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 3a来我科收治的 4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随访。结果 :本组 4例诊断明确 ,经不同方法治疗 ,效果良好。结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良性病变 ,临床治疗效果好 ,但易复发。对于多发和病程长者 ,宜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3a来我科收治的4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随访。结果:本组4例诊断明确,经不同方法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良性病变,临床治疗效果好,但易复发。对于多发和病程长者,宜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3年来笔者所在科收治的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 随访3~42个月,6例患者放射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1例于放射治疗后3个月肿块消退.结论 放射治疗是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之一,推荐放疗剂量为26~30 Gy/3~4周.  相似文献   

4.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或称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淋巴结病变。本病以东南亚地区较为多见,日本最多见,欧美则甚少见。现将我们所遇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例杜丽娟,郭建国(包头医学院一附院口腔科,包头医学院一附院病理解剖教研室,包头014010)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发生于皮下组织。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学术界因认识不同,名称也各异,日本称“木村病”,欧美国家多称之为“...  相似文献   

6.
张英军  侯如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2-133,135
目的分析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以腮腺区最为多见(41.4%)。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问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行单纯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单纯手术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少见病,迄今国内共报告93例(表1)。1937年金氏等首先报告7例,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性疾病,与Mikulicz病相似,命名为“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赐”。1957年又补报16例,并改名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指出本症有十大特征。1964年林氏报告10例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治疗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2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随访1~12年,18例行单纯放射治疗患者中有1例复发.行手术治疗的3例中有1例复发.2例行化疗均复发或未控制.所有复发病例再程放射治疗后消失.结论 放射治疗是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单纯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化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治疗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2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随访1-12年,18例行单纯放射治疗患者中有1例复发。行手术治疗的3例中有1例复发。2例行化疗均复发或未控。所有复发病例再程放射治疗后消失。结论 放射治疗是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单纯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化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合并肾病综合征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合并肾病综合征三例邹万忠刘玉春王二军王海燕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hyperplasticlym-phogranuloma,ELG)主要累及淋巴结和皮下组织,在淋巴组织和淋巴滤泡增生的同时,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与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对5例淋巴肉芽肿进行了光镜观察。结果: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病变。结论:镜下特征为嗜酸性白细胞广泛浸润于淋巴结各个部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6例发生于淋巴结和皮下组织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并对其名称沿革、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病变较广泛,除累及浅层淋巴结外,皮肤、肌肉、腮腺亦可受累。本病虽非罕见,但较少引起注意,易被漏诊。1937年金显宅和司徒展首先报告本病;称为“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1957年金显宅等进一步研究,认为该病不  相似文献   

14.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二例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林丽萍,莫佩贞例1男性,25岁,双耳后包块四月,于1989年12月25日入院。体查:一般情况良好,左耳后乳突部可见2cm的纵行切口痕迹(入院前一周门诊给予左耳后肿块摘除,病检为淋巴结嗜酸性肉芽肿),右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少见病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认识,从而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1年5~月连续收住2例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完整临床诊治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青少年男性,病程半年~3年,肿物位于头颈部(病例1在双侧颈部及下颌区,病例2在右腮腺区)无疼痛、发热,皮肤溃破等症状。入院后查血常规均示: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增高。在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物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后,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肿物切除及活检术,术后病检符合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并转入放疗科接收进一步放射治疗后,随访至今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于临床少见病,极易与头颈部其他疾病相混淆而导致漏诊或误诊,作为临床医生只有掌握本病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才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6.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又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或嗜伊红淋巴肉芽肿,于1937年首先由我国学者金显宅首先报道,1948年日本学者Kimura (木村)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故此病又称木村病(Kimura Disease, KD).此病全球至今报道约300例,本文报道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木村病患者.  相似文献   

17.
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eosinophiliclymphoidgrannuloma ,ELG)又称金氏病或木村病 (Kimura’sdisease ,KD) ,是发生于皮下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病变 ,较少见。该病为慢性发展的良性疾病 ,主要发生在头颈部。我院 1981年 5月— 1996年 11月共收治作放疗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 8例 ,本文旨在评价放射治疗在该病治疗中的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例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 ,其中男 7例 ,女 1例。年龄 15~ 4 0岁 ,平均 2 4 .3岁 ,中位年龄 2 3岁。病程 2个月~ 10年 ,平均 3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局部搔痒、轻微疼痛和…  相似文献   

18.
木村病多发生于亚洲男性,又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nuloma,ELG),是一种罕见的以淋巴结、软组织及唾液腺损害为主的慢性免疫炎性疾病。最近笔者首遇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郑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124+132-124,132
目的总结临床常见的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案例。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血常规中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大于6%以上,绝对值大于0.5×109/L以上。腮腺肿瘤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小于6%,绝对值小于0.5×109/L。结论血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之主要特征,此数值虽然不能对本病作出明确诊断,但对于术前的正确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疾患,近年来文献报告甚少。10~ 年来,我院也只发现一例。它是原因不明、慢性、进行性淋巴系统疾患,局部除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外,尚有纤维组织增生及化脓感染。手术切除可能复发。血象分类,嗜酸细胞可达25~60%,与何杰金氏病肉芽肿在病理上区别,主要是没有Dorothy-Reed氏巨细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