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域淋巴结廓清在胰头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区域淋巴结廓清结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基础上,进行区域淋巴结廓清,同时清除从腹腔动脉干至肠系膜下动脉的后腹膜组织,重点清除肠系膜根部淋巴结(14组)、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12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6组)、以及肝动脉旁(8组)、腹腔动脉旁(9组)淋巴结。结果 53例胰头癌病人施行了以区域淋巴结廓清为重点的胰头癌根治术,其中有3例合并切除了受浸润的一段肠系膜上静脉。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人均痊愈出院。53例病人中有38例(72%)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以胰头后(13组)、肠系膜根部(14组)发生率最高;14组淋巴结中各亚组转移率较为平均;发生第二站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达63%;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不成正比,小于2cm的肿瘤已经有第二站淋巴结的转移;术后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2.8%,26.7%,17.8%。结论 胰头癌的淋巴结转移呈现发生早、播散远和以肠系膜根部等部位为重点的特征,以区域淋巴结廓清为重点的胰头癌根治术能较为彻底地清除区域内淋巴结以及后腹膜组织,有助于保证手术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在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8 年1 月至2010 年10 月收治的48 例胰头癌患者施行在常规whipple 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采用JPS 的淋巴结分组标准,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的重点清扫肝总、肝固有动脉周围所有淋巴结(8a,8p)、腹腔干周围淋巴结(9)、肝十二指肠韧带区所有淋巴结(12abp)、胰十二指肠后的淋巴结(13a、13b)、从SMA 开口至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间的SMA 右侧的淋巴结(14abcd)及胰十二指肠前的淋巴结(17a、17b)、腹腔干至肠系膜下动脉(IMA)间的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前面的淋巴结(16a2、16b1)并包含Gerota 筋膜.结果 48 例胰腺癌患者施行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中常规行胰腺、胆管断面检查,证实无癌残留.2 例患者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并血管重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 例.并发少量胰瘘2 例,发生胃瘫1 例,切口感染3 例,急性左心衰1 例,均治愈.48 例患者累计清扫淋巴结716 个,平均每例14.9 个.其中有20 例(41.6%)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以胰十二指肠后(13a、13b)(14/48)29.1%、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缔组织(14abcd) (8/48)16.7%发生率最高;N1 阳性(8/20,40.0%),N2 阳性(6/20,30.0%),N3 阳性(6/20,30.0%).结论 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可以有效清扫区域内更多淋巴结和后腹膜组织,同时没有增加其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结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在常规Whipple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重点清除肠系膜根部淋巴结(14abed)、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6a2b1)、以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12abpch)、肝动脉旁(8组)、腹腔动脉旁(9组)淋巴结.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胰瘘l例.1l例患者中有7例(63.6%)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以胰头后(13组)、肠系膜根部(14组)发生率最高(36%);发生第二站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达57.1%.本组11例全部获随访,死亡1例.结论 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较彻底清除区域内淋巴结及后腹膜组织,同时没有增加其手术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结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在常规Whipple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重点清除肠系膜根部淋巴结(14 abed)、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6 a2b1)、以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12 abpeh)、肝动脉旁(8组)、腹腔动脉旁(9组)淋巴结.结果 11例胰头癌病人施行以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的Whipple D2切除.常规行胰管及尾侧胰断端术中病理检查,证实无癌残留.2例合并血管侧壁切除或节段切除血管重建.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胰瘘1例.11例病人中有7例(63.6%)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以胰头后(13组)、肠系膜根部(14组)发生率最高(36%);发生第二站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达57.1%.该组11例全部获随访,死亡1例.结论 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较彻底清除区域内淋巴结及后腹膜组织,同时没有增加其手术的风险性.有理由相信"胰头癌根治术"是以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为重点的Whipple D2切除,其治疗胰头癌具备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彻底性,但对于远期疗效,仍需大宗病例的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值得进一步去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迄今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ancreatoduodenectomy ,PD)仍然是惟一可以治愈胰腺癌的有效方法。自 193 5年Whipple首次成功实施PD后 ,此术式已成为根治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的标准术式早期由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肿瘤切除率低、复发率高而一度遭到质疑 ,随着麻醉、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术后护理的提高 ,手术切除率得到提高 ,手术死亡率在国内外一些大的综合医院或胰腺癌治疗中心降低到 5 %左右 ,但复发率未得到明显改善。胰腺癌存在着广泛的淋巴结转移、“间隙浸润”和不同程度的血行转移与腹膜播散。“间隙浸润”指癌细胞浸润淋巴…  相似文献   

6.
迄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仍然是惟一可以治愈胰腺癌的有效方法。自1935年Whipple首次成功实施PD后,此术式已成为根治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的标准术式早期由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肿瘤切除率低、复发率高而一度遭到质疑,随着麻醉、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术后护理的提高,手术切除率得到提高,手术死亡率在国内外一些大的综合医院或胰腺癌治疗中心降低到5%左右,  相似文献   

7.
胰腺癌被公认为癌中之王,是21世纪医学的顽固堡垒。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不超过5%,手术切除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有效方法。但遗憾的是,即使行根治性手术,实际5年生存率也仅为10%~20%[1-2]。多变量分析表明,淋巴结转  相似文献   

8.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胰头癌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Kausch早在 1912年即首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 ,但直至 1935年Whipple首次成功二期实施PD后 ,此术式才趋规范化。此后围绕PD手术技术改进很多 ,主要针对切除范围和技术细节等。如 195 5年Ross提出的全胰切除术 (TP) ;1973年Fortner提出的区域性胰腺切除术 (reginalpancreatectomy ,RP)及 1986年日本学者提出的联合血管切除术的扩大清扫术。然而 ,尽管技术几经改进 ,肿瘤切除率的提高 ,但胰头癌的 5年生存率仍在 5 %以下。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是由于胰腺周围的解剖复杂 ,临近重…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肝门淋巴结清扫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迄今为止,胰腺癌病人预后仍不令人满意,其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5%~10%。胰腺癌首要转移途径是经淋巴转移,对根治性手术标本淋巴结检查发现胰头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达56.0%~78.6%,即使肿瘤直径<2cm的小胰癌,30%~50%的病人也已发生淋巴结转移,表明大部分胰腺癌病人就诊时已属中、晚期。研究显示,根治性手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的胰腺癌病人5年生存率为14%~57%[1~3],而淋巴结阳性的病人仅为0%~7.7%。因此,淋巴转移是影响胰腺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极差的预后使得各国学者越来越重视此类病人的淋巴转移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广泛淋…  相似文献   

11.
胰腺癌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转移,这也是胰腺癌患者整体生存期短,5年生存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完整的RO手术切除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有助于延长术后生存期。胰十二指肠切除中标准的淋巴结清扫应该尽可能包括第5, 6, 8a, 12b1, 12b2, 12c, 13a, 13b,14a, 14b, 17a,以及17b组淋巴结。然而,扩大的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术后的生存获益一直存在争议,对于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严格定义也还缺乏专家共识。其中争议最多的是第8组和第16组淋巴结的清扫。有研究证实对于肠系膜上动脉(SMA)左侧方、腹腔干、脾动脉、胃左动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对于术后生存期没有明显的获益。全胰腺系膜切除术有助于胰头癌患者后方的淋巴结清扫以及胰十二指肠的R0切除。全胰腺系膜切除术包括了SMA右侧以及其血管根部的骨骼化清扫,其中包含了一部分16a2组的淋巴结。笔者认为,我们至少应该做到胰十二指肠切除的D2淋巴结清扫,从而最大程度提高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23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97例)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1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病理检查结果、患者预后以及淋巴结转移对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及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54±136) min和(445±106)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10 ±939) ml和(623±349)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2,4.873,P<0.05).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8.2%(8/97)和3.0% (4/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64,P>0.05).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6% (20/97)和8.2% (11/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58,P<0.05).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患者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32.0%(31/97)和16.4% (22/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87,P<0.05).随访至2012年9月,223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有淋巴结转移者53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4个月(6.9~10.0个月);无淋巴结转移者17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8.6个月(15.8 ~21.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45,P<0.05).53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31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6.3~10.7个月),无血管切除重建组22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3个月(6.1 ~10.5个月),两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2,P>0.05).17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64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3.2个月(9.2~17.1个月),无血管切除重建组106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1.7个月(18.1~25.3个月),两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08,P<0.05).结论 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增加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是可以做到完整切除肿瘤,且没有明显增加患者病死率,对有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无显著影响,对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在国内外逐渐得到开展。尽管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是传统腹腔镜技术的突破,但与传统腹腔镜胰腺手术相比,应用机器人行胰腺手术在trocar孔布局、切除程序、淋巴结清扫以及消化道重建等方面仍不尽相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复杂、高危、昂贵,每一例均需严格认真对待,每一个微小和不经意的错误都有可能造成患者巨大的精神、身体创伤。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规范化,本文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例,重点介绍了机器人胰腺癌根治术的经验与技巧,希望笔者的经验可以给予学习曲线内的同行提供临床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胰腺头部淋巴回流途径和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胰头癌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手术显微镜法寻找50例胰头导管腺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淋巴结.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和相互关系.结果 50例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中共找到淋巴结1916枚,平均38.3枚/例.发现35例共210枚淋巴结转移.第13、14、17和8组淋巴结转移频率较高,钩突部肿瘤更易发生14组淋巴结转移.第三站淋巴结中16组阳性率最高(12%),均为16b1亚组.结论 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在根治性切除时施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尤应注意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重点应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胰头癌根治术中腹膜后神经、淋巴、软纰织廓清的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月,本院对20例胰头癌患者施行腹膜后神经、淋巴结廓清根治术,并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75%)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32.7枚(20~62枚)。按淋巴结转移率高低顺序为No.13(45%),No.14(35%),No.17 (25%),No.8(20%),No.12(15%),No.16(15%),No.6(10%)。9例(45%)患者有腹膜后胰外神经浸润。全组术后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6月死于脑血管意外;另13例患者在术后46月内死于肿瘤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存活超过36个月者9例,5例至今存活,全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45%。结论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是影响胰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可切除胰头癌在术中施行腹膜后神经、淋巴、软组织廓清足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因为具有早期淋巴结转移和嗜神经性转移的特性其预后极差,根治性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该疾病的治疗方式.胰头癌区域淋巴结清扫作为根治性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关注,但是其具体清扫范围以及是否联合血管切除一直也是争论的焦点.近年来,胰头癌切除的动脉优先原则被认为是对胰头癌手术相关理论的很好补充.而全胰腺系膜切除理念的提出也为胰头癌区域淋巴结清扫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腹膜软组织和淋巴结扩大清扫在胰头癌根治术中的作用.同时合并肠系膜上-门静脉切除的安全性和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共施行56例胰头癌扩大切除术,根据术后病理检查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A组:存在淋巴结转移,B组: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根据有无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分为两组,Ⅰ组:未合并门静脉切除,Ⅱ组:合并门静脉切除.比较各组术后生存率.结果 56例胰头癌扩大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0%,死亡率2%,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3%,29%和16%.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结阳性(A组)40例(71%),其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A1组)11例;淋巴结阴性(B组)16例(29%),A、B两组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别,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组生存率较A、B组降低.合并门静脉切除17例,Ⅰ、Ⅱ组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别.切缘阳性5例,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切缘阴性51例,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结论 胰头癌扩大切除以及合并门静脉切除可以安全施行,对部分淋巴结阳性的胰头癌有一定意义,但未能提高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病人的长期生存率,门静脉侵犯并非预后不良的组织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术后显著的预后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Vater壶腹癌根治术后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的65例Vater壶腹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状况。结果65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1380枚。有33例患者发现116枚淋巴结转移,随访83个月,发现20例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49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43%;13例有4枚或4枚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23个月内全部死亡。单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P〈0.01)和位置(P〈0.01)是显著的预后指标。多因素分析发现,阳性淋巴结数目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0.007)。结论淋巴结转移数目是Vater壶腹癌患者根治手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