起的疾病即各论中的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两个具体病种。 在戾气之外提出“温热毒邪”既有理论失误,又有逻辑混乱。人们知道,有关这类病因,王叔和提出过时气,异气,巢元方提出过乖戾之气,吴又可综合各家之长提出了杂气,疫气、戾气等。其致病都有传染与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吴氏论述疫病最详。他认  相似文献   

11.
中风毒邪论是一种与传统中医中风病理有所不同的理论 ,在中风毒邪论指导下形成解毒通络方是较为理想的神经保护剂 ,可解决目前神经保护治疗的主要障碍 ,有望成为提高中医治疗中风急性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病机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1)温毒犯表,营卫郁滞;(2)毒犯肺窍,闭阻玄府;(3)温毒犯肺,肺失宣降;(4)毒壅肺脏,痰热相搏,气血壅滞;(5)毒损肺络,迫血妄行;(6)肺脏亏虚,毒邪干肺。表现主要为咳喘有痰、呼吸不利、红肿热痛等。故临床治疗毒邪所致肺系疾病不能拘于一证一法,需扩大视野,在复杂的临床症状中去归纳概括病证类型,进而立法选方,因证施治,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脂代谢紊乱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根据中医理论特点,脂毒可以归为"毒"邪概念。该文试着从脂毒及毒损肾络角度出发,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旨在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毒立论"治疗痹证,毒为痹证发生的外部原因,虚为痹证发生的根本原因,瘀为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毒、虚、瘀"在痹证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亦是重要的病理产物。在治疗上,灵活应用"解毒、补虚、祛瘀",痹证急性期,当以解毒为先,兼以祛瘀,酌加补虚之品;痹证缓解期,以祛瘀为重,兼以解毒,补虚扶正以驱邪外出,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过程存在毒损脑络进而损及心络的机制,为内毒损伤络脉学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检测脑梗死模型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心电图及心脏病理形态学改变;放免法检测心肌组织内皮素(ET)变化,生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变化。结果脑梗死大鼠血清CK-MB活性增高(P<0.01),心电图出现ST段下降,或T波低平、倒置等心肌缺血性改变;光镜下可见心肌细胞的早期病变;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肌原纤维横纹和线粒体嵴模糊不清、细胞间质水肿等。ET/NO、MDA、SOD等指标发生了异常改变(P<0.01)。结论急性脑缺血伴发有心肌细胞损害;血管活性物质、氧自由基等毒性效应导致了心肌组织损害过程,体现出内毒损伤脑络进而损及心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马莲  王可彬  吴圣贤 《中医学报》2021,36(3):469-474
气虚毒损证是在人体正气大虚的基础上,毒邪蕴结、积聚凝滞,损及脏腑经脉而致病,多见于各种疾病的终末阶段以及各类疾病的变证、坏证。毒邪致病在病因上具有酷烈性、依附性;在发病学上具备骤发性、特异性;在临床特点上具备火热性、秽浊性、广泛性、善变性、阈害性、内损性;病程上具备顽固性和危重性。气虚毒损证可视为多种难治性疾病的共同点,气虚是难治性疾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毒损为难治性疾病急性加重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气虚毒损证的本质、毒损的症状变化及病机演变规律,推导气虚毒损病变的客观指标及临床指征,对提高难治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毒与白塞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塞病属湿热火毒为患 ,以毒邪为主要病因。饮食不节、脏腑失调、日久滞而生毒。毒邪内伏不发可如常人 ,若遇外邪引动 ,毒邪上蒸下注而发为本病 :上攻则口舌咽喉溃烂、目赤肿痛 ;下注则外阴溃烂 ;外浸肌肤则红斑结节 ;流注骨节 ,则骨节肿痛 ,甚至攻及脏腑 ,引发重症。白塞病的治疗当分期进行 ,发作期重用清解之剂 ,一可阻断毒邪对机体的损害 ,二可开前后二阴 ,使毒去正安。缓解期应健脾益肾 ,使脏腑协调 ,毒无以生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是对中风病传统病因病机认识的提升。毒有外内之别,毒损脑络之毒多为内毒,且内毒为病,易损络脉,并可进一步败坏脏腑,使病情加重恶化,难治难愈。络脉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着眼于气络与血络,则可从功能与结构上对络脉进行整体概括并开展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立足于络脉功能障碍与结构损伤,围绕邪蕴成毒,毒成络损来论述病气络、病血络的动态病理过程,并结合急性脑梗死缺血级联反应,试从急性脑梗死病理损害过程阐述毒损脑络机制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从动脉粥样硬化热毒的形成、致病特点及临床与科研实践反证等方面阐述了瘀热蕴毒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和主导因素,瘀热蕴毒损脉为害的共同病理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内涵,以期开拓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的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