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褐家鼠路氏锥虫自然感染情况,以及路氏锥虫形态是否具有地域性差异.方法 从南宁、百色、靖西、桂平4个地区野外和住户周边捕捉褐家鼠,取血涂片染色检查、测量虫体.结果 在4县市共检查褐家鼠137只,路氏锥虫自然感染率平均为11.68%,来自南宁、百色、靖西、桂平县市鼠感染率分别为23.08%、2.5%、35.29%和0.除在百色、靖西发现肥胖形虫体外,其他绝大多数虫体形态基本一致.结论 广西部分地区褐家鼠路氏锥虫自然感染相当普遍,建议在路氏锥虫流行区,对不明原因的高热、贫血患者应做相关检查排除本虫感染.在百色、靖西发现的肥胖形虫体是否是路氏锥虫的变异,或是不同种属虫体,有待于进-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遗传变异的空间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的空间遗传结构.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10省或自治区(云南、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25个钉螺种群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 25个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和Nei无偏遗传距离,都与其地理距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23 4和0.562 2;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也存在正相关(P<0.001),遗传距离D的相关系数为0.527 6,Nei无偏遗传距离的为0.577 0;无论是肋壳钉螺还是光壳钉螺,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都与地理距离存在正相关(P<0.001),肋壳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和Nei无偏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1 2和0.391 6,光壳钉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 5和0.750 0.结论 在我国大陆广泛分布的湖北钉螺种群间具有明显的空间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广西两地(灵川、那坡)异盘并殖吸虫的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基因(COI)序列,探讨它们的分类学地位。方法:采集广西灵川和那坡两地的异盘并殖吸虫囊蚴接种大鼠,获得成虫后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其ITS2和COI基因并测序。测得序列与从GenBank获得的其他地区异盘并殖吸虫的相关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以最小进化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广西那坡异盘并殖吸虫种群与泰国种群的基因同源性很高(99%~100%),与广西灵川种群的同源性稍低(97.4%~100%)。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中国广西那坡、泰国、越南种群同属一个支系,中国广西灵川种群则位于另一分支。结论:广西灵川和那坡两地的异盘并殖吸虫为同一虫种,但可能为不同地理株。  相似文献   

4.
基于mtDNA-COI基因序列分析我国中华按蚊种群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中华按蚊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种群系统发育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2010-2012年间在我国山东,
安徽,江苏,贵州,广西和云南等6个不同地理环境采集的中华按蚊样品,进行线粒体COI基因扩增并测序。采用Bioedit 7.0软
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运用DnaSP 5.0软件确定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应用Arlequin 3.1软件计算种群的遗传距离及遗传分
化系数;通过IBDWS在线软件来明确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使用PHYLIP 3.6软件构建种群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
六个中华按蚊种群共123个雌蚊个体的PCR产物成功扩增和测序。PCR扩增中华按蚊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大小为814 bp,平
均A+T含量(71.2%)>平均G+C含量(28.8%)。线粒体COI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等级分析
表明中华按蚊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现象。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及聚类进化树结果显示:
中华按蚊种群发展经历扩张状态,而云南种群相对其他种群较独立,在系统树中为孤立一支。结论线粒体COI基因可以作为
研究中华按蚊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的理想分子标志。云南种群遗传发育较其他地理种群具有一定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两地旋毛虫分离株COX1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广西南丹和河南两地旋毛虫分离株COX1序列,鉴定两地旋毛虫的虫种.方法:分别提取2个分离株基因组DNA,PCR扩增COX1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测序;应用相关软件分析序列的同源性、遗传距离,同时构建系统发生树,并与GenBank中已知旋毛虫种相应基因序列比较.结果:我国2个旋毛虫分离株和T.spiralis的COX1序列长度相同,为419 bp;南丹和河南分离株与T.spiralis的相似度分别为99.0%和98.8%.南丹与河南分离株之间为99.8%;两地分离株与其它旋毛虫种的相似度低于90.8%.南丹和河南分离株与T.spiralis遗传距离分别为0.005、0.003.两地分离株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与其它旋毛虫的遗传距离均>0.101.2个系统发生树中,我国2个分离株与T.spiralis 位于同一分支,自引导值分别为100和99.结论:推断广西、河南两地旋毛虫分离株均为T.spiralis.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遗传变异的空间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湖北钉螺的空间遗传结构。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10省或自治区(云南、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25个钉螺种群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钉螺种群问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25个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和Nei无偏遗传距离,都与其地理距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234和0.5622;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种群问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也存在正相关(P〈0.001),遗传距离D的相关系数为0.5276,Nei无偏遗传距离的为0.5770;无论是肋壳钉螺还是光壳钉螺,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都与地理距离存在正相关(P〈0.001),肋壳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和Nei无偏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12和0.3916,光壳钉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5和0.7500。结论在我国大陆广泛分布的湖北钉螺种群间具有明显的空间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6种紫堇属植物进行分子鉴定,评价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序列对紫堇属植物的鉴别能力。[方法]从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浙江磐安、浙江缙云等地采集紫堇(Corydalis edulis)、黄堇(C.pallida)、小花黄堇(C.racemosa)、延胡索(C.yanhusuo)、东北延胡索(C.ambigua)和刻叶紫堇(C.incisa)6种紫堇属植物共29份样品。提取其DNA后用ITS2序列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运用Codon Code Aligner软件拼接和校对序列,MEGA5.1软件分析序列并构建K2P模型的邻接树。[结果]ITS2序列对所研究的29个样品的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均为100%。ITS2序列长度在225bp~248bp间,保守位点190个,变异位点71个,变异比例为27.2%。首次扩增获得小花黄堇和紫堇的ITS2序列并上传至Gen Bank。6个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206,种间遗传距离为0.0403~0.1678,小花黄堇和黄堇的遗传距离最小;黄堇与刻叶紫堇的遗传距离最大。不同物种在邻接树中各自进化为单系。6种紫堇属植物的ITS2二级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ITS2序列能够准确鉴定紫堇、黄堇、小花黄堇、延胡索、东北延胡索和刻叶紫堇这6种紫堇属植物,对中药鉴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部基地鼠中巴贝西原虫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巢式PCR对20份鼠肝脏标本中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PCR产物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有1份来自褐家鼠的样本为阳性。序列测定并分析显示,该PCR扩增序列与猎户巴贝西原虫同源性高达96%。结论某部基地鼠类中检测到巴贝西原虫DNA片段,提示该基地鼠类存在巴贝西原虫感染性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DNA条形码序列对9种常见的蒿属药用植物进行鉴定,为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鉴定提供分子依据。方法 对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的4条候选DNA条形码序列(ITS2、rbcLmatKpsbA-trnH)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各序列的扩增和测序效率,应用BLAST1、Distance方法来评估各序列的鉴定效率。此外,基于MEGA5分析9种常见蒿属药用植物ITS2序列种间K2P遗传距离并构建NJ树。结果matK外,其余3条片段的PCR扩增和测序效率均为100%,ITS2序列对9种蒿属药用植物的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最高,为100%,而psbA-trnHrbcLmatKmatKrbcL的鉴定成功率(BLAST1法)分别为83.3%、66.7%、54.5%、75%。通过ITS2序列的种间K2P遗传距离及NJ树均能将不同物种全部区分。结论 ITS2序列可以作为鉴定蒿属药用植物的潜在条形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首次检测兰州肉苁蓉的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并利用其序列作为遗传标记分析了5个不同种的肉苁蓉的遗传变异情况。方法采用植物基因组小量抽提试剂盒法作为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提取兰州肉苁蓉的核基因组DNA,并且建立了适合兰州肉苁蓉的PCR反应体系,利用合成的特异性PCR引物对所提取的DNA中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套式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电泳图谱,并进行分析、测序。经Clusta 1X软件排序,MEGA3软件统计分析和分支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并计算各类群间的遗传距离。结果琼脂糖电泳图谱及所测序列显示,兰州肉苁蓉DNA中rDNA内转录间隔区全长为580 bp左右,且种间遗传距离较大。结论兰州肉苁蓉与沙苁蓉遗传距离较近,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东清远部分地区鼠类路氏锥虫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2009-2010年在连州、佛冈和清新的居民区(自然村)内外环境捕捉鼠形动物,取鼠血液涂片染色镜检。结果共检查鼠形动物238只,路氏锥虫总感染率为13.87%。连州、佛冈和清新的路氏锥虫感染率分别为18.18%、7.04%、14.71%。共捕获褐家鼠(85.71%)、黄胸鼠(3.78%)、黄毛鼠(7.98%)、板齿鼠(0.84%)、臭鼩鼱(1.68%)5种鼠形动物,褐家鼠的自然感染率为12.75%。不同地区、不同鼠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鼠数路氏锥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352、0.916、3.356,P均>0.05)。结论清远地区鼠类路氏锥虫自然感染较普遍,褐家鼠是带虫优势鼠种,人群中是否存在可疑病例或隐性感染情况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云贵两省三地牛带绦虫核糖体rDNA-ITS1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PCR克隆测序方法,对采自贵州省都匀、从江及云南省大理三地牛带绦虫,与台湾桃园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进行比较,为贵州都匀、从江及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鉴别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并进一步探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分类学地位.方法: 取贵州都匀株、贵州从江株、云南大理株和台湾桃园株成虫节片,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1区段,克隆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rDNA-ITS1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贵州都匀、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台湾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的ITS1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达98%~99%;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ITS1序列与前三者有30个碱基差异,与台湾桃园、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同源性均为97%.系统发育树显示: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与台湾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结论: (1)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属于传统牛带绦虫.(2)rDNA-ITS1序列分析可以用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与传统带绦虫分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基因内含子1+874A/T多态性在广西壮族与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同时比较不同种族间IFN-γ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140名广西壮族人和130名汉族人IFN-γ基因+874A/T多态性,比较两组人群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结合文献与其他种族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FN-γ基因+874A/T多态性分布在广西壮族与汉族人群中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FN-γ基因型以AA型最多,分别为63.6%和62.3%;等位基因以A等位基因最多,分别为76.4%和76.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欧洲、美洲等其他种族人群比较,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广西壮族与汉族人群中存在IFN-γ基因+874 A/T多态性,这种基因多态性分布在广西壮族与汉族间无明显差异,与其他种族人群比较则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广东湛江南药场引种檀香与檀香科内植物rDNA ITS序列系统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檀香总DNA,分别对样品rDNA ITS区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rDNA ITS序列进行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11个样品rDNA ITS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144%,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国内引种自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檀香与印度檀香聚为一亚支(支持率为84%和95%)。结论基于rDNA ITS序列的测序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为檀香药材的种类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远志属3种药用植物进行分子鉴定。方法:利用PCR直接测序法对远志ITS序列进行测定,结合Genbank中远志、卵叶远志和瓜子金的ITS序列,经Clustalx比对后,用软件MEGA3.1计算了Kimura 2-Parameter(K2P)距离,并构建了NJ(邻接)树。结果:远志属3种药用植物ITS1长度为269 bp~271 bp,ITS2长度为216 bp~217 bp,变异位点26个,信息位点1个;瓜子金与其他样品的遗传距离最大,卵叶远志与远志2个Genbank样品遗传距离最小。结论:ITS序列无法区别卵叶远志和远志,但可以作为瓜子金的分子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内含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不同地区、种族人群之间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PCR技术和DNA测序方法来检测广西人群IL-10基因内含子区rs3021094T/G多态性,并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4个人群(欧洲、非洲、中国北京、日本)以及台湾地区人群SNP分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rs3021094T/G多态性分布的频率在广西人群男性、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日本、中国北京、台湾地区人群比较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欧洲、非洲地区人群比较,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基因内含子区基因多态性在不同地区、种族人群之间的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基因启动子区rsl800796C/G的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在中国广西地区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与其他种族的分布差异。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的PCR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199名中国广西人群的IL-6基因启动子区rsl800796C/G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并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apmap)公布的四个人群(非洲人、欧洲人、日本人和北京人)的SNP分型数据做比较,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这五个人群中的分布差异。结果广西地区人群中IL-6基因启动子区rsl800796C/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日本人和北京人比较,IL-6基因启动子区rsl800796C/G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欧洲和非洲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d0.05)。结论在中国广西人群中IL-6基因启动子区rsl800796C/G存在基因多态性,其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性别无相关性,但与其他种族人群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方形黄鼠蚤七河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dzetysuensis)和阿尔泰亚种(C.t.altaicus)的分类地位。方法:用苯酚-氯仿法抽提单蚤胸段DNA,PCR扩增获得二亚种核糖体RNA基因(rD-NA)的两段内转录间隔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1和ITS2,分析比对序列差异。结果:阿尔泰亚种ITS1序列长1458bp,第508、783和1197位存在碱基差异;七河亚种ITS1序列长1452bp,亚种内无差异;两亚种间ITS1序列存在碱基差异,分别位于第508位(颠换A→C)和第783位(转换C→T),七河亚种从第1344到1349位缺失6bp,两亚种ITS2序列均长317bp,亚种内、亚种间均无差异。结论:七河亚种可能独立于阿尔泰亚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D40L基因rs1126535C/T多态性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广西汉族及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异同。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的DNA测序法和PCR技术检测199例壮族人和199例汉族人的CD40L基因rs1126535C/T多态性,比较两组CD40L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不同种族间的比较和分析。结果在壮族人中CC基因型占5.53%、CT基因型占6.03%、TT基因型占88.44%;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1.51%、CT基因型占4.02%、TT基因型占94.47%。在广西壮族人群和广西汉族人群中,CD40L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它们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汉族人CD40L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同欧洲、日本和非洲人群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北京人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广西壮族及汉族人群中存在CD40L基因多态性,其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它们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其他种族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差异对于人类学及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之间的rDNA-ITS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巴戟天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方法对巴戟天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CLUSTALX、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测定了巴戟天及其混伪品的rDNA-ITS区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全长序列以及18S、26S部分序列。巴戟天与假巴戟天、羊角藤在ITS1和ITS2区的差异性分别为2.9%~5.8%和2.9%~4.2%,而与虎刺在ITS1和ITS2区的差异性则为21.2%和18.9%。根据ITS序列特征构建的系统树,混伪品假巴戟天与羊角藤首先聚类,然后与巴戟天聚在一起,而虎刺则单独聚为一支。结论rDNA-ITS序列可作为巴戟天与混伪品的一种较好的分子指纹图谱的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