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杨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185-186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临床上十分重要而又常用的诊疗技术,通常多选用右侧颈内静脉。传统的穿刺方法是参照正常人的解剖特点进行盲探式穿入,有时定位较困难,反复穿刺或穿刺不当可导致颈动脉血肿、气胸或置管失败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利甚至非常严重的后果。笔者应用便携式彩超来定位、引导右颈内静脉的穿刺置管,提高了右颈内静脉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其独特的优点开始在临床使用,它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避免经传统的插入途径(右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尤其是锁骨下用来静脉穿刺可能出现气胸、血胸、感染、宅气枪塞等严重并发症。现将我科2004年以来应用PICC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及置管操作时间的影响。方法需经中心静脉导管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40例随机分为传统操作组(保持头偏向手术侧体位)270例和超声阻断组(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入口处)270例。观察2组患者在首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及置管操作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超声阻断组较传统操作组明显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率并且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可提高 PICC 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率并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PICC置管中应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就诊的62例PICC置管患者临床诊治资料,均实施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血管超声检查后,穿刺前通过超声评估穿刺成功的患者例数共计11例,穿刺中共计6例患者利用超声探头进行颈内静脉压迫,共计5例出现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共计57例患者未出现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结论在PICC置管中应用血管超声检查,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患者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的优略,总结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三种深静脉置管方式,观察三者的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372例右锁骨下静脉患者中,导管堵塞6例,导管脱落1例,感染6例,局部肿胀2例,未见血气胸、血栓等并发症;36例右颈内静脉置管患者中,导管堵塞2例,导管脱落4例,感染2例,局部肿胀1例;27例股静脉置管患者中,误入动脉4例,导管堵塞及感染各1例,导管脱落、血栓及局部肿胀各2例。结论经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是较安全,并发症少,且便于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寻找血透患者颈内静脉导管穿刺口局部感染预防及处理的有效措施,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 按照门诊号/住院号单双号的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颈内(临时管)静脉置管透析患者50例为对照组,同样方法选取2016年颈内(临时管)静脉置管透析患者50例为试验组,按照国际及我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操作规范》[1]进行置管及导管护理,加强患者评估、重视患者不适的感觉,加强患者教育、及早处理穿刺口局部感染问题.结果 两组比较,透析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患者由4.93/1 000导管日下降至1.17/1 000导管日,血透患者导管相关局部感染诱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比例由1.88/1 000导管日下降至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透患者颈内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可通过有效的预防和及时处理,降低导管相关局部感染的发生、避免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导致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将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两组,A组(n=100)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n=100)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采用佛山特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置管时间、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1]。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95%,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80.0%(P〈0.05),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亦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少。结论表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05),是首选的穿刺置管径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坐卧体位下彩超实时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强迫性半坐卧位危重症患者21例,采用彩超实时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建立静脉通路。记录穿刺成功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首次穿刺成功率90.5%,二次穿刺成功率100%。并发局部血肿1例,无血气胸、神经损伤、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对于半坐卧位体位患者,彩超实时引导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定位准确,成功机率高、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置管(又称中心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操作简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以及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路,所以在临床输血、补液、完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监测、尤其是在ICU等重症监护室应用较为广泛。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自2000年11月至2004年5月共行股静脉穿刺置管48例,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就深静脉置管的应用体会报告如下。1中心静脉置管的途径、方法及注意事项1.1途径一般包括四种途径:经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外静脉穿刺。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刺激性小、置管时间长等优点,但操…  相似文献   

10.
卜林明  李俊 《云南医药》2001,22(2):122-123
目的:比较经右侧锁骨上径路与颈内静脉径路及锁骨下径路对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准确性的影响。方法:1例择期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麻醉后由专人使用深静脉穿刺包进行穿刺,成功后由助手测量穿刺针与矢状面夹角,置管后行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经右侧锁骨上径路置管准确性优于锁骨下径路,穿刺并发症低于右颈内静脉径路。结论:右锁骨上径路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较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中心静脉导管是保证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预处理期间的大剂量化疗和输液、输注造血干细胞、输血和血小板、肠外高营养物质供给的重要通道,应该说锁骨下静脉双腔导管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所在科2006-09~2008-11对4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实施长期静脉置管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声定位引导法与解剖定位法在喉罩通气患者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手术喉罩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超声定位引导组( A组)和解剖定位组( B组),每组30例。喉罩置入后,A组在超声定位引导下于中位(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按照体表解剖定位法于中位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2组穿刺完成时间、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完成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缩短( P <0 M.05);穿刺次数明显减少( P <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 P <0.01);B组误穿动脉8例,5例形成局部血肿,A组无动脉损伤。结论喉罩通气患者应用超声定位引导较解剖定位法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损伤小,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和探索改良颈内静脉穿刺固定法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行颈内静脉置管的2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改良组110例采用颈内静脉穿刺固定法,对传统组104例,采用传统穿刺固定。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改良颈内静脉穿刺固定法的改良组仅发生1例导管扭曲,未出现移位、脱出现象。采用传统穿刺固定法的传统组,发生导管扭曲8例,移位8例,脱出6例。两组在导管扭曲,移位、脱出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内静脉穿刺固定法操作简单、取材容易、适用性强、价格低廉而且效果好,有效减轻护士工作量及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宏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7-12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根据解剖位置选好穿刺点,利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应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包内自带的穿刺针穿刺静脉,导入单针双腔静脉导管。观察所有患者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置管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96.55%,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96.42%,股静脉置管成功率100%;股静脉导管平均留置时间87d,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无差异平均162d;主要并发症为局部感染13例,局部渗血32例,损伤动脉血管6例,导管堵塞3例,均经及时解决处理。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简便,并发症低,并能提供稳定血流量,是无法行动静脉瘘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增加患者术中舒适感。方法将344例高位前路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6例和对照组148例,观察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患者的反应情况。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与患者术中体位是否舒适有关。结论采用人性化置管方法可增加患者术中舒适感,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避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误入颈内静脉的避免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8年ICU病区且需行深静脉置管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100例)、B组(试验组,100例),对A组采取传统的穿刺方法进行置管,B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置管,两组患者穿刺完成后均常规行x线检查以了解导管头位置。结果x光射片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者13例,其中A组10例,B组3例,两组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穿刺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在肿瘤科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112例有中心静脉置管适应症的肿瘤患者,选择颈内静脉为穿刺血管,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法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112例患者,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为100%。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平均(94±15.6)d。10例患者因放弃进一步治疗或心理不适应或无意识自行拔出等因素提前拔管,5例患者在置管术后28~71 d因静脉血栓形成致管路不通而拔管,余患者于完成疗程后拔管。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所需时间,明显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黄龙  吴杰  廖婷婷  高晓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4,(8):1146-1147,1150
目的探讨在透视下与非透视下行颈内静脉长期血液透析(血透)导管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88例尿毒症患者行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置管术。前2年,42例均在导管室X射线透视定位下进行,右侧颈内静脉32例(A组),左侧颈内静脉10例(B组);后2年,46例均为非透视下进行.右侧颈内静脉34例(C组),左侧颈内静脉12例(D组),观察置管的成功率、导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尿素下降率(URR)、整体尿素清除率(Kt/v)及性价比。结果四组均能成功置管,A组、C组导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及充分性均良好,但A、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较B组置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及充分性均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首选非透视下进行,在节约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减少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放射性接触;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可优先选用透视下进行.有利于及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并予以调整.避免透析血流量不足及透析不充分.  相似文献   

19.
曾峰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5):194-195
目的 研究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护理应用情况进行探讨,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有效措施.结果 30例患者在护理当中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置管护理和预后护理等,患者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时间在15~45个月之间,其中1例患者由于感染迁延时间过长拔管之外,其他患者情况较为理想,术中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导管处渗血、导管栓塞及感染等,通过护理治疗后患者症状痊愈.结论 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可以有效的降低反复穿刺血管给患者带来的损伤,且不影响血液动力学,在临床上加强对并发症防治也可以减少对血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药实践》2017,(2):159-160
目的:探讨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避免误入颈内静脉方法。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2016年6月5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取右侧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锁骨下方1~2 cm为穿刺点,针尖指向同侧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穿刺成功后头转向穿刺侧并下颌靠肩;导引钢丝J型头向脚侧置入穿刺针,控制引导钢丝超出穿刺针头4 cm时,退出穿刺针,置入导管。观察此种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穿刺置管成功后X线拍片证实,无一例误入颈内静脉。结论:选取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锁骨下方1~2 cm处为穿刺点,针尖指向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穿刺成功后头转向穿刺侧并下颌靠肩,导引钢丝J型头向脚侧置入,控制引导钢丝超出穿刺针头为4 cm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